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东2023“专业主义”电商年度演讲未删减全文(下)

东哥解读电商 2023-02-07 19:01:56

来源:东哥解读电商

下半场

京东穿越周期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大家知道,2022年,一些传统电商都倒闭了。比如国美倒下,苏宁日子也很难过。苏宁国美是上个时代九十年代的产物,以“价格屠夫”在业内著称的。2012年6月18日,京东主动发起了发起价格战,苏宁不仅主动应战,此后每个月18日都开启促销日活动。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苏宁也没能打得过京东,即便是后来阿里投了几百亿给苏宁,也没有撼动京东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

两方面原因吧,第一是苏宁和国美供应链效率不够高,京东的费率是苏宁国美线下费率的一半。我记得2011年,苏宁和国美在3C家电的商品毛利大概是18%,而京东的商品毛利只有7%-8%。

换句话讲,京东毛利8%就能盈利,而苏宁国美要到18%才能盈利。本质上来讲,就是苏宁、国美虽然有价格补贴,但效率太低,对应的成本太高了,没有办法长期打价格战。价格战必须是基于成本效率之上。

第二,就是苏宁国美自身也做了一些错误动作,扩张了很多新业务,比如苏宁烧了很多钱做体育、买流量、收购视频网站等等。这些都是走了弯路,交了学费。

不过京东面临的,也并不只有苏宁国美的竞争。抖音和快手崛起以后,对淘宝天猫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像服装、化妆品类目,就已经抢走了淘系近40%的市场份额。

但目前来看,整个抖音快手在3C、大家电这一块,体量还是比较小的,据我所知这个品类销售额应该是排到了抖音的第四、第五左右,没有进入TOP3品类。为什么抖音、快手的直播没有冲击到京东的3C家电?京东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我们先来做一个现场调研,大家觉得这两个答案是什么?

璞米投资基金中国区负责人刘上舟:我觉得可能还是跟产品物流属性有很大关系,京东直营模式还是在3C标品搭建物流上形成了一定的壁垒。这个壁垒从抖音到天猫都是没有的,很难渗透到京东。就是核心用户体验。

独立学者梁宁:现在我们的消费是一个供给过剩的时代,普通标品其实都已经过剩了,过剩的时代对消费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是稀缺的,这也是为什么直播带货有力量,因为它是对消费得组织和动员。其中,服饰和化妆品对消费的这种动员能力更强。但是大家不会冲动性买3C家电,大部分人会冲动性地买眼影,但不会冲动性地买冰箱。当我决定买冰箱的时候,京东在3C家电不管是心智壁垒,还是服务壁垒都是很高的,这是我理解。

迈宝国际创始人纳兰正秀:在我看来跟抖音内部的战略有关,首先它肯定是切流量优势和兴趣推荐,从非标品开始切,比直接跟京东的3C家电业务竞争容易得多,所以这段时间可以看到对天猫的服饰、化妆品冲击比较大,但对京东的3C没有太大的影响。

太盟投资PAG马焱俊:东哥之前讲过电商的业务核心就是多快好省,本质上抖音很难做到价格持续低。京东是因为仓配模式,所以效率要高得多的。包括涉及到售后,客服这些。所以抖音在高客单这一块竞争力是有限的。

李成东: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把这个问题挑出来?因为思考方式很重要,我们挑案例还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抖音和直播对天猫影响比较大,但对京东3C家电影响反而不是太大。其实这是品类特征决定的,3C家电抖音快手也不是没有试过,试了以后发现不行。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京东家电、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在整个行业的份额分别是32.5%、17.85%、50%,仅看线上渠道的话,京东三个类目的份额则分别高达60%、51%和83.5%,可以说,3C家电类目下,京东处于全渠道龙头,拥有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京东是怎么做到这件事的?我理解京东护城河可以从商品、价格、服务这几方面去看。

第一,在商品层面来看,它“有货”。京东的品牌更全,并且库存充足。并非所有3C家电品牌都会投入大量资源去做抖音,抖音卖货的主流的形态还是以直播为主,是一种脉冲式的销售方式,而京东能给用户提供确定性的商品。

