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养女儿15年后,生父母要求争夺抚养权!法院判决是否公正?

风铃说社会 2025-02-10 03:43:56

养育15年的亲情纽带,终被法律认定为"真正的父母"。

2025年2月6日,一场牵动人心的抚养权争夺战尘埃落定,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书,为这个被命运拨弄的家庭画下休止符。

命运的齿轮:从襁褓婴儿到法庭对峙

2009年的寒冬,镇江丹徒区的穆某夫妇望着刚出生的小女儿满面愁容。

家中已有两个孩子的他们,最终通过村办工厂负责人牵线,将出生仅7天的女婴托付给冯女士夫妇。

这对无法生育的夫妻如获至宝,给孩子取名小媛,开始了长达15年的亲情羁绊。

转折发生在2021年,冯女士前夫程先生竟私自取得小媛与穆某的血液样本进行亲子鉴定。

当鉴定报告显示血缘关系成立时,这场被岁月掩埋的真相骤然撕裂——生父母突然起诉要求确认收养无效。

法槌下的三次交锋 一审:冰冷法条遭遇人间温情

丹徒法院2024年6月的判决犹如一盆冷水:依据旧《收养法》,冯女士当年未满30岁且未登记收养,法律关系不成立。

这个结果让抚养小媛15年的冯女士如坠冰窟。

二审:司法智慧守护人间真情

镇江中院的审判庭上,法官敏锐捕捉到关键漏洞:生父母提供的亲子鉴定既无资质证明,又是私自采集的非法证据。

更关键的是,户口簿上白纸黑字登记的法定父母始终是冯女士夫妇。

终审判决的三重考量

-证据链断裂:非法获取的鉴定报告真实性存疑

身份认同:小媛明确表示"冯妈妈才是真正的母亲"

未成年人优先:维持15年稳定成长环境

超越血缘的亲情辩证法

"生恩重还是养恩大?"这个千古难题在法庭上演化为现代法理与人性温度的碰撞。

正如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法律不仅要看血缘的起点,更要守护养育的轨迹。"

小媛在庭后写给法官的信中说道:"我的童年记忆里只有冯妈妈深夜陪读的身影,生病时彻夜守候的体温,这些比基因更真实。"

类似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孤例。2018年河南"被拐儿童抚养权案"中,最高法院同样判决维持事实抚养关系。

这些判例共同勾勒出我国司法实践的价值取向:当血缘与养育发生冲突时,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顺位。

情与法的时代启示

这场持续两年的诉讼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超出个案范畴。

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超过10万例事实收养家庭,他们正面临着与本案相似的法律困境。

华东政法大学家庭法专家李教授指出:"民法典虽已放宽收养条件,但如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仍需司法实践展现智慧。"

如果你是法官,面对养了15年的"女儿"和突然出现的生父母,会如何抉择?当法律条文与人间真情产生矛盾时,我们该怎样守护孩子的笑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3

风铃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