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父母不停讲道理,高层次父母只做两件事,你做对了吗

阅人生百态真诚最好 2023-10-27 21:35:04

一位心理学教师说过,爱需要付出,更需要智慧。低层次父母不停讲道理,高层次父母只做两件事。

作为家长,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孩子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非要往西,你让他遛狗他非要斗鸡。一遍遍给孩子讲道理,开始还稍微有点作用,往后要么不听你的,要么把你的话当空气。最后只剩下一个七窍生烟的你站在风中凌乱。

由此得出,不要对孩子不停的讲道理。同时也要搞清楚为什么不能对孩子一味的讲道理。

从理论上来说。与他人交流,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麦拉宾法则。也有人叫它73855定律,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在70年代通过一系列研究,分析口头和非口头信息的相对重要性后,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你说话的语调,而55%来自外形与肢体语言。

所以说在与人沟通时,所传达的信息中,只有小部分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声音、表情等因素来传达的。

因此,在沟通时,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内容,还要注重非语言信息的传达和接收。

所以从这个理论来说,你对孩子不停的讲道理,其实只起到了百分之七的作用。

研究还表面。重复次数与说服效果呈现“倒U曲线”。说服过了恰当的次数,说的越多,孩子就越不想听。

从孩子本身来说,他不听你的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虽然他的道理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未必正确,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是有说服力的。

在6岁以前,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的行为主要受视觉映象调节,对于一些规则和道理还没有完全理解或遵守。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在发展中,他们无法理解或遵守成人的规则和期望。例如:你不允许他把水洒到地上,在你看来脏了难清洗;但在孩子那里,只是觉得好玩。

你去阻止, 他难以理解,也不听你讲的道理。

6岁以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此时,孩子的语言系统开始起作用,逻辑思维能力也在进一步形成中。

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他也开始有自己的道理。而且,不喜欢被你的道理打败。

例如: 你可能会说好好读书,以后才会有出息;孩子或许会反驳,不读书, 我也能有出息。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我们知道对孩子讲道理,不能喋喋不休,也要善用方法。以下两个方法很有必要。

遵循爱的原则。

想要说服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给他戴上一顶他错了的帽子。

例如孩子把水洒到地上,你虽然没有发火,一直试图用讲道理的方法说服他以后不要把水再洒到地上,但是本质上你对他还是一种指责。你一直在强调他错了。

这时候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委婉的提醒他,“不怕妈妈不小心摔倒吗”学会让孩子因为“爱”而改变。

选择正确的方式去夸奖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FFC模式:

Feeling感觉     fact事实    compare比较。

例如:孩子主动帮你洗了一次碗。

F:你可以说看到洗的这么干净的碗,我真的很开心。

F:我都没有提醒你,你就自己主动洗碗了。

C:懂得帮妈妈分担家务,你真的是长大了。

从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并正确夸奖,会促使他自己得到进步。

最后我们要知道,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