第二,价格相对来讲是便宜的。有部分人认为抖音会更便宜,其实抖音只有一种情况才便宜,就是达人销售时,但达人不可能天天去卖一个品牌的东西,这种便宜是不能持续的;另外,京东话语权强,采购时具有规模效应,相对价格会更便宜。

京东的服务特别重,而且有相当明显的差异化。比如价保,3C家电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抖音很难去做价保。原因很简单,价格跟销量直接挂钩,有销量,厂商才会自己补贴去做价保。

除了价保,京东还有二手回收服务、送货上门并免费安装服务等等。京东的物流体系包含仓储网络、综合运输网络、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大件网络、冷链物流网络和跨境物流网络这六大网络,京东物流运营超1500个仓库,仓储总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平台在交付能力方面超过京东。

第四,从用户端来讲,购买3C家电产品的决策周期长,与抖音的“冲动消费”是不匹配的。

抖音的价格区间大概是在100块钱左右,达人讲解完以后用户可以马上下单;但按照京东之前的数据,大部分3C家电产品,从首次点进页面了解到购买,需要一个月以上时间,用户是比较谨慎的。

还有一点,京东家电线下专卖店数量已突破1.5万家,实现对全国2.5万个乡镇、60万个行政村的全面覆盖。这是抖音快手都做不了的。

拼多多如何占领低价心智?

去年12月,京东还有个大事,就是刘强东在员工视频会议上发了一次飙,讲到一个问题就是京东已经没有低价了。这个问题我在海豚社群里也讲过,京东的低价心智到底被谁抢走了?是被天猫淘宝吗?我觉得不是,是抖音、快手吗?我觉得有一定原因,因为很多直播价格确实是全网最低,但是慢慢的,大家发现抖音的低价并不持续,因为抖音是脉冲式销售,价格存在波峰波谷。

我认为,未来真正的低价王者,是拼多多。

纵观互联网电商平台价格战,这么多年,只有拼多多靠“低价”或者说“性价比”赢得了用户心智。那么作为一个后来者,拼多多是如何成为低价王者的?我们先来现场做一个互动,大家觉得为什么拼多多是最便宜的?

听众1:因为拼多多是真的低价,近十年我一直都是京东的忠实粉丝,但从近一年开始我就改变了对拼多多原有的鄙视,我也有下载拼多多,买了八千多块钱的苹果电脑,包括手机和家用电器,拼多多的价格总是比京东低一点。就像苹果电脑,要便宜七八百块钱,我没有理由不去拼多多买,因为都是标品,不需要比较,售后服务体系没有区别,慢慢地心智就被拼多多抢走了。

李成东:你是怎么知道拼多多低价的?拼多多做了什么?

听众1:因为百亿补贴这个消息让我知道了,以前我是不关注拼多多的。

听众2:我做了很多年商家,在家电3C行业做了很多年,说一下我的观点。有关拼多多的低价心智,我的感受也是和这位一样,他的低价心智主要来自于合规成本。其实做过拼多多店铺运营的人应该知道,拼多多没有扣点,账期的时间非常短,大家做京东自营,从开票、合规、扣点、帐期等方面都会产生成本,这些成本会不可避免地加到京东的店铺运营成本里。这个优势也是刚才李总讲的,京东对原来苏宁、国美的优势是成本优化,拼多多也是如此。除非京东以后的合规成本降下来,否则拼多多价格优势是一直存在的,尽管用户体验和品质都会有些差异,但这个差异在当前还不足以抵消掉价格差。

李成东:那为什么淘宝没做起来?淘宝的合规成本也可以规避掉啊。

听众2:淘宝的话,就是流量成本会更高一些。

李成东:核心的部分其实大家都讲到了,在座的讲对了一半,我讲讲我的看法。拼多多的低价分两部分:百亿补贴和非百亿补贴。在百亿补贴上,拼多多确实砸了钱,自掏腰包在3C家电、化妆品一些大类目上给了商家真金白银的补贴,比如iphone14 pro,拼多多补贴后,比官方价格便宜1000元。

佣金低。大家可以看到,京东自营的抽佣比例是10%-20%,POP则是8%,如果算上入驻的仓储物流费用,这个比例还会更高一些;拼多多原来是0抽佣,现在百亿补贴是2%-3%,非百亿补贴只收一个0.6%的提现费;淘系里面,天猫是3%-5%,淘宝是没有佣金,看上去比拼多多更低,但不投广告,淘宝没流量啊!

