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趁着岭南地区的天气不冷不热,规划了一次茂名的自驾之旅。途经江门开平,第一站来到位于赤坎镇的三门里,村中的迎龙楼,据说是开平地区现存最早的碉楼。
行驶一个小时左右,便进入到开平境内,从沈海高速下来,穿过开平城区,沿广南路西行不远,就到了这个古村的入口。




穿过村子的牌坊,顺着狭窄的村道来到古村前的小广场。这里有一口池塘,塘前有几棵古榕树,生长的郁郁葱葱。将车停放在在榕树下,以遮蔽烈日的暴晒。
站在水塘前,可看到村中的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显然在建设时经过了精心的规划。最前排的房屋有祠堂,也间或有几栋民宅。村中的房屋高低错落,很多楼房都装饰着西式的元素,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特色。
水塘边和榕树下也建有祭祀的神坛,仔细辨认,有一座为社稷之神,还有一座竟然为姜太公在此,颇为有趣。
那么,这村中的迎龙楼藏在哪里呢?寻到村口的游客中心,有两位小朋友正在里面玩耍,便上前询问。小朋友们很热情的指路,告诉我只要顺着路口的小巷往里走就行了。



根据指引,果然找到一条神秘的小巷,没走几步,迎龙楼就矗立在眼前了。只见它巍峨高耸,共分三层,下面两层为红砖,顶上一层为青砖。大门上方为拱券造型,镶嵌“拔萃”二字,两旁的对联为“迎猫瑞稔,龙虎气雄”。顶层正中窗口上有“迎龙楼”三字,窗边也有一副对联,可惜看的不太清楚。



迎龙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建造者是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以前村中本有一座瑞云楼,用于村民躲避匪患和洪灾。随着村中人口的增多,瑞云楼不够用,这才又建了一座迓龙楼。只可惜民国时兴修水利,瑞龙楼被拆。
该楼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占地152.7平方米,最初只有两层,就是下面的红砖部分。第三层为民国九年(1920)用青砖加建,并设“迎龙楼”匾额。因“迓”字不常用,这才改成了“迎”。围着它转了一圈,可看到四角是向外突出的落地式塔楼,外墙还开有射击孔。
迎龙楼并不对外开放,所以没办法亲眼目睹其内部构造。根据介绍,其内部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横梁和楼板都是明代原有的建构,难怪门口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