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这个人风流成性,后宫数不胜数,以至于曹操有25个儿子之多。正所谓人多是非多,儿子多了,选择谁当继承人就是一个十分头疼的事情。
由于曹操年轻时不懂事,不仅丢了大将典韦的性命,也把自己的大儿子曹昂给弄没了。本来曹昂生的一表人才,又继承了曹操的大志向,继承人妥妥的是曹昂没跑。谁知道竟然被自己老子曹操瞎搞丢掉了性命。这样一来曹丕按照顺序成为内定继承人,但是曹操却犹豫了,因为还有一个儿子也想要当继承人,就是曹植,偏偏曹操对曹植的喜欢还多于曹丕。
曹丕心思深重,一直在私下拉拢势力,让曹操很不喜欢,曹操虽然没有处置曹丕,但是却处置了很多在立储之事上的臣子,比如杨修、娄圭之流。而曹植个性风流,虽然文采出众,但绝不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选。曹操一时间很是纠结,于是便私底下问自己的臣子,先找来了崔琰,后找到了贾诩。
这两人都是支持曹丕的,只不过一个比较直接,一个则比较含蓄。崔琰是这样子说的:“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先是举例子,然后表立场,说自古都是立长而不立幼,这是正统,我将誓死追随(曹丕)。轮到贾诩时,贾诩先是不说话,曹操问他在干嘛,他说在思考。曹操又问他在思考啥?贾诩对曹操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贾诩说他在思考当初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下场。这两人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导致被曹操兼并,意思在提醒曹操这样做的后果,也表达了自己从心里是向着曹丕的。
让人意外的是,贾诩和崔琰都是曹丕的支持者,但是结局却完全不一样,贾诩得以善终,而崔琰却被曹操所杀,这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从两人与曹操的对话中就能看出一二。崔琰在曹操选择继承人这件事上选择了主动亮明身份,自己就是支持曹丕,还试图用古人的传统道德绑架曹操,你要是不立曹丕那就是违背常理,会被后人唾骂。这个行为让曹操很不爽,我还在世上,做主也是轮到我做主,你竟然还替我做起主来了。所以在后来崔琰被人谗言诬陷,曹操也不犹豫,直接就杀了他。
反观贾诩的话就很耐人寻味,先是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是主公问起来了不说话也不行,只能举例子,陈述事实。意思在引导曹操,你看吧,这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成为您的手下败将的,如今对比一下,立谁当继承人也是很明显的。贾诩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把决定的权利始终交给曹操,自己只是举例子,说事实,至于听与不听,选谁当继承人还是曹操说了算。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敢于说实话表立场的人固然是勇气可嘉,但是不假思考乱站队,最终招来的只能是杀身之祸。而反观贾诩,就显得高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