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江苏农民挖出一个壶,内藏40斤黄金,专家:这是燕国国宝

小路子文学会 2024-12-09 02:45:53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这事儿说出来真是令人唏嘘。

2024年初在江苏盱眙县的一个偏僻小村,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独居破旧瓦房,过着清贫的生活。

很难想象42年前他和兄弟们曾创造了一个考古界的传奇:挖出价值连城的燕国国宝,轰动全国。

可人生就是这么讽刺,本该是改变命运的大发现,却让这个家庭陷入了长达30年的困境。

好奇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1982年2月10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

江苏盱眙的二月,寒风还带着刺骨的凉意。

万氏三兄弟裹着厚实的棉袄,扛着铁锹来到村边的水渠。

这条臭水沟年久失修,村里人都嫌弃得很。

谁能想到这个"臭名昭著"的地方,竟然藏着惊天秘密!

三兄弟干活时配合默契,大哥万以才负责指挥,二弟和三弟负责挖掘。

突然"咚"的一声,三弟的铁锹碰到了什么硬物。

"诶!这下面好像有东西!"三弟的喊声引来了另外两个人。

他们三个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刨开周围的淤泥。

一个青灰色的大铜壶渐渐露出了它的真容。

"这壶可真够重的!"三个大老爷们合力才把它抬上来。

这时候周围已经围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

"挖到宝贝了吧?快让我们也开开眼!"人群里传来阵阵起哄声。

万氏三兄弟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警惕。

大哥万以才当机立断:"先把东西搬回家再说!"

说时迟那时快三兄弟合力把壶抬回了家。

关上门他们才敢仔细查看这个意外之喜。

当壶盖被小心翼翼地打开的那一刻,屋里瞬间被金光照亮。

"我滴个乖乖!"二弟惊得说不出话来。

壶里装的全是金灿灿的金器,有的像动物有的是圆片,还有的是其他奇特的形状。

三兄弟赶紧把金器清点了一遍,整整40斤重!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转眼间传遍了整个马乡村。

村民们蜂拥而至,围在万家的院子外,吵吵嚷嚷地叫嚷着要分一杯羹。

有人甚至扯着嗓子喊:"这是咱们村的宝贝,凭啥让你们家独占?"

院子外的人越聚越多,气氛变得愈发紧张。

三兄弟守在屋里,通过门缝看着外面躁动的人群,心里盘算着该如何是好。

就在外面闹哄哄的时候,屋里的三兄弟却出奇地安静。

大哥万以才叹了口气:"这么大的事儿,得好好合计合计。"

二弟搓着手说:"是啊,这可不是几个钱的事。"

三弟望着满地金光闪闪的宝贝,突然说了句:"要不,咱们上交给国家吧?"

这话一出口屋里瞬间安静得连针掉地的声音都能听见。

大哥猛地一拍大腿:"对!咱爹从小就教咱们,做人要堂堂正正!"

二哥也跟着点头:"这宝贝看着就不一般,肯定是国家的文物。"

但问题是该怎么把这些宝贝安全送到政府手里呢?

外面的人群已经快把院子挤爆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万以才灵机一动,决定先带两块金子去乡政府报案。

他悄悄从后门溜出去,把两块金子紧紧揣在怀里。

一路上他走得飞快,生怕被人发现。

乡政府的戴书记看到金子的那一刻,眼睛都直了。

赶紧叫来专家一看,好家伙纯度高达99.9%的黄金啊!

这下可闹大了县里立马派出了武警和政府工作人员。

三辆警车呼啸着赶到万家门口,外面围着的村民都吓了一跳。

荷枪实弹的警察们立刻在院子外围成人墙。

工作人员在警察的保护下,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金器装上了车。

整个过程中外面足足围了上千号人,场面吓人得很。

有人眼红得直跺脚:"这下可便宜他们家了!"

也有人在背后嘀咕:"这是要发大财了吧?"

可万家三兄弟却出奇地平静。

大哥万以才一个劲儿地说:"这是国家的东西,咱们做个有良心的人。"

在警察的护送下,三兄弟跟着车队来到了县人民银行。

一进大厅他们就被这气派的建筑镇住了。

银行工作人员如获至宝,一遍遍数着这些金器。

工作人员满脸惊喜地说:"这可真是了不得的发现啊!"

就在银行工作人员清点金器的时候,考古专家们火急火燎地赶来了。

这群专家一看到那个破旧的大铜壶,立马就坐不住了。

"天呐!这不就是失传已久的陈璋圆壶吗?"一位专家激动得直跺脚。

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大铜壶,可是有着响当当的来头。

它高24厘米嘴部直径12.8厘米,腹部足足有22.2厘米粗。

虽然历经两千多年风霜,壶身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

最让专家们兴奋的是壶身上的三处铭文。

"快看!这铭文记载的可是一段了不得的历史啊!"

原来在齐宣王五年,大将陈璋率军攻占燕国的故事都刻在上面呢。

这段历史可有意思了,在《史记》里都不敢明说。

因为这可是齐国"偷"燕国国宝的糗事,谁愿意记载啊。

专家们越研究越激动,这哪是普通文物啊,简直就是国宝中的国宝!

"这壶的工艺绝了,现代技术都未必能仿制出来。"

有专家感叹这可是中国青铜时代最牛的手艺了。

看着专家们对着铜壶爱不释手的样子,万氏三兄弟面面相觑。

他们哪能想到自家水渠边挖出来的破铜烂铁,居然这么值钱。

这消息一出整个考古界都沸腾了。

《人民日报》都把这事儿放到了头版头条。

各路记者蜂拥而至,都想采访这个重大发现。

省里市里县里的领导,都跑来给万家兄弟颁发表彰证书。

风光过后万家的日子却不好过了。

政府奖励了一万块钱,在当时也算是一笔巨款了。

可这笔钱却成了万家的烦恼开始。

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万家独吞了宝贝。

有人到处嚷嚷:"凭啥钱都给他们家?咱们村的地凭啥他们说挖就挖?"

一些村民甚至跑到乡里县里去告状,闹着要分钱。

政府虽然解释这是国家文物,可村民们就是不依不饶。

万以才无奈之下,只好辞去了村里小队长的职务。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人对万家的白眼越来越多。

有人说他们破坏了村子的风水,有人说他们藏私不报。

二弟实在受不了了,带着全家搬到外地去了。

只剩下万以才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硬撑着留了下来。

一晃就是30年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汉子已经满头白发。

村里人还是不愿意跟他家来往,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

"我这辈子啊就栽在做好人上头了。"老人苦笑着说。

可要问他后悔吗?他却摇摇头:"国家的东西,就得归国家。"

如今的万以才独自住在那间破旧的瓦房里。

屋顶漏雨墙皮剥落,但他还是舍不得离开。

"我这把年纪了也就这样了。"他平静地说。

只是偶尔望着门前的老井发呆时,会想起当年那个惊天发现。

这段往事就像那口老井一样,沉甸甸地压在他心里。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是活该,可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这或许就是命运给他开的一个玩笑吧。

"要是哪天实在过不下去了,希望政府能想起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这是他最后的心愿,说得那么轻却重若千斤。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小路子文学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