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忘年交,晚年坦言:主席在国家主权问题上,一笔账都不欠

文君侃历史 2024-09-26 11:53:1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毛主席晚年,纪登奎备受重视。

当时,他的理念深得毛主席赞赏,毛主席亲切地为“老朋友”。

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纪登奎却饱受争议。

1980年2月,纪登奎毅然辞去了所有职务。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高官,为何突然卸下了重担?

他的辞职引发了各界猜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初识毛主席

1923年3月17日,一个男孩在山西武乡县的松庄村呱呱坠地,取名纪登奎。

纪登奎从小便展露出不一般的聪明劲儿,就像山间的一颗灵芝,正在茁壮成长。

1937年,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山西救国同盟会,用稚嫩的声音宣扬着抗日的号角。

第二年,年仅15岁的纪登奎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此期间,他担任晋东青年救国会青年部长,又出任和顺县青救会主席,小小年纪就展现出组织群众运动的过人天赋。

1942年,组织将纪登奎派往山东鄄城北部,肩负起开展群众工作的重任。

在纪登奎的带领下,农救会拔地而起,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作。

他们推翻了村里盘根错节的旧政权,肃清贪污腐败,痛击横行霸道的恶霸,减轻了农民沉重的负担。

凭借出色的群运能力,纪登奎被赞誉为“群运专家”,成为组织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组织赏识他卓绝的群众动员才能,于是他被派往滑县、阳谷县、平阳县这些群众运动的薄弱地带。

每到一处,纪登奎都像一位穿针引线的能手,巧妙地串起群众运动的大网。

在他的耕耘下,群众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运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澎湃的动力。

1951年,时任许昌地委副主席的纪登奎接到消息——毛主席南下视察的火车会路过许昌,主席要求与他面对面进行谈话。

年轻的纪登奎心潮澎湃,但想到即将目睹这位伟人,不免有些紧张。

也许是察觉到了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的紧张,主席并没有直入主题。他先问起了纪登奎的名字。

纪登奎说自己原来姓籍,父亲叫籍梦笔。主席一听,来了句:“哦,妙笔生花嘛。”

知道纪登奎是山西武乡人,主席就和他聊起了他家乡的历史人物石勒。

主席博古通今,把一千多年前的石勒讲得生龙活虎,纪登奎听得津津有味。

许昌是三国名城,谈及三国往事,两人更是相谈甚欢。

纪登奎以为关羽是山西人,主席笑着纠正他:“关云长是落户山西,可他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

在轻松闲适的闲聊中,纪登奎的一颗心慢慢安定下来。毛主席开始将话题转向正事:“路过这里,想听听这里的情况,说一说吧。”

纪登奎不慌不忙,先陈述了许昌的大致情况,再着重向毛主席讲述他们的宣传工作。

一个多小时的汇报,纪登奎没有照本宣科。

许昌的宣传工作是他一手抓起的,那些大事小情,早已烂熟于心。

那份自信与从容,让毛主席对纪登奎的赏识更上一层楼。

在这次卓有成效的汇报后,毛主席让中南局总结许昌的宣传工作经验,并号召全党学习。

全国宣传工作会议随即召开,纪登奎受邀发言。这场发言拉开了毛泽东和纪登奎忘年交的序幕。

平步青云

195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的扉页上,一篇题为《学习许昌地区经验,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社论格外醒目。

它犹如一记春雷,在全国各地引起了轰动。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宣传攻势中,一个年轻而稳重的身影——纪登奎,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同年5月,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纪登奎受邀出席讲话。

他在此次会议上的演讲引来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连毛主席都赞叹道:“我党的宣传工作有了新发展。”

会议落幕不久,年仅28岁的纪登奎便当选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

自此之后,每当毛主席经过河南,都会召见纪登奎汇报工作。

数十年间,二人会谈的次数不下十三次。

哪怕是在混乱期间,毛主席也没有忘了这位老朋友。

1967年,毛主席的专列途经河南。

他向陪同的省军区领导问道:“我那位老朋友,纪登奎,如今身在何处?”

纪登奎此时正蒙受不白之冤。

得到主席想见他的消息后,他匆匆收拾行装,翌日便赶去拜访主席。

主席见面便问:“小纪啊,你挨了多少次?”

