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一个出生于1996年的年轻女子,来自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一个贫困的山村。
27岁的她看起来和同龄人无异,然而她的生活却隐藏着巨大的挑战和悲剧。
王倩的母亲从小就有智力障碍,生活能力极其有限;王倩的弟弟在五个月大时被诊断为脑瘫,需要全方位的照料和关爱;而她的父亲也因脊椎问题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在这个四口之家中,除了王倩是唯一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其余三人都需要她的照顾和支持。
王倩的童年几乎只存在于她未记事的那段时间。自从弟弟王成才出生并确诊为脑瘫,她的童年便戛然而止。6岁时,她就开始协助父亲照顾母亲和弟弟。
日复一日,她洗衣服、做饭,喂食、添水,这些琐事几乎成了她每天不可或缺的任务。
王倩的父亲年轻时曾是一个强壮的男子,他主要靠上山砍毛竹为生。家庭的责任分工明确,他负责挣钱养家,而王倩则成了家中的主要照顾者。
然而,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照顾两位病患成了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当她到了应该上学的年龄。
为了兼顾家庭和学业,王倩每天清晨5点就得起床。她得先为家人准备早餐,喂养母亲和弟弟,然后才能吃饭。
紧接着,她得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放学后,她匆匆赶回家,因为通常情况下父亲还未归家,只能依靠她来照料母亲和弟弟。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她整个童年,甚至到了成年后工作仍未改变。
工作后,王倩终于能将母亲和弟弟接到一间公租房中。然而,她的生活并未轻松。每天清晨5点,她依旧得去菜市场购买食物。回到家已是早上六点,然后开始为家人做饭、喂食。
这就是王倩坚强的生活写照。即便时间已经过去,她仍在默默地为家人付出,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支柱和坚强者。
王倩在照顾家人的责任中度过每一天。早晨她照顾妈妈和弟弟,然后匆匆赶回公司。午休时间里,她又回家快速准备午餐,确保家人吃得好后再次奔向工作岗位。下午下班后,她重复这样的步骤,忙碌着烹饪和喂食,然后再次回到公司处理工作。有时,她会加班到深夜十一点。即便如此,回到家后,她还需安抚家人入睡,这使她几乎每天只能睡上短短的四个小时。
她的生活被家庭责任填满,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但被问及是否寻找伴侣来分担,她断然否定:“不会。”她坚信自己的家庭情况已足够困难,不愿将负担加诸他人身上。
尽管生活充满挑战,王倩从未想过逃避。她能坚持下去,除了亲情的牵绊,更多是因为有无数善良的人给予了她帮助和支持。卢晓玲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求学时,卢老师对王倩的温暖和关怀让她倍感温暖。王倩的家境困难,但父亲始终支持她的求学,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为减轻家庭负担,王倩每月勤工俭学,全力支持家庭。
王倩过着节俭的生活,几乎没有留下一分钱。她的餐食简单,大多是清水煮面。了解到王倩困境的卢老师经常给她带去家常菜和保暖内衣。对此,王倩深表感谢,她称呼卢老师为“卢妈妈”。
除了卢老师,还有很多善心人了解到王倩的困境后前来帮助。一些女士甚至光着脚,脱下高跟鞋,跋涉山路前来探望。社区志愿者得知王倩家中没有冰箱后,联系了爱心人士送来了一个。这些善举让王倩备受感动。
更让她感激的是,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王成才筹措了医疗费用。这些支持改变了弟弟的病情。在弟弟病情严重时,王倩只能耐心安抚。她甚至把弟弟的床移到自己房间,像哄小孩一样陪伴他入睡。
王倩的弟弟在医院的康复中心接受治疗后,不再乱发脾气,甚至可以勉强走上几步路。
这些善心人士的帮助让王倩深感感激,她家人的状况逐渐好转,生活也开始充满希望。
为了传递这份爱心,王倩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
在抗疫期间,她自发当起了志愿者,逐户登门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等。
另外,在2021年河南遭受暴雨灾害时,王倩也积极捐款和物资支援灾区……
因为曾经自己淋过雨,所以她深知给予他人支持的重要性。
回首过去,王倩和父亲王永海都不禁感慨万分。
为了这个家庭,王倩一直在不懈努力,而王永海也在尽其所能,不给她添麻烦。
王永海生长于贫困之家,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家境贫寒使得王永海直到27、28岁都未能娶到妻子。在当时,这种情况并不寻常。
在那个年代,已经到了这个年纪还未婚的人会遭受村里人的嘲笑。
最终,为了名声,王永海的父母为他找了一个智力有些问题的女子做了妻子。
起初,他们以为会有许多孙子辈出,但没想到却给后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015年,王永海接受了脊椎手术后,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
出于对女儿王倩的担忧,他选择没有搬回和他们同住,而是留在老家。
他意识到自己在女儿家里无法提供实质帮助。
儿子王成才一发脾气,他感到无能为力,觉得回老家或许能减轻女儿的照顾负担,让她更轻松些。
2021年7月,王倩顺利完成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函授课程,她立志成为未来乡村教师,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这不会怀孕吗?
以前是乡村支教,现在乡村没学校。这样没人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