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日前报道,多名特朗普政府官员私下承认,在对华加征145%关税的决策中,白宫严重误判了中方的反应。他们原以为,中国作为对美出口第一大国,会像其他国家一样早早“请求关税豁免”,却没想到北京选择以“奉陪到底”的姿态让美国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行政令,宣称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曾乐观预测,中国将在两周内“主动求和”,毕竟美国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且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3752亿美元。
对此,美国财长贝森特也持积极看法,他称:“从贸易历史来看,贸易顺差国在任何形式的贸易战升级中总会失败。”毫无疑问,这里的贸易顺差国,自然包括中国。然而,中方的反制速度与力度彻底打乱了特朗普的计划。4月3日,即美国宣布关税政策的次日,中国迅速作出回应,宣布对美国所有产品征收34%的关税,并在随后交锋过程中多次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最终将关税税率提升至125%。

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让美国企业界措手不及: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警告,美国货架上的中国制造商品价格将上涨30%,而美国农民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对华出口几乎停滞。美股市场遭遇重挫,苹果、耐克等跨国企业股价暴跌,其中苹果公司因供应链中断市值蒸发逾9000亿美元。“我们原本以为中国会像日本在广场协议中那样妥协,”一名不愿具名的白宫官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坦言,“但他们的反应完全超出预期。”特朗普团队的误判源于对中国经济韧性的低估——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从2016年的21%降至2024年的13.4%,而东盟、欧盟等市场的份额持续攀升。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加工、供应链布局等领域的战略储备,让美国的关税威胁显得苍白无力。中国的应对策略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前瞻性。一方面,中方通过WTO诉讼、稀土出口管制等手段反制美方,4月4日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影响美国军工产业;另一方面,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2024年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22万亿元人民币,占外贸总值的50%以上。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称,中国已构建起“去美国化”的供应链体系,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孤立中国”的图谋彻底破产。这场关税战的走向,与1985年的“广场协议”形成鲜明对比。当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议,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30年”。
但如今的中国并非1980年代的日本: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14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以及在5G、新能源等领域的领先技术。而中国的这些“未雨绸缪”举措,是从2018年开始,与美国长期斗争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成成果的直观体现。面对中国的“持久战”策略,特朗普政府开始显现出动摇的迹象。4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闭门讲话中承认,当前关税“不可持续”,并暗示可能“大幅下调”。但白宫新闻发言人莱维特23日改口表示“不会单方面降低关税”。

然而,市场普遍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可能会下调至50%-65%。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强调:“解铃还须系铃人,单边加征关税措施由美方单方面发起,若真心希望解决当前问题,理应全面撤销对中国所施加的所有单边关税。”零和博弈的时代已经过去,多边合作才是未来。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危机,或许正是全球秩序重构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