“不少呢,有几百次。”纪登奎爽朗一笑:“但那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割麦子一般,还能锻炼身体呢!”

主席听后不怒反笑,连连赞叹纪登奎的坚韧不拔:“好样的,小纪,好样的!”

当主席的专列驶离中原后,笼罩在纪登奎头顶的阴霾终于散开,那些束缚在他身上的冤屈统统被洗刷了。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纪登奎作为地方代表列席。

4月14日,毛主席亲自主持第二次全体会议。

当会议进行到纪登奎同志发言时,毛主席扭头向身后的主席团成员席扫视,疑惑为何没有纪登奎的身影。

主席眉头微蹙,转身向一旁的周恩来总理问道:“纪登奎同志何在?”

周总理目光一转,指向了前方的代表席:“主席,纪登奎同志在下面。”

只见纪登奎从人群中缓步起身,迈向主席台。

当他走到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对他微微一笑,亲切地说:“请你讲话。”

随后,毛主席还向全场代表隆重介绍:“纪登奎同志可是我的老朋友了,长期在河南工作,请大家欢迎!”

在那次大会上,纪登奎当选为中央委员,跻身中央领导层。

当时他才46岁。

这背后除了他的过人的才智和勤勉努力,更有毛主席的慧眼识珠。

1969年,纪登奎被任命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负责主管农业和商业,其分工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纪登奎却在1980年选择辞去这一要职。

是什么促使纪登奎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正式落幕

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毛主席点名要纪登奎站到舞台中央,讲解工作经验。

也正是这次发言,让纪登奎得罪了一些老干部。

在《散忆纪登奎》一书中,纪登奎与作者对谈道:“我解放早,他们都指望我能帮衬他们一把。但我没做到,还训斥了一批人。”

纪登奎将一份无奈开诚布公,那些被纪登奎处理过的人认为纪登奎不念旧情。

但纪登奎无怨无悔,他认为只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就够了。

1976年10月,风雨欲来之际。

纪登奎毅然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斗争中,与华国锋同志等志同道合者并肩作战,为中国政坛的拨云见日作出了卓越贡献。

可惜风波却并未就此平息。

四年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纪登奎因一些问题而广受批评。

沉重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纪登奎只能辞去了所有职务,悄然回归到平凡百姓的生活中。

他卸下领导人的重任之后,又踏上了农村政策研究员的岗位。

1987年,他亲自到贵州调研。

当地的同志热情欢迎纪登奎的到来,他们还细心周到地为他收集了许多当地的书籍,希望纪登奎能从中了解贵州的风土人情。

纪登奎同志欣然翻开了其中一本,却不禁皱起了眉头:“怎么没有毛主席的照片?”

贵州这块土地于毛主席而言是块至关重大的福地。

1935年,惊天动地的遵义会议便在此召开,它不仅是毛主席生命中的转折点,更是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而那座见证历史的会议馆所,毛主席还亲手题写了匾额。

工作人员连忙向这位老革命解释道:“主席建国后,就再也没来过贵州了。”

纪登奎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落寞,那个曾经深入黔山苗寨,与人民心连心的身影,他再也不能亲眼见到了。

在历史的褶皱里,纪登奎对毛主席的仰望宛若一簇不灭的火焰,熊熊燃烧着。

一次访谈中,纪登奎向记者道出:“关于国家主权问题,毛主席可是半点含糊没有。无论面对哪个国家,他都绝不低头,一视同仁。”

纪登奎的眼里闪着敬佩的光芒,继续说道:“主席处理这些大事时,从来不欠谁一笔账。连那些西方的强国领导人,都被主席的魄力给折服了。”

1988年,纪登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党中央的深情悼念中,他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纪登奎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他那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辈们接过先辈的灯火,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他将永远引领着我们,用坚定的意志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篇章,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程秀龙. 纪登奎与毛泽东(上)[J]. 党史文汇,2010(3):26-33.

毛泽东『考问』纪登奎[J]. 党史纵览,2010(6):54.

石文成. 纪登奎为什么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J]. 金秋,2015(11):40-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