相比于京东,拼多多极大降低了商家入驻门槛,因此有丰富的低价供给,有助于规模经济。以农产品为例,很多农民和农产品经纪人,都没办法在天猫和京东开店,因为门槛太高了,但是在拼多多拿个手机就能开店。降低门槛的结果就是商品丰富度增加,平台里面总是会有更便宜的供应商,能直接触达到产业上游。因此,拼多多是唯一一家在产业上游深深“扎根”的平台。

实际上现在天猫和京东也把门槛降下来了,但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同类商品价格更低?这就是第四点原因——运营规则。相对来讲,拼多多除了同样追求商品的品质和丰富度,以及用户的体验度之外,它的运营也是最简单的,这种极简的运营方式极大降低了商家的运营成本和门槛。

第五点,拼多多的流量更便宜,商家流量的货币化率成本比较低。举个例子,假如在天猫卖化妆品,一个点击流量要花费30元,这个钱大品牌付得起,但小品牌和客单价比较低的品牌就很难持续承担。这是典型的ROI问题,拼多多的“过路费”收的少。所以很多中小品牌被挤出了天猫市场。

其实同样的东西和价格,商家在淘宝也会卖,但是用户感觉拼多多更便宜,因为在淘宝是搜不出来的,这跟拼多多的底层逻辑有关。拼多多以商品为中心,不是店铺为中心,在商品品质相同、服务更好的情况下,它会把便宜的东西推到最前面,这种算法更有利于低价商品的展现,消费者能够在首页就直接下单。

相比之下,京东的算法肯定更突出品牌,淘宝是把品牌和价格结合起来,天猫是会优先展现付了广告费的商家,所以在淘宝购物的时候要翻好几页去找合适的商品。

最后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就是很多中小品牌把天猫和京东作为扛价的阵地,大品牌则是把天猫京东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很多主播在直播间的话术都是“比天猫、京东便宜xx元”,所以天猫和京东永远是最贵的。

即时零售的最大赢家,为什么是美团?

去年,整个社会零售行业大概只有0.2%的增长,电商的增速只有6.4%,但有一个业态的增速极快,就是即时零售。可以说,疫情三年,中国受益最大的电商模式是即时零售,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22年即时零售发展报告》中提到,以即时零售中开放平台模式为例,其在2016-2021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81%。预计2025年,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将突破1.2万亿规模。

无论平台、零售商、还是品牌商,都在加码即时零售赛道。目前已知的平台里,美团的规模是最大的。事实上,美团不只是中国最大的外卖平台,也是最大的鲜花平台,最大的卖药平台,美团卖药现在已经到达500亿规模;接下来也可能是中国最大的线上超市。

疫情下,点外卖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消费形式,即时零售就近配送、速度更快、配送费更低、用户体验更好,共同促成了“万物皆可即时零售”的局面。

其实相信在座投资人,用美团更多是点外卖,也一定有人在疫情期间用美团买过药,不过现在在美团买手机似乎也成了常态。去年9月,iPhone 14手机发售首日,一张照片刷爆朋友圈,相信有很多人都看到过。这件事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在美团买手机?为什么不去京东买?

