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是一个泥腿子、一个莽夫和一个毛头小子。
然而,就是这三个"不起眼"的人,竟然成了东汉开国的三大名将!
《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句名言:"致人而不致于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把这句话实践到了极致。
他培养了三位堪比韩信的大将,一个比一个厉害!
这三位将领,分别是冯异、岑彭、耿弇。
更神奇的是,他们人人都打了一辈子仗,却从没打过一场败仗。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都掌握着庞大的军权,却无一人生出二心。
这样的战绩和忠诚,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也许就藏在一个皇帝的用人之道中。
而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只有一个韩信。最后还因疑心病重,把这位开国功臣杀了。
刘邦
刘秀为何能培养出三个"韩信"级别的大将?这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章:帝王心术:刘秀为何能留住大将,刘邦却留不住韩信?一个是在讨伐部下叛乱时受伤,之后病重而死的西汉开国皇帝,一个是被部下拥戴到死的东汉中兴之主。
刘邦和刘秀,两个出身平民的开国帝王,在对待功臣这件事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刘邦杀韩信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可刘秀待冯异、岑彭、耿弇三位开国功臣,却是恩宠有加,直到他们寿终正寝。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冯异
翻开史书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刘秀与刘邦在对待功臣上有三个根本性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疑心"二字。
刘邦一听说韩信在齐地"治隧道,储粮食",立刻就觉得这是要造反的征兆。可实际上,韩信不过是在修整军备,准备北上打燕国。
反观刘秀,冯异在关中威望极高,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咸阳王"。换作刘邦,早就坐不住了。可刘秀非但不忌惮,反而加封冯异为车骑将军,并且把关中的军政大权全都交给他。
第二个差异是"容人"之量。
刘邦在韩信跪求重用时,只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小官。若非张良、萧何力保,韩信可能终其一生也就是个管粮食的小吏。
韩信
刘秀呢?耿弇年仅二十四岁就被委以重任,统帅大军北伐。岑彭在南阳战事上屡屡受挫,刘秀不但没有责罚,反而派人去开导,让他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个差异是"知人"之明。
刘邦在得到天下后,把韩信调离军队,封他做个闲散的淮阳王。殊不知,一员虎将,最怕的就是被架空军权。这等于是把一头猛虎关进了笼子,憋屈难耐,日久必生变故。
刘秀却深谙用人之道。他让冯异专司关中军务,让岑彭主掌南方战事,让耿弇负责平定燕赵。既避免了权力冲突,又让每位大将都能发挥所长。
你看,同样是开国皇帝,待人处事的高下立判。
更有意思的是,刘秀对待这三位大将,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从不召他们入京述职。
为什么?因为他深知,一旦把主力将领调离驻地,很容易引起地方动荡。与其让将领来回奔波,不如让他们安心镇守一方。这份体贴和信任,让三位大将感激不尽。
所以说,刘邦和刘秀的差异,根本不在于用人,而在于"留人"。
你用一个人容易,可要留住一个人难。留住人才的关键,就在于给予信任、尊重和发展的空间。
正是这种胸怀和气度,让刘秀成功培养出了三位堪比韩信的名将。这三位名将,不负皇恩,用赫赫战功为东汉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你说,如果刘邦也能像刘秀这样用人,韩信会造反吗?齐王韩信会不会成为汉朝的冯异,淮阳王韩信会不会成为汉朝的岑彭?
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第二章:从泥腿子到战神:冯异的逆袭之路说起冯异,在东汉开国功臣中可谓是一匹"黑马"。
他出身平凡,家境贫寒。年轻时在家乡南阳种田,养活一大家子人。谁能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小子,后来能成为东汉第一名将?
更神奇的是,冯异打仗从来没输过。《后汉书》上说:"冯异征战三十余年,所向无敌。"这评价,连韩信都未必当得起。
冯异
这个农民将军是怎么炼成的?
故事要从绿林起义说起。当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南阳一带的绿林军揭竿而起,冯异也跟着参了军。
可人家是造反,他却在练兵。白天跟着大伙儿操练,晚上自己加练不说,还带着弟兄们夜训。久而久之,手下这支队伍越练越精锐。
绿林军的头领王匡看他与众不同,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这一来二去,冯异就成了绿林军的骨干。
后来刘秀加入绿林军,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
为什么?因为冯异的部队与众不同:扎营必择高地,行军必有斥候,战时进退有序,平时秋毫无犯。这哪像造反军,分明是正规军嘛!
刘秀暗暗记在心里:此子,帅才也!
