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湖南老农上山挖红薯,挖出两具不腐古尸,女尸手中桃枝嫩绿

安阳看星座 2022-04-19 17:51:37

1985年,有个名叫张秋民的湖南怀化老农,照例跑到附近比较偏僻的山上准备挖红薯。此时天气有点小热,阳光也比较充足,山上的红薯长势喜人。

可奇怪的是,今天不知怎么了,张秋民在一块地上挖了半天,连一块小红薯疙瘩都没看到。太阳晒得张秋民有些烦躁,他扛起锄头准备换块地方继续挖。

刚一扭头, 余光有个白光一闪而过。他寻光望去,发现刚刚挖过的土里,有一根亮闪闪的东西。

张秋民拨开土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土里埋着的竟然是一根玉簪子......

盗了,但没有完全盗

纯朴的张秋民知道,这根玉簪能出现在荒山野岭,附近多半有古墓,于是他连忙下山联系当地的沅陵县博物馆。

馆长夏湘军是一名资深专家,在考古挖掘和文物鉴定等方面水平很高。

他仔细端详着张秋民带来的玉簪,发现这玉品质上乘,和博物馆里的其他藏品相比也毫不逊色,这支玉簪很可能会进一步填补历史上的空白。

作为省级文化名城,沅陵县光地面上的历史古迹就有上百处,其中还包括现存最古老的学院——唐代龙兴讲寺。

沅陵博物馆就在龙兴讲寺之中,建筑面积为6000平米左右。馆中藏品多达3000多件,其中不光有战国的青铜器,还有当地少数民族的工艺品。

除了地面上的各种遗存,沅陵县的地下也埋了不少墓葬。

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是“沅陵侯”的地盘,后来专家在虎溪山上挖出了“沅陵侯二世”的墓。其中有1300多枚竹简,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田亩赋税、宫廷食谱等资料,历史研究价值极高。

虎溪山汉墓

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沅陵县,自然成了盗墓贼眼中的香饽饽。这些不法之徒经常伪装成登山客,在深山老林里白天踩点、晚上挖坑。张秋民发现的那支玉簪,很可能就是盗墓贼落下的。

事不宜迟,夏湘军等工作人员在张秋民的带领下,火速上山找到了那片土地。众人认为地下应该有座古墓,便展开了挖掘工作。

与此同时,挖掘现场逐渐聚拢了闻讯而来的各村村民,少说也有5000人。

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现场牢牢围住,一边伸着脖子往里面瞧,一边和朋友闲聊:“不知道这次能挖着什么,这么小,里面的宝贝估计也不会多。”

夏湘军等人到了地方发现,棺椁最外部的石棺已经,年代大致在宋代之后。

可夏湘军的心情反倒有点平静,因为这座墓埋得不深,而且面积也不大,规格只能说是普普通通,甚至连像样的防盗机关都没有。

更令夏湘军难受的是,就是这么一座普通古墓,还真就被盗墓贼盯上了,正中间赫然有一个大盗洞。

令夏湘军大惊失色的是,这个盗洞看着大却并不深,撑死只有20厘米左右。最关键的是,盗墓贼根本就没挖通,挖了一半就半途而废了。

按理说盗墓贼来都来了,不出意外自然不会空手而归,可他们为什么不继续挖?

其实他们也有“苦衷”,因为这座墓挖起来实在太费劲了,甚至连夏湘军都有些束手无策。

简陋不简单

说起来,这座古墓虽然看起来没有朴素,却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墓穴处在红砂岩之中。

这里的天然红砂岩质地坚硬,防潮而且没有普通红砂岩那么容易崩解,一些公园的石雕就会选择用这种材质的红砂岩。

不过这种红砂岩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硬了,夏湘军等人挖坏了几个锄头,也没“刮”掉多少岩层,最终还是用电锤慢慢“扣”出来的。