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品手机的线上宣发是限量的,用户不一定在京东买得到;另外即便在线上买了,也要第二天才能到,但美团几十分钟就到了,体验感远胜京东。从服务本身来讲,用户享受的都是苹果官方统一提供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存在什么差异。

那么,万物皆可即时零售的情况下,美团是如何不断攻城略地、赢得这个市场的?这背后逻辑很简单,就是飞轮效应。大家知道,美团是坚定不移学习亚马逊的一家公司,比如开会的时候不做PPT,都用Excel这种风格。在经营层面,美团也是向亚马逊不断靠近。

在即时零售领域里面,相对于京东到家和饿了么,美团的配送履约能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能有更好的体验。随着用户体验不断提升,用户就会在口碑的带动下自然的增加,由此吸引更多的商家合作,消费者就有了更多商品选择和更便利的服务。

飞轮驱动下,美团从早期的餐饮外卖赛道,不断扩展到店、酒旅、票务、单车、即时零售等赛道。其实王慧文在两年前清华大学讲课时曾经提出过“网络效应”。他认为,今天的规模效应是交易额/客户使用量足够大之后所产生的客户体验优势或成本优势, 具体是成本优势还是客户体验优势取决于具体的生意模式。

A曲线是最典型的网络效应。外卖肯定不具备网络效应,有网络效应的生意最典型的例子是社交网络,微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网状结构。一个生意有没有规模效应是决定这个生意能做 到多大,和做到最后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

B这条线的典型代表是淘宝,它不是完全节点的网络,每多一个用户淘宝都能接纳,淘宝就增加一点价值,但用户和用户之间没啥竞争,因为淘宝的供给非常充分,接近无限供给,一个用户买一个商品不会影响另一个用户的购买,所以淘宝的价值是随着规模线性上升的。

再看C曲线,规模到了一个水平后规模效应的增长变缓了,有这样曲线的生意一般具有“双边网络且同边负效应”,典型的就是打车生意和外卖生意。你打个车,对旁边的人就是有影响的,司机端也是一样,单子被抢走了就没了,所以打车就是双边的同边负向竞争。外卖的规模效应比打车稍好一些,毕竟外卖的同边负效应比较低,商家的服务能力弹性大,配送员也有比较强的拼单能力,但是外卖跟淘宝、京东比规模效应就弱些。

这解释了很多问题,淘宝2003年起家,做到今天它的竞争对手是在变多的。2010年以后,京东发展得很快,现在拼多多发展得很快,明明已经做的这么大了,还有竞争对手不断进来,这就说明了你的规模效应不够强,没有在成本或体验上,和后进者拉开巨大差距。但回过头来想,今天要是再做一个微信,就太不现实了。

再看外卖,尽管美团外卖今天做得这么辛苦、这么努力,但饿了么也挺大,而且应该会长期共存,就是因为外卖的规模效应不够强。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定位是非常同质化的,它不像微信和QQ,是差异化关系,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是同质化定位情况下比拼服务体验指标,比如配送时长、商家数量、客服体验等,在这种同质化经营思路的情况下,行业里还有2家共存,就说明了这个生意的规模效应不够强。

正因如此,美团才要不断扩展业务边界,从开始的餐饮,慢慢扩展到店、酒旅、猫眼、单车、即时零售等等,我个人是比较看好美团未来在即时零售市场的发展前景的。

前面讲的都是传统电商平台,那么大家知道,2022年,大多数垂直电商是比较惨淡的,但我觉得垂直电商还是有机会的。找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跟大家分享,是B2B类型的垂直电商,叫华采找鱼,也是中国最大的水产交易平台。

华采找鱼:7年打磨出的行业第一

华采找鱼深耕水产行业,起家于冷冻鱿鱼这个品类,用了七年时间,只做鱿鱼这一个品,把市场份额做到了43%,成为了国内鱿鱼类目的第一;甚至决定世界水产交易价格的“英国水产交易指数”,采用的也是华采的竞价体系。

换句话讲,华采参与了全球行业标准的制定,至少在国内,跟其他玩家已经不在一个维度竞争。那么,它是如何做成这件事的?