果然,在昆阳大战中,冯异率部奋勇杀敌,为击败王莽的百万大军立下奇功。打完这一仗,刘秀就把冯异当成了心腹大将。
你以为冯异就此飘了?错!
他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节俭、朴实、不争不抢。打完仗就带兵屯田,闲时就教士兵识字。他常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学。"
这种务实的作风,在当时的群雄中非常罕见。
更难得的是,冯异从不贪功。有一次,部下立了大功,要加官进爵。冯异却说:"加官进爵是朝廷的事,不是我一个将军能决定的。"
这番话传到刘秀耳中,龙心大悦。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将领吗?
建武二年,刘秀派冯异西征关中。这一战,冯异用了个绝招:从不强攻坚城,而是分兵围困,然后派人招降。
招降时,他从不说大话,就说三句:
"王莽已死,更始已亡,光武皇帝仁德。"
"降者既往不咎,抗拒者后果自负。"
"我军纪律严明,决不扰民。"
简单三句话,却句句说到关中百姓心坎里。
一来二去,关中各地纷纷投降。百姓们都说:"冯将军是好人啊!"
这种口碑,比打十场胜仗都管用。后来关中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大树将军"。为啥叫这个名?因为他就像一棵大树,既能遮风挡雨,又能庇护百姓。
可在打仗上,冯异可一点不含糊。他先后击败赤眉军、击退公孙述大军,收复整个关中。
最绝的是,他在关中一呆就是二十多年,死后葬在长安。他的儿子后来当了大官,却始终保持着父亲的节俭作风。
刘秀常感叹:"关中自古难治,多亏了冯异。"
这位农民出身的将军,凭着过人的军事才能,踏实的处事作风,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关键在于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踏实。
你说,这样的将领,刘秀能不重用吗?
第三章:岑彭:一个被低估的军事天才在东汉开国功臣中,岑彭可能是最委屈的一个。
为啥这么说?因为他曾经被刘秀当众批评:"打仗得动点脑子,不要老原地踏步只想当个将领,得跟征西大将军冯异好好学习一下!"
岑彭
这番批评,让岑彭羞愧难当。可谁能想到,正是这次"当众批评",成了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当时岑彭正在邓县城下,被延岑挡得死死的。延岑这个人不简单,此前曾经一战干掉赤眉军十几万主力,是关中最强的军阀。
岑彭接连打了三个月都打不下来,急得团团转。
可你知道吗?这时的岑彭其实一直在憋大招。他每天派人打探敌情,摸清敌军的一举一动。
就在刘秀的批评到达的第二天,岑彭玩了一手"声东击西"。
他先是假装要去打山都县,还特意放走几个俘虏,让他们回去报信。延岑一听,立马带兵去山都县设伏。
等延岑的人马都走了,岑彭突然掉头,连夜奔袭阿头山。这个阿头山可不简单,就是后来诸葛亮隐居的隆中。
你说巧不巧?两个军事天才,隔着几百年,在同一个地方显露锋芒。
岑彭拿下阿头山后,没有丝毫停顿,立即指挥士兵披荆斩棘,开辟新的行军路线。他带着全军,从敌人最想不到的方向,直插黎丘城下。
这一招,可把延岑和秦丰打懵了。
更绝的是,岑彭到了黎丘城下,不着急打,反而在东山上扎营休息。他等的就是秦丰来救援。
岑彭
果然,秦丰急匆匆地赶来了。岑彭的伏兵早就准备好了,一举歼灭秦丰三万精锐。
这一仗打完,岑彭彻底找回了自信。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刘秀:我不但会用脑子打仗,而且能打出彩!
接下来,岑彭一口气拿下了九万多颗人头,活捉了秦丰,打得天南地北闻风丧胆。
你以为这就完了?
岑彭最厉害的本事,其实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光是劝降的城池就有十几座:宛城、河内、淇园、洛阳、长沙、江夏、武陵、桂阳、零陵、苍梧、交趾、邛都...
怎么劝降的?岑彭有个绝招:把降将的家属都安置得好好的,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
消息传开后,其他城池纷纷来投。都说:"跟着岑将军,有好日子过!"
这种既能打仗又会做人的本事,让刘秀赞不绝口。他说岑彭是个"可托以大事者"。
有趣的是,岑彭在军中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次打仗前,必须让士兵吃饱。
他说:"兵马不饱,何以效命?"
