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的“小红书洋抖难民”热潮,在春节的喧嚣中渐渐平息。一些外国用户回归TikTok,另一些则沉迷于小红书,在翻译软件和app之间切换自如。春节期间,国内用户忙着阖家团圆,小红书的更新速度慢了下来,甚至让一些外国用户感到焦虑。如今,国内外用户在小红书上形成了独特的“早C晚A”生活节奏,在信息流和评论区相遇,这在当今互联网是绝无仅有的景象。
小红书意外成为海外用户的“第二朋友圈”,他们不再只是交换猫咪照片或互相帮助做作业,而是分享日常生活琐事,吐槽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分享OOTD,毫无隔阂。临近春节,一些用户更是分享了家庭合照,仿佛在朋友圈拜年一般,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这种变化如同一次盛大的饭局,从最初的寒暄客套,发展到如今推杯换盏,畅谈家史,亲情涌动。
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外国用户开始分享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渊源。 其中一位大叔,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家族故事,然而由于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最终还得靠热心网友帮忙整理家谱,这活脱脱是现代版的“家谱侦探”。
还有许多用户则采用老照片加家史记录的方式,例如一位来自美国的网友,详述了其祖辈在19世纪殖民浪潮期间从荷兰移民到美国,以及在此过程中与欧洲亲人的失联经历。这些曾曾祖父的故事,如同一本冷门纪实小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美国原住民也加入了这个分享的行列。当有网友询问博主是否为印第安人时,另一位用户momo详细解释了“印第安人”这一称呼的由来,并建议使用“原住民”这一更尊重历史和文化的称谓。这体现了小红书用户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风貌,也让这段寻根之旅更有深度和意义。
讨论的话题也从TikTok难民,扩展到了殖民与移民历史,国内外网友在评论区热烈讨论,从麦哲伦航海到郑和下西洋,从殷商时代到各个少数民族,追根溯源成为大家共同的兴趣点。这种在中文互联网上并不多见的坦诚分享,吸引了大量关注。
大量华裔后代的加入,更是为这段寻根之旅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这些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社会的华裔后代,虽然样貌上已难以看出中国血统,但翻开家谱,便能发现他们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一位瑞典用户的曾曾祖母就曾从上海、澳门一路来到瑞典,并在此度过余生。一个世纪过去,她的家庭依然保留着不少来自东亚和中国的传统生活习惯。这段跨越时空的联系,让百万网友见证了华人遍布全球的历史足迹。
许多华裔的故事都起源于广东,引发网友感叹“广东人是全世界的走地鸡”。然而,由于翻译问题,许多外国用户将“广东省”写成“坎顿省”(Canton),因为他们使用的并非“Guangdong”拼音,也不是1952年以前的威妥玛式拼音“Kwong-tung”。这也反映了历史的有趣之处, “Cantonese”一词本身就源于16世纪葡萄牙人来到广东后的音译。旧金山(San Francisco)的命名也与广东华人有关,由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吸引了大量广东华人前往,旧金山最初被直接称为“金山”或音译为“三藩市”。为了与澳大利亚的另一座“金山”(墨尔本)区分,才有了“旧金山”的称呼。
早期广东华人的海外经商,主要依靠“三把刀”:菜刀、剃头刀、裁缝刀,他们以厨师、理发师、裁缝的身份远渡重洋,将自身技艺带到了世界各地。这些小典故,在每篇海外家族历史笔记下,都有热心网友科普,仿佛一边看老照片,一边温习历史。
中国网友的知识储备和参与热情,同样令人惊叹。他们不仅能准确地科普历史知识,还能帮助海外博主挖掘祖辈的经历。例如,一位在美国种植棉花的大姐,其姨母曾在20世纪初前往上海担任传教士,辅导中国学生,并拍摄了许多照片。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照片没有配文,无法得知照片中人物的身份和故事。然而,热心的网友们竟然翻出了上海中西女中的历史书,找到了大姐姨母——Miss Wasson(王紫英)的任职记录,并找到了她上课的照片,让博主和网友大为惊叹。
小红书的强大功能,甚至超越了Google。海外网友开始利用小红书寻找亲人,试图将那些因颠沛流离而被遗忘的历史重新找回。许多华侨借助小红书找到了答案,例如一位夏威夷博主只知道曾祖父“吴国华”出生于广东,后移民夏威夷,其他信息一无所知。经过网友的分析,发现其曾祖父姓伍而非吴,来自江门台山,时间正值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时期。
一些寻亲贴中,祖辈留下的手书也被网友破译,那些曾经无法理解的文字,在评论区的帮助下,渐渐有了温度,苦寻多年的地址也终于浮出水面。甚至,一位用户因无法理解外婆留下的神秘食谱而感到困扰,网友们则在评论区详细解释了食谱中各种材料用量,帮助她复刻儿时的味道。
小红书上的这波回忆杀,与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寻根热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时,全球化运动的快速发展,让许多少数族裔开始关注自身身份认同,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如今,这种“地球村”氛围在小红书上重现,让海外用户愿意袒露心声,寻求帮助,开始追溯自己的家族历史。
寻根问祖,关乎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这已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寄托,时刻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而今年,这些海外用户的寻根之旅与小红书社区巧妙地结合,他们快速融入社区,并与社区中暗流涌动的感情产生共鸣。
推动“地球村”氛围重现的,不仅仅是翻译软件、作业互助和猫咪照片,更是对“家庭”这一亘古不变的共同认知。无论“家”还是“Family”,都能超越语言传递出伟大而平凡的爱,这正是小红书上这段寻根热潮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