核心还是解决了行业效率问题。

水产这个行业,本质上还是隶属于农业,因此传统的交易形式,依旧存在农业的“碎片化”特征,但水产要更为复杂。首先,产品是非标品,季产年销,交易需要经纪人撮合;

其次,在国内,大宗水产交易也并没有专门的线上线下市场,买卖双方的交易有80%左右都是通过“经纪人”完成。这意味着,买卖方需要与多个经纪人比价,而一般一个买家,只会与2-3个经纪人维持长期合作。由此,相信大家也能发现,行业的主流渠道极其碎片化,势必会拉高交易成本。

另外,由于没有经济利益保证机制,经纪人并不愿共享信息和资源,一笔交易往往需要多个经纪人建立信任链,多次倒手,增加了无数“中间商”,相当于在“增本降效”。

针对这个最大的痛点,华采搭建了一个“拍卖”模式的线上公开交易的平台,买卖双方委托各自的经纪人去找货,而经纪人可以在线上实现招标和竞标,实现异地看货、远程交割。相当于把中间流程全部砍掉。

在双方博弈的过程中,为了不出现价格混乱的情况,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产品定价体系。而华采通过七年的数据积累,沉淀出了一个行业公认的评级、定价标准,可以说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在去掉所有中间环节以后,华采让水产的交易成本下降70%,效率提升了10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帮大家理解:假设有100个卖家和200个买家,传统的经纪人交易,询价需要100*200=20000次,才能获得最好的成交价格;而线下拍卖形式下,只需要100+200=300次;当拍卖转移到线上时,单次寻价时间可再缩短50%-70%。

这件事在我看来,更大的价值是推动了水产品行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而这个体系,能用在鱿鱼上,同样也能复制到其他类目上。华采用了7年时间把鱿鱼做到了行业第一,但只用了2年就把阿根廷红虾品类做到了国内第一,3个月时间做到狭鳕鱼品类国内前三,1个月时间做到秋刀鱼品类国内前五。

所以,为什么说,投资垂直电商的人少了很多,可垂直电商还是有机会的?因为我们不能单纯用投融资评判行业兴衰。垂直电商的机会,来自三方面:

1、产业互联网的需求远未被满足,很多细分市场产业互联网甚至是万亿级别的;

2、大型互联网平台,要么就基本不做2b业务,要么则是虽然做了,但扎得不够深,因为2b业务模式比较“重”,涉及到产业运营、建仓等多种服务,综合电商平台很难提供这些服务;

3、即便大平台愿意“扎”的更深,但受限于kpi考核机制,平台不能在一个项目上无限“烧钱”,所以目前垂直平台并不存在“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这也意味着平台本身是盈利的,像华采找鱼,2019年开始就是盈利的,更不用说类似于唯品会这种垂直电商。

下面这个案例,我们讲的是一个服务品牌,通过把产品和服务做“重”,摸索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山丘联康:跑在风口前面的“慢性病管理专家”

年底这波疫情,大家陆续阳了以后,很多人发现,平时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身边,强壮一些的确实好得更快,但是有基础病和慢性病的人,病程就比较长。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对慢性病的管理。这是个好现象,因为慢性病患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举个最常见的慢性病例子,大家知道中国有多少糖尿病患者吗?确诊的有1.4亿,潜在的3.5亿,总共4.9亿,但这些患者中,99%都没得到有效治疗。

为什么这个病很难根治?是因为中国没有好的医生吗?还是因为没有合理的治疗方案?都不是。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患者不够“自律”。

生活方式干预手段,需要自始至终贯穿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但医生是不可能去充当这个“干预者”的。站在医生角度讲,单日门诊量比较大,分给每个患者的精力十分有限;而且糖尿病的治疗,涉及到运动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会超过大部分医生的能力范围;另外,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慢且⽆利可图,开药的话,效果⽴竿见影且有收⼊,更何况医院对于科室每个月卖药的kpi是有考核的。