有趣的是,盗墓贼选的地方也特别巧妙,正好是古墓的正中间位置,这里也是红砂岩最厚的地方。

以盗洞的形状及破坏痕迹来看,当时盗墓贼用的很可能是工兵铲。他们要是再挖30厘米左右,差不多就到头了,不过也该到点吃中午饭了。

这么一来,墓穴如此简约的原因也能说得通了。红砂岩对于古人来说太过坚硬,挖掘起来费时费力,自然不会挖太大的墓穴。

也正因如此,这座古墓也没有设置机关陷阱,空间小施展不开不说,盗墓贼很可能挖都挖不动。

此外夏湘军还认为,古人之所以选择在红砂岩处修建墓地,也许跟当地的傩文化有关。

沅陵自古就有很多少数民族定居,给当地带来了自己的原始信仰:“巫术”,后来演变成了“傩文化”。

“傩”是一种原始巫舞,当时古人在红白事时也会请巫师来跳舞辟邪。除了跳舞外,巫师还会给出一些建议,其中就包括墓地的选址。

这座墓也有可能就是当时巫师挑的“风水宝地”,结果正好选在红砂岩上,只能硬着头皮挖出一处比较紧凑的墓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盗等级”,古人在修建这座墓时,在棺椁外还套了数层石棺。

这些石棺并不是找块石料雕出来的,而是用糯米泥等材料搅拌成各式各样的混凝土,一层又一层浇筑形成的。

这种工艺繁琐麻烦,原材料配比、每层厚度不好把握,另外还必须等风干了才能继续浇外面那层。能用上这种工艺的,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也不是一般老百姓。

在经过辛苦挖掘后,夏湘军等人终于突破了红砂岩和层层石棺,看到了两个厚重的棺椁。

打开后,众人发现分别是一具男尸和一具女尸,棺椁中还有共计133件随葬品,而且每一件都十分精美。比如镶金的小木梳、金镶玉的发簪,甚至连银簪都做得十分精致。

其中有一对“双云头牡丹花纹银簪”,头部使用白玉雕刻的,拼起来近看是一朵白牡丹,分开后远看又是一对白蝴蝶。

不过这些精美的随葬品,并没有吸引众人的注意。大家打开棺椁后都愣在了原地,呆呆看向棺椁内,因为他们在女尸的棺椁中亲眼看到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桃花依旧

当时夏湘军打开女尸的棺椁后,发现里面积攒了不少水,不过尸体看起来保存较为完整。

突然,一抹绿色吸引了夏湘军的眼睛。在女尸的手边,有一根长着嫩叶的桃树枝。叶子绿油油的,看起来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夏湘军判断,墓主人应该是春天被葬在这里的。

可还没等夏湘军反应过来,那些绿叶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干枯,仿佛水分瞬间被抽走似的。

紧接着,夏湘军看见女尸身上的被子动起来了,肚子就像气球一样越来越大,没过多久迅速变瘪和腐烂,如同她手中的那根桃花枝。

同时,女尸的舌头也伸出了出来。为了解开这个谜题,众人找到了时任湖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的李艳春。

李艳春通过化验分析发现,女尸体内存在大量寄生菌。其中一部分寄生菌会在腐蚀尸体后产生气体,久而久之都堆积在了腹部,导致内部压强越来越大。

当棺椁被打开后,气体顺着口腔等器官排出,也就把舌头吹了出来。与此同时,寄生菌的繁殖也变快了,尸体这才会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快速腐烂。

反观旁边棺椁中的男尸,身长约1.78米,保存得相当完整,就像一个枯瘦老者一样,就连发髻和胡须也十分整齐,看起来就像在熟睡一样,那这问题究竟出在哪了?

据李艳春说,这是因为男女尸体存在一个重要差异,男尸皮下脂肪较少,皮肤近乎已经贴在了骨头上;那具女尸则相对年轻不少,因此皮下脂肪也比较厚。

由于古代科技落后,防腐技术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导致寄生菌更容易在水分较为充足的女尸中大量繁殖,这才造成了女尸发生了一系列怪异的现象。

尽管防腐没做到位,却同样能证明一个事实:这两具古尸能用上防腐技术,可见其生前社会地位的不凡。

想到这,夏湘军不禁好奇起来,这两具古尸究竟是哪个年代生人?生前又是什么身份?为了探究墓主人身份之谜,夏湘军等工作者开始从棺椁上分析。

在多层石棺的保护下,两具棺椁都没有出现严重的损坏,甚至连侧面的雕刻的龙凤都清晰能辨。最关键的是,椁板上写了四个字:“谭氏夫人”。

历史上“谭氏夫人”可太多了,仅从这点无法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夏湘军只得转过头,在男尸的棺椁中寻找蛛丝马迹。

