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这一算吓一跳

逸兴的游子 2025-01-14 11:19:14

如果说现代人的年薪百万已经足够让人羡慕,那么你能想象,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有人靠“工资”就能年入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上千万吗?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位“高薪人士”每天却吃得清淡,穿得朴素,连家里的开销都精打细算,活得像个普通百姓。他就是包拯,一个以清廉闻名的官员,一个靠自己的俸禄却能过上富足生活的“传奇人物”。

为什么他能做到?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包拯的名号对中国人来说可以说家喻户晓,甚至连小孩子都知道他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伸冤的象征。可在老百姓心中,他不仅是个断案如神的清官,还是个“穷清官”。

但如果翻开历史档案,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宋朝的经济高度发达,官员的俸禄也冠绝历朝。

以包拯为例,他的年俸高达18000贯。在当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甚至能让人过上极度奢华的生活。

宋代的一贯钱能买一石米,而一石米重达120斤。换算到今天的物价,大米一斤约3元,一石米的价值约360元。

如此一来,包拯的一年薪资相当于今天的648万元。这还只是他的“基本工资”,不包括其他福利和补贴。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位年入数百万的“高薪”官员,为什么还能保持清廉,甚至被称为百姓的“包青天”?

【官员高薪的秘密】

宋朝的经济繁荣是基础。宋代对官员采取的是“高薪养廉”政策,俸禄之高在封建王朝中绝无仅有。

这不仅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更是为了减少官员贪污的可能性。普通的小官都能月入数百贯,而包拯作为二品大员,每月1500贯的俸禄确实令人咋舌。

可是,这种高薪政策并没有让所有官员都变成“包青天”,反而滋生了不少奢靡之风。

有人说,“宋朝的官员,口袋里的钱多到花不完。”这话一点不假。

俸禄之外,宋朝的官员还有粮食补贴、炭火补贴,甚至连家里仆人的工资都由朝廷承担。拿包拯除了每年固定的俸禄,他还能领到朝廷发放的绫罗绢锦等物品。

这些补贴细到让人惊讶,比如给马买草料的钱都包了。如此一来,宋代的官员几乎不用操心生活开支,俸禄几乎成了“纯利润”。

可高收入并不代表“高道德”。在宋朝,许多官员拿着高薪却依旧贪得无厌,把朝廷发的俸禄花在酒楼、青楼上。

只要手里有权,捞钱的手段永远不缺。而包拯却是个例外。

【包拯的选择】

包拯的清廉不仅体现在拒绝贪腐上,更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尽管他收入不菲,但他对金钱的态度却极为克制。

据史料记载,包拯一生清贫,家中的开销十分节俭。他的俸禄大多用来接济家乡的百姓和亲友,甚至还资助过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

在那个讲究“光宗耀祖”的时代,包拯没有用自己的财富去修建豪宅,而是留下一座普通的老屋供后人居住。这样的选择,放在今天看,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但包拯的清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他对权力和责任的深刻理解。他曾多次在奏折中直言朝廷弊政,甚至得罪了不少权贵。

对于包拯俸禄只是维持生计的工具,而非谋取私利的手段。他的俸禄数字令人惊叹,但他对这些财富的态度更值得后人深思。

【繁华背后的隐忧】

宋朝的经济繁荣并非没有隐患。高官厚禄的制度虽然养活了一批清官,但也助长了奢靡之风。

有些高官一顿饭的花销就能抵得上普通百姓几个月的收入。宋朝人爱喝茶,一壶茶能卖到80文,而普通百姓一天的收入也不过百文。

这样的消费水平,对普通人来说无疑是天价,但对那些俸禄丰厚的官员而言不过是“零花钱”。

可以说,宋朝的社会两极分化相当明显。

一方面,官员的收入高得惊人;另一方面,普通百姓即使日子过得还算宽裕,但在面对重大开销时依然捉襟见肘。这种经济结构虽然在短期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埋下了隐患。

包拯能够清廉自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百姓疾苦有着深刻的同理心。他看得见繁华背后的贫穷,也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

有人说,包拯的清廉靠的是高薪,其实不然。宋朝的高薪养廉政策确实为官员提供了物质保障,但真正能守住清廉底线的,从来不是金钱,而是内心的信仰。

包拯之所以能成为“包青天”,靠的不仅是他的俸禄,更是他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回望包拯的一生,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清廉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坚守。

1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