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霸王别姬》
自从有了IMBD、豆瓣这些影视评分平台之后,人们对一部影视剧的评分和评价越来越关注,很多对品质有要求的观众经常都是看了这些网站的评分和评论,才决定要不要看某一部影视剧作品。
【故事片】是运用影像和声音为手段进行叙事的电影作品。凡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具有一定故事情节,表达一定主题思想的影片都可称为故事片。故事片按题材、风格、样式等因素可分为警匪片、喜剧片、动作片、惊险片、科幻片、歌舞片、哲理片等等。美国特有的西部片,中国特产的功夫片等,都归入故事片的领域。从概念上对纪录片和故事片进行区分,就是:纪录片拍的是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而故事片拍的是演员演绎的生活和人为构造的世界。可以一句话概括:故事片有演员,纪录片没有演员(在不影响电影真实性的基础上,少数纪录片也有演员,但看点不是演员的演绎,演员的作用只是其表达故事背景的工具人。)。所以,纪录片可以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故事片不仅可以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还可以捧出影帝和影后,即最佳男女主角奖。那么,是不是可以粗暴的得出一个结论:是演员的表演拉低了故事片的评分?我觉得是的。
不是每一部电影都会诞生影帝影后,影帝影后级演员也不可能每一部作品都拿奖。如果一部作品的剧本和导演的因素可以达8分,最终它9分出炉,那么演员的表演绝对是加分项;如果一部作品的剧本和导演的因素可以达9分,最终它是8分出炉,那么演员的表演肯定就是减分项,是他们拉低了整部作品的评分,甚至降低了作品的品质。另外,纪录片的评分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给它打分的都是喜欢看纪录片的用户,也就是那些产品经理口中的目标用户。这帮人本来就喜欢看纪录片,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还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题材作品,所以给出高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越是这样的人,对品质的要求也越高越挑剔;他们不会像那些脑残粉一样拼命的打高分,也不会刻意的刷低分,而是坚持自己的品味和原则。因为纪录片的导演很少有影帝影后那样的明星,所以,纪录片的评分整体上来讲都是比较客观的。
比如2012年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豆瓣9.4分,当年播出时的口碑和热度都是现象级的,绝对是一部爆款大经典。后来还掀起了一股美食纪录片的风潮,“舌尖上的啥啥啥”成为流行热词,各种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美食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2018年的《风味人间》,3季都是9分以上的经典,让观众大饱口福和眼福。可是,2014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就掉到了8.6分,2018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甚至只有3.8分了。
这说明纪录片的观众,严格上来说是给纪录片打分的用户,要求还是蛮高的,眼光还是蛮挑剔的。第三季严重掉分,明显有水军恶意刷低分的嫌疑,可被刷低分的根本原因还是品质不行了。(第三季换了导演,是品质下滑的关键。)那么,所有的演员表演都是故事片的减分项吗?绝对不是。那些真正的经典故事片,演员的表演都是加分项。2002年的警匪片《无间道》9.3分,不仅是当年的票房冠军,也是豆瓣上的港片剧王,更是港片低谷时期的救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