所以,大部分患者只能自己进行干预,但人都有惰性,想完全做到自律,相当困难。美国有家做慢性病管理的平台,叫Livongo Health,就是充当这个干预者的角色,也可以称之为“他律”。仅仅靠着每月收取75美元的客单价、30万的用户基数,Livongo Health就在2019年上市时做到了35亿美元的市值;仅上市一年,它就被医疗巨头Teladoc1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今天要介绍的山丘连康创始人叶海峰,相信在座的多数人都很熟悉了,因为十年前的时候,他所创建的麦包包就融资过十几亿。麦包包项目结束后,转而做了天使投资人,当下电商最热门的saas独角兽聚水潭就是老叶的天使投资项目。两年前老叶决定下场亲自操刀做这个项目,进军糖尿病管理市场。从公司营收规模来看还很小,但对今后的服务品牌创业方向还是有很多的启发性。

在国内,这个风口其实还没到来,但山丘联康已经在进行布局。中国之前有没有这类平台?有,像糖医生、掌上糖衣、糖护士等等,但最后都没做起来,因为这些平台都是在线上去提醒患者怎么吃药,怎么饮食。连面都没见到,何谈去干预患者的生活方式?

所以,慢病管理的核心一是服务,二是线下。这两点,山丘都抓住了。

首先,山丘联康做的是深度服务,一方面,承诺到店用户无效退余款;另一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山丘都是“4+1”式管理服务,即5个人来服务一个糖尿病患者,相当于给病人成立了一个“私人保健小组”,只不过,在线上,这个工作是交给了“系统”。所以,山丘联康会跟用户签订对赌协议,承诺无效退余款。

其次,山丘的线下店是一个几百平的体验中心。但线下类似的体验中心有很多,山丘联康的优势是什么?俗话说,久病成医,糖尿病这种慢病患者,自己本身就算是半个“专家”,劝诫他们的说服成本是很高的。因此,想让他们认可,必须要在专业度上说服他们,对此山丘会组织专门的专家培训,提升门店员工的相关知识。只有先建立了信任,才有后面的转化。

山丘联康到店转化率高于50%,也就说每进店两个人,就会有一个人购买产品,而到店的客单价是5万,能够保证账面现金流的稳定。产品以年费的形式存在,意味着客户的LTV很高,有利于后续留存。

做了这么多,山丘联康给患者带来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接受过山丘联康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停药率达44%,减药率可达100%。公开资料显示,相同时间维度内,山丘联康的患者,关键指标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7%,美国的Livongo和Virta则分别是0.8%和1%,全球没有⼀家机构糖化管理效果指标超过⼭丘联康。

到店转化,其实是比较重的运营模式,但只有重,才能做好深度服务。这门生意一定是慢工出细活的,山丘联康目标是服务50万糖友,而现在,大概已经帮助5000个患者康复,未来,还会帮助更多的患者“脱糖”。

刚刚讲的案例都是在讲电商,除了电商,去年大家还有一个共识就是消费赛道很惨。坊间传闻,包括高瓴在内的很多投资机构,甚至都把消费组给砍掉了。我觉得这未必是个坏事,因为这意味着消费创业和投资都在逐渐回归理性,回归到正常的价值判断中。当然,虽然大部分品牌很惨,但是还是有做得好的,这里选了两个品牌来跟大家分享,他们是怎么在比较艰难的环境里实现增长的。

参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造就口腔护理新秀

相信在座的很多投资人都很清楚“参半”这个品牌,甚至应该有不少人聊过这个项目。他号称“中国第一口腔护理国货品牌”,但我今天其实并不想重点去讲它的产品,跟他们创始人聊了以后,我觉得这个品牌的成长历程很有意思,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经典案例。

先解释一下农村包围城市。大家知道共产党一开始是学习苏联的战略,主攻城市,但是接连经历了几次失败,包括了1927年的长沙起义和南昌起义都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以及包括1935年在最后一次反围剿失败后的长征。因为国民党势力在城市比较强大,中国本身缺少工人阶级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通过艰难的探索,到1930年上半年,毛泽东逐步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为什么说参半也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他的发展历程。大多数人对参半的认识,起源于它的漱口水,2020年10月,参半漱口水上线80天,销售额破亿,现在这个产品每年的销售也有大几亿的规模。后面到了2021年声名鹊起,融资了四轮,前后有四五亿资金。