古代有些葬仪习俗中,女方的棺椁中大多为珠宝首饰。而在男方的棺椁中,除了金银财宝外,还会放一些体现自己生前地位身份的物件,以及“阴曹地府货币”。

而在那具男尸的棺椁中,就有这么一块“灵牌”,既讲明了他的身份,也道出了他所处的朝代。

“灵牌”之谜

所谓“灵牌”,是古人留给逝者在“阴曹地府”用的。古人认为逝者死后,需要在“阴曹地府”中买田地盖房子。而在“灵牌”上,就需要留下逝者的名字以及“户口所在地”。

在男尸的“灵牌”上,就写了这么一段话:“大元国江南湖北道,辰州路沅陵县东关景和坊,分居士者黄澄存。”由此可知,墓主人是元朝的黄澄存。

此外,灵牌上也记载了黄澄存的生卒年份,他生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死于元朝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逝世时,官至元朝知州,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市长。

黄澄存出生的那年,福建正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起义,宋理宗也被权相史弥远架空着。

直至公元1234年,史弥远已经病逝一年,金朝灭亡,福建的乱世也已平定,宋理宗改年号为“端平”,准备收复开封等“三京”。

期间,宋理宗做了不少改革,影响黄澄存的主要有两点:1、控制科举取士的人数;2、想要入朝为官,必须先在州县历练一番才行。这两点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给官僚结构“瘦身”。

在这种情况下,黄澄存考取功名并且进入州县工作,说明他的文化水平在当时起码是中上等的。只可惜他虽然有些本事,却出生在了一个无奈的时候。

宋理宗晚年时可能看出南宋已经行将就木,于是便将朝政推给宠妃之弟、权相贾似道,自己憋在后宫沉迷女色、荒淫无度,甚至还把一群歌姬舞女召进了宫里。臣子用唐玄宗的下场来冒死进谏,结果他厚着脸皮回了一句:“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

宋理宗死了之后,养子宋度宗也软弱不堪,成为贾似道的傀儡,最终因沉迷酒色,35岁就死了,把烂摊子丢给了自己的三个幼子,又被忽必烈给夺走。

期间,有不少文武官员宁死不屈,比如文天祥。但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选择成为元朝的官员,其中就有黄澄存。

南宋灭亡时,黄澄存已经51岁了。此时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沿用了宋朝的行政机构,对于官员也是能不动就不动,黄澄存的乌纱帽也就保住了。

到了70岁时,知州黄澄存顺利退休,并且享受了几年清闲生活。当时元朝也是会发退休金的,除了每月发钱外,也会直接送丝绸绢帛。这一点,其实在黄澄存夫妇的墓中就可见一斑。

墓中那133件随葬品中,有很多都是丝织品,连被褥衣物就多达40多件。另外,墓中还有7张“至元通行宝钞”,面额从20文到300文不等。

更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墓中竟然还有两张当时的传单,都是潭州(即长沙)一家生产和贩卖银朱的店铺做的。

黄澄存墓中出土的传单

这两张传单,虽然在当时不值几个钱,甚至被随手拿来包裹随葬品,放到现在却是出土年代最早的广告。

元朝只有短短98年,再加上种种原因,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有不少空白的地方。黄澄存夫妇墓,对于研究元史,以及当时的商业、货币以及丝织和印刷技术,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如今,黄澄存夫妇合葬墓已经被陈列于沅陵县博物馆中。透过展示窗看着那些保存完好的文物,仿佛穿越到了700多年前的湖南:

即便当时这里刚刚经历了战火,商业却能快速恢复,杂役们在街边吆喝着派发传单,宣传自家制作的银朱,黄澄存的家人随手拿了两张传单,回家包了两件随葬品。

这种让人恍若隔世的感觉,可能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资料

[1]《经典传奇》,《不起眼的惊世古墓》

[2]《湖南日报》,《“元陵”探秘》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