作者 | 张雅坤
近日,巨子生物和华熙生物,这两个自上市开始就一路高歌猛进的医美公司,先后发布了财报。横向比较来看,二者都交出了一份优于同行的成绩单;但实际上,跟从前的增速相比,2022年他们的增速均有所下滑。
两个生物科技的巨头,正在从快车道进入减速带。
以“营销”为主旋律的2022从营收和净利润来看,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都维持住了增长的基本盘。但看似高增长的成绩单,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在二者财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究其原因,新品牌研究所认为,是他们的盈利能力遭到了质疑。
2020年-2022年,巨子生物的净利润率分别为69.4%、53.3%和42.4%,已经连续两年下滑;毛利率分别为84.6%、87.2%以及84.4%,仅2022年来讲,这两个指标出现了明显下滑。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华熙生物身上。
华熙生物净利润率持续下滑
图片来源:同花顺财经
盈利能力的降低,与扩展新产品、新渠道有一定关系,但最核心的是营销成本的上涨。
2022年,巨子生物的销售开支同比大涨104%至7.06亿元,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重也由22.3%升至29.9%。其财报归因于公司增加了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线上销售及营销活动的支出,以不断扩张线上销售渠道,顺应行业趋势及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使线上营销费用有所增加。
华熙生物则比巨子生物更甚,销售费用高达30.49亿元,同比增长25.17%,接近占营收比重的一半,远高于同行水准:同期的爱美客(300896.SZ)、昊海生科(688366.SH)、贝泰妮营销费率分别为8.4%、31.9%、40.8%。其中,华熙生物的线上推广费用17.22亿元,占销售费用的56.48%。
某种程度上,巨子生物、华熙生物的业绩增长,和巨额营销费用的推动属于正相关;换句话说,二者的产品革新及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尤其是巨子生物,2019年-2022年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11亿、0.13亿元、0.25亿、0.44亿。远低于同行水平。
不过,营销费用的大幅增长,并不是盲目投放,而是跟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的业务结构有着莫大关联。
穿上护肤“外衣”的生物科技公司从财报上来看,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的属性,正在从生物科技,转移到护肤品。
2022年,华熙生物护肤品业务创收46.1亿元,同比增长了38.8%,占比达到72.5%,同比提升了5.4个百分点。其中,继润百颜在2021年成为集团旗下首个10亿级规模的护肤品牌之后,华熙生物在2022年“梅开二度”,孵化出了第二个十亿级品牌“夸迪”,该品牌去年创收13.7亿元,同比增长了近40%。
增速更快的是米蓓尔、BM肌活,2022年分别贡献了6.1亿元、9亿元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44.1%、106.4%。
而巨子生物也呈现了相似的收入结构:2022年,集团旗下可复美品牌实现营收16.1亿元,同比增长80%,占全年总营收的68.2%;可丽金品牌实现营收约6.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7.6%,占全年总营收的26.2%。两大护肤品牌,为巨子生物贡献了近9成的营收,称得上是“卧龙凤雏”。
作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主要集中在功能性护肤品和医药敷料两个应用方向,而按照当前巨子生物的业绩增长趋势,公司的功效性护肤品公司属性越发凸显,2022年,其医用敷料业务的营收仅同比增长18.3%。
这样一看,营销费用的大幅上涨,就有迹可循了,毕竟做原料和做品牌,需要的“烧钱”力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多品牌策略实施的结果来讲,华熙生物是目前行业里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这也是他的特色所在,目前更多的护肤品企业主要依靠单一品牌创造收入,例如贝泰妮2022年收入主要来自以品牌“薇诺娜”为代表的护肤品业务,创收45.5亿元,占比超9成。
护肤品业务的高歌猛进,令市场对华熙生物的“生物科技”属性产生了质疑登陆科创板前,华熙生物超5成的收入均来自原料业务——2016年至2018年,原料的收入分别为4.6亿元、5.1亿元、6.5亿元,占比分别为63%、62.4%和51.7%。如今这一比重已不足2成:2022年该项业务创收9.8亿元,占比仅为15.4%,8.3%的同比增速,也比2021年滑落了20.3个百分点。
虽然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对原料端业务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也承认,未来5年原料的收入都很难超过护肤品业务。
尽管如此,华熙生物作为玻尿酸原料厂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超4成的透明质酸产量,均掌握在华熙生物手中。
事实上,从原料转向护肤,不仅是为了在微笑曲线上占据更高的位置,也是因为医美行业去年的低迷。据新国货社群”海豚社“的创始人李成东称,近20年来,医美行业最差的年增速为15%左右,而2022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时,护肤、化妆品类目在天猫的销售额大多数都在下滑。
去年,21世纪经济曾报道,除了监管的“铁拳”,正规医美机构的发展也正面临多重困境,主要包括:第一,疫情影响下,营业时间缩短,收入明显降低;第二,非正规渠道医美机构带来的竞争生存压力;第三,宣传推广面临“一宣传就违规,合规宣传则没有效果”的两难境地;第四,缺少行业领导力量,为医美机构在合规和采购方面提供辅助和优势。
相比之下,功效型护肤品牌的业务,虽然没有医美行业“暴利”,但至少安全又稳健。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去年化妆品社会零售总额下行的情况下,“药妆茅台”贝泰妮,依然稳住了增长的基本盘。
生物科技下一站:合成生物根据 Euromonitor 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285.9亿元,在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化妆品类零售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仍保持同比6.8%的逆势增长。这意味着,皮肤学级护肤品赛道或许将引领我国化妆品消费市场的恢复与增长。
功效型护肤,在未来都可能是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的业绩增长主力,但随着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寻找新的成长路径,也被体量更大的华熙生物提上了日程。2022年开始,华熙生物逐渐加码“合成生物”。这个新的概念,目的在于替代过去纯自然提取的方式,利用基因测序、合成、编辑的技术方法,将生物分子改造、制成等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从而实现降低提取成本、节约资源的作用。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令护肤、医药领域的一些成分,实现“人造”的工业化量产。本质上来看,这个业务更偏向于原料端,但下游应用范围更广泛。从具体进展来看,华熙生物目前已经实现了红景天苷、白藜芦醇、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的生物合成,但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2022年度报告媒体沟通会上,赵燕指出,过去两年,合成生物的资本热度有增无减,但这个行业不是掌握了高通量,或者有细胞基因编辑能力,掌握了一个工具就能做出成绩。“真正决定成败的地方,在于菌种从实验室出来以后,能否进行成果转化,这不是砸钱能砸出来的,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大量的投入。”
与国际相比,中国在合成生物学所拥有的优势在于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备的供应链、深耕发酵领域、人才的多样化等,不过产、研脱节,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等短板也无法被忽视。
同时,这个业务,与宏观政策的指引高度吻合。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其中四次提及“合成生物学”。
可以看出,华熙生物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盘棋的布局时间可能会很久,但一旦成功,将在医药和护肤领域掀起新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