就这样,岑彭从一个被批评的将领,成长为东汉开国的名将。他用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成长,往往需要经历挫折和批评。关键是你怎么面对这些挫折和批评。
岑彭选择了迎难而上,用行动证明自己。结果,不但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更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你说,这样善于总结、勇于改正、且懂得体恤士卒的将领,能不成为一代名将吗?
所以说,岑彭根本不是个被低估的将领,他是个被批评成才的军事天才!
第四章:26岁少帅耿弇:东汉版的霍去病说起年轻有为的将领,东汉第一人非耿弇莫属。
二十四岁挂帅出征,二十六岁力挫群雄。这般战绩,就连当年的冠军侯霍去病也得自叹不如。
你说耿弇是个天才?错!他能成为东汉名将,靠的是一股子狠劲。
耿弇
这股子狠劲,首先是对自己狠。
年轻时,耿弇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武。寒风刺骨的天气,他穿着单衣在校场上挥刀。别人吃饭的时候,他还在练。
刘秀见了都说:"这孩子,是块练兵的料!"
果然,到了实战中,耿弇的表现更是惊人。
在南阳之战中,他率军奇袭,一战斩首三千,俘虏五千。这仗打得漂亮,连老将们都竖起大拇指。
可耿弇并不满足。他整天琢磨着怎么打仗才能更有效率。
建武四年,机会来了。
彭宠在北方造反,张步在齐地称王,局势危急。耿弇主动请缨,要去平定燕齐。
你猜耿弇多大年纪?才二十四岁!
换作别人,这么点年纪敢接这么重的担子吗?可耿弇不但接了,还给刘秀立下了军令状:十天之内,拿下张步!
刘秀都被他的豪气吓了一跳。
但耿弇是真有两把刷子。他带兵打仗从不蛮干,讲究的是"兵贵神速"。
你看他打临淄城:先是放出风声说要打西安,让敌人严防死守。等敌人把精力都放在西安时,他突然半夜杀到临淄城下。
临淄守军还在睡梦中,城就丢了。
这还不算完。张步集结二十万大军来救援,准备给耿弇一个狠的。
谁知道耿弇更狠!他故意示弱,把突骑藏在城里。等张步的前锋部队深入汉军大营,他才突然率军杀出。
这一杀可不得了。从临淄到钜昧水边,足足追了九十里,一路上尸横遍野,辎重满地。
最绝的是,战斗中耿弇腿上中了一箭。你猜他怎么着?二话不说,拔掉箭杆继续冲杀。
部下看见他腿上直流血,劝他休息。耿弇大笑:"这是敌将的血,你们操什么心!"
就这么一句话,把全军的士气都提起来了。
十天后,刘秀大军到达战场,发现仗都打完了。耿弇用实际行动证明:年轻,不是问题!
史书上说,耿弇短短几年时间,就平定了四十六个郡,攻克了三百座城池,从没打过败仗。
这份战绩,就连韩信也得甘拜下风。
更难得的是,耿弇打仗讲究策略,从不滥杀。他规定军中不得抢掠百姓,违者军法处置。
有人说这是何苦?耿弇笑着说:"张步富得流油,我们缺什么,他自然会送来。"
果然,没多久,缴获的战利品堆满了营地。光是辎重车就有两千辆!
耿弇的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要成事,关键看能力,不在年龄。只要有真本事,照样能成大事!
你说,这样一个年轻有为、智勇双全的将领,刘秀能不重用吗?
难怪刘秀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如今皆已兑现,此有志者事竟成也!"
这句"有志者事竟成",后来成了千古名言。可你知道吗?这句话最早就是用来夸耿弇的!
第五章:帝王与名将:成就彼此的双赢之道在中国历史上,能把三个超一流名将都用到老、用到死的皇帝,只有刘秀一人。
这是为什么?
且看刘秀是怎么对待这三位大将的。
首先,刘秀懂得"因材施用"。
冯异性格沉稳,善于安抚民心,刘秀就让他镇守关中。关中自古难治,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能"以德服人"的将领。
岑彭长于谋略,擅长攻心战术,刘秀便派他平定南方。南方各路诸侯盘根错节,正需要这样一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统帅。
耿弇年轻气盛,善于急战速决,刘秀就让他去平定燕齐。燕齐之地讲究快速制胜,不然就会陷入泥潭,耿弇正是最佳人选。
你看,刘秀用人,从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充分考虑将领的特点和地方的实际情况。
其次,刘秀深谙"信任之道"。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这三位大将镇守一方后,刘秀从不轻易调动他们。
为啥?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将帅之事,贵在稳定。
你看冯异,在关中一守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关中有多少诱惑?有多少军阀来拉拢?可冯异始终不为所动。
原因很简单:皇帝信任我,我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再看岑彭。他在南阳打了三个月都打不下来,换了别的皇帝,早就换将了。可刘秀不但没换将,反而给他支援,让他总结经验。
结果呢?岑彭后来成了平定南方的第一功臣。
至于耿弇,更是让人惊叹。二十四岁就让他统领大军,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信任?