但其实这个品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2018年3月,它上线了中国最贵的牙膏,此后其实一直是亏损的,交了很多学费,等到他们决定做漱口水的时候,账上现金可能也就几百万。

到了2021年,开始做清洁舌苔相关的产品,大概3个月销售额就破亿了;2022年6月底,参半又杀回了牙膏赛道,当时本来预估要按照亏损去打,但实际结果是第三季度就做了3亿多的规模,非但没亏损、还赚钱了。

那么回过头来看整个发展历程,其实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开始做牙膏没成功,做漱口水就成功了?第二个是,为什么一开始做牙膏没成功,四年以后再打牙膏,却成功了?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牙膏其实是一个大品类,600多亿的市场规模,中华、黑人、高露洁、云南白药等等主流品牌竞争非常激烈,其实他们本身来讲是缺乏优势的,在不管是从产品营销各方面都是缺乏优势的。

但漱口水不一样,漱口水是口腔护理赛道的第五大类目,也就几十亿规模,竞争对手很少,做漱口水的时候,天猫最大的漱口水商家是李施德林,单月最好业绩也只有900多万,所以漱口水当时是个竞争不激烈的品类。更何况在消费端,很多用户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这是一个典型有品类无品牌的赛道。

那么对标李施德林,参半在各个维度上都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参半漱口水不含酒精,产品口感就不刺激,甚至做了果味创新;价格相对来讲更亲民一些;营销上,李施德林重点不在电商,投入较少,参半则是短期巨大投入,聚焦线上;在切入点上,参半用益生菌概念,跟李施德林的口腔清洁做了差异。

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跟农村包围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处,参办在最早期的时候,打的是很主流的品类,结果面临的对手都很强,它没有任何优势,交了两年学费以后,选择做边缘品类,用漱口水切入市场,逐渐成为了口腔领域的一个专业品牌。

这解答了我们刚刚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开始做牙膏没成功,做漱口水就成功了?那么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做牙膏没成功,四年以后再打牙膏,却成功了?

背后原因可以归纳为“四有”:有钱、有团队、有产品、有品牌影响力。首先,客观上讲现在账面上肯定有钱了,自己有积累,还融到了钱。2018年做牙膏,账上只有几百万现金,可能仗打一半就没有子弹了,没办法持续发力;第二,整个团队的作战能力更强了,再发打牙膏的时候更有经验;第三产品力经过几年积累更加成熟了,产品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最后有品牌影响力,这里面既包含对用户的影响力,也包含对渠道的影响力。再次切入牙膏赛道时,用户对品牌已经有了一定心智,复购率也有了保证,解决了用户天然信任问题;另外,早期参半在铺线下时其实很困难,但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有越来越多的线下分销商愿意跟他合作,这解决的是渠道信任问题。

整体来看,其实参半还是走的大单品策略,然后慢慢扩品类。下面这个品牌,跟他恰恰相反,奉行的是不断推爆品策略,同样在去年实现了高速增长。

spes洗发水:爆款打造密码,藏在用户需求中

2021年,有一个新品类——洗发膏突然火起来了。推火洗发膏品类的,是成立于2019年的新消费品牌“Spes诗裴丝”,真正产品上线是2020年的4月了。2022年,spes销售额10个亿左右,实现100%增长,而它仅仅成立两年半。

2021年初,spes创新推出长效控油蓬松产品海盐洗发膏,上线首月销量破10万单,半年销量超200万单,快速登顶抖音、天猫、小红书三大平台单品品类销量第一,带动洗发膏品类销售额环比增长超1700%。Spes另外一个爆品“免洗蓬松喷雾”上线1个月销量超20w瓶,快速登顶抖音全平台新品爆款榜Top1。