第三,刘秀掌握"用人之术"。
他从不让这三位大将之间产生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区,都是一方诸侯。既避免了权力冲突,又让他们能专心做好自己的事。
你以为这些将领不明白刘秀的用意?
他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皇帝不是不会制衡,而是选择了信任。这份知遇之恩,比什么都值钱。
所以,这三位大将在位几十年,没有一个生出二心。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刘秀的信任。
但刘秀最高明的地方,是懂得"成人之美"。
冯异在关中威望日重,刘秀非但不忌惮,反而加官进爵。
岑彭在南方大权独揽,刘秀不但不限制,还给予充分支持。
耿弇年纪轻轻就战功赫赫,刘秀不但不妒忌,还当众表扬说他比韩信还厉害。
韩信
你看,这就是刘秀的高明之处:他懂得欣赏属下的才能,也乐于成就属下的功业。
这种君臣相得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大将到死都在自己的任上。他们都是威震一方的诸侯,却没有一个人生出二心。
为什么?因为刘秀给了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信任、尊重和发展的空间。
这就是真正的帝王之术:不是限制臣子的能力,而是成就臣子的才能;不是防范臣子的野心,而是激发臣子的忠诚。
你说,这样的皇帝,能不为大将们效死力吗?
第六章:从刘秀身上学到的用人智慧刘秀的用人之道,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财富。
放到今天,他的用人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总结一下他留给后人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用人要"知人善任"。
刘秀深谙将领们的特点:冯异稳重,岑彭智巧,耿弇勇猛。他根据这些特点,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需要的位置。
这个道理放在现代职场同样适用。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了解每个下属的特长,让他们各尽其才。
你不能要求一个长于谋略的人去打硬仗,也不能要求一个善战的人去做外交。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位置,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价值。
第二个启示:用人要"因材施教"。
记得岑彭在南阳失利时,刘秀没有简单地批评或撤换,而是帮助他总结经验,给他改正的机会。
这种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现代管理者借鉴。与其动不动就换人,不如在现有的人才基础上深耕细作。
你知道吗?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和机会。如果我们能像刘秀那样,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相信每个人都能有长足的进步。
第三个启示:用人要"授权到位"。
刘秀让三位大将分区治军,各自为政。他不是不会制衡,而是懂得充分授权的重要性。
今天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过度的集权只会束缚人才的手脚,而适度的放权则能激发人才的潜能。
当然,授权不是放任,而是在明确目标和底线的前提下,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才能让人才既有发挥的空间,又不会偏离方向。
第四个启示:用人要"信任为本"。
刘秀对三位大将的信任是无条件的。即便冯异在关中威望日重,他也从不怀疑;即便耿弇年轻气盛,他也敢于重用。
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人才的了解和考察基础上的。一旦信任,就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
今天的职场也是如此。没有信任,再好的人才也会失去动力;有了信任,普通的人才也能创造奇迹。
第五个启示:用人要"激励到位"。
刘秀善于激励属下:该表扬时表扬,该奖赏时奖赏,从不吝啬对有功之臣的褒奖。
这种激励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认可。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时,就会产生更强大的工作动力。
所以,现代管理者要学会激励属下,而且要让激励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
第六个启示:用人要"成就他人"。
刘秀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怕属下的能力超过自己,反而乐于成就属下的功业。
这种胸怀和格局,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应该以成就他人为乐,以培养人才为荣。
你的下属越优秀,就说明你的眼光越准,管理能力越强。
所以说,刘秀的用人之道,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他告诉我们:用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控制,而是激发;不是压制,而是成就;不是防范,而是信任。
这些智慧,穿越两千年的时空,依然熠熠生辉。你说,这样的用人之道,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你觉得,在当今社会,刘秀这种完全信任下属的用人方式,是明智还是冒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后汉书》,范晔 著
2.《资治通鉴》,司马光 著
3.《东观汉记》,刘珍等 著
4.《续汉书》,司马彪 著
5.《汉末群雄传》,华峰 著
6.《光武中兴》,李开元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