我们常说,一个爆品的诞生靠的是运气,但不断推爆品靠的就是实力了。我记得前两年拜访丽人丽妆创始人黄韬时,问他怎么判断新消费品牌的成长性,他说一个是规模化营销能力,大部分新消费品牌不具备,roi会持续下降;一个是规模化打爆款产品能力,大部分新消费品牌不具备,有点靠运气成分。

跟spes创始人郑如晶聊了以后,发现spes之所以能持续推爆品,最核心的抓手在于洞察用户需求。只有用户需求抓得准,产品才能做得好,同时营销目的明确,投放效率才能更高,进而持续撑起品牌力。

那么spes是如何洞察用户需求的?创始人郑如晶原来是网易严选供应链负责人,本身手里有着很强的供应链资源,在这个前提下,她先在小红书发现了一些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紧接着又找到了抖音等大平台,去验证这个需求的确定性。

刚才讲参半,说在大赛道,新品牌跟大品牌竞争没有优势,做不起来,现在到spes怎么就能做起来?其实spes能够做起来是一个意外,甚至可以说是“被动”成长起来的,创始人跟我说:“我们也不知道做什么,当时做京东起不来,能够做的只有抖音。再加上精准的投放,不断用抖音场景测试爆款,很快就起来了。”

为什么新品牌做抖音机会更大?大品牌很难干这个事情,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审核太严格,那些视频文案的内部审核是很漫长的,不可能特别迅速地根据数据反馈去修正下一条视频的文案。而新品牌是不一样的,因为反应速度更快,能够抓住机会,也可以抓住所洞察的细节。在抖音这个特定的“战场”里面,新锐品牌的成长性和爆发力强得多,精准快速的节奏、花费的时间精力等方面,是新品牌强于大品牌的优势。

spes和参半确实不一样,参半的创始团队是“草根”出身,无论是个人经验还是背景,开始的时候都比较稚嫩;spes得益于创始人背景,刚开始就可以拿到钱,经验更丰富。所以选择什么打法,也要看品牌自身的前置条件,跟资金、团队、品类等都有很大关系。

案例分享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想给大家做个收尾。刚刚也说了,未来消费赛道的资本回归理性会成为新常态,那么企业要如何面对新常态?

大家知道,我的主业其实不是投资,而是咨询业务。从腾讯京东出来后,这些年也沉淀了自己的方法论,像《东哥新商业思维36讲》等等,接下来一年,我们也会陆续启动鸿儒私董会。那么结合我过去一年帮助一些企业咨询的实践,我对接下来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变化,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战略策略失败,很多高速增长的企业,企业家大多希望每年业绩都翻倍增长,但这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企业,包括亚马逊在内,都是呈现10%-15%的线性增长。当市场需求呈现下滑趋势时,这种翻倍增长的企业策略会导致企业库存积压,现金流出现问题,接着砍业务线、裁员;同时营收会下降,利润下滑,拿不到投资,使得经营陷入困境。

流量策略层面,企业常见做法是靠流量包打天下,靠明星做品牌。但当下已经没有新流量了,达人、明星带货的效果越来越不稳定;随着投放ROI下降、退货激增,原有的流量模型已经不再成立。企业增长靠的还是渠道和产品。

运营手段层面,平台往往倾向于靠补贴赢得市场、产品靠低价赢得市场,但价格战实际已经失灵了,无法建立用户心智的品牌没有复购和留存,难逃“倒闭”的下场。

产品策略层面,以往很多创业者喜欢靠叠加产品线提升业绩,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创业很重要的一点是“专注”,每个企业只能做自己能力边界之内的事,超过能力边界时,十有八九会翻车。

组织策略层面,常见错误做法是靠堆人解决业务问题,但实际上,遇到问题盲目堆人,会导致业务沟通效率降低,不仅增加人员成本,还会产生严重的内耗。

最后给大家一点建议: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大浪淘沙,2023年企业经营需要回归常识,在确定性当中警惕不确定性,防范风险,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保持战略定力。专业,才是你唯一的生存之道。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我们2024年再见!

0 阅读:94

东哥解读电商

简介:李成东,前腾讯京东战略分析师、海豚智库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