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优秀范文

大语文作文课堂 2025-02-14 09:10:59

一、习作内容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像春节贴春联、闹元宵赏花灯、中秋赏月吃月饼,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还有一些小众但超有趣的风俗,比如某些地方端午节有斗草的习俗,比谁采的草更坚韧;有的地方过年时会吃 “长菜”,寓意长长久久。这次习作,就是要你把家乡那些独特的风俗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家乡的别样风情。

二、习作要求

(1)仔细观察风俗活动的全过程,把过程写清楚。比如写庙会,要写清楚庙会现场有什么表演、摊位卖些什么东西、人们是怎样逛庙会的。

(2)写出风俗的特点和寓意。就像春节守岁,不仅要写一家人熬夜的情景,还要写出守岁寓意着辞旧迎新、祈福来年平安顺遂。

(3)融入自己的感受。在描写风俗时,要表达出你对家乡风俗的喜爱、自豪或者其他真实的情感。

(4)字数要符合要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三、审题

(1)明确主题:“家乡的风俗” 这个题目,重点就在 “家乡” 和 “风俗” 两个词上。“家乡” 限定了范围,必须是自己生长的地方独特的习俗,不能写别的地方;“风俗” 告诉我们要写的是当地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像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咱们要写的就是类似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

(2)挖掘内涵:每个风俗背后都可能藏着有趣的故事或深刻的意义。比如清明节扫墓,不仅是一种纪念祖先的行为,背后还蕴含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去思考、挖掘这些,让文章更有深度。

四、选材和构思

选材:

(1)传统节日风俗: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像春节,除了常见的拜年、吃年夜饭,不同地方还有送灶王爷、逛庙会等独特习俗;中秋节,有的地方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玩兔儿爷、燃宝塔灯的传统,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素材。

(2)人生礼仪风俗:比如出生时的满月酒,不同地区庆祝方式不同,有的要给小孩剃胎发,有的会举办热闹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为孩子祝福;结婚时的迎亲仪式,有独特的花轿迎亲、跨火盆等环节,充满趣味。

(3)特殊活动风俗:像一些地方的赶圩,人们在特定日子聚集到集市交易、娱乐,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还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人们围着篝火跳舞、赛马、摔跤,热闹非凡。

构思:

开头:可以用引用诗句的方式,比如写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引出家乡春节的热闹场景;也能以回忆的形式开头,“每当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我就想起家乡热闹的庙会”,勾起读者兴趣。

中间:详细描写风俗的过程和特点。比如写端午节赛龙舟,先描写龙舟的样子,龙头雕刻得多么栩栩如生,龙身色彩多么鲜艳;再写比赛时,鼓手如何有节奏地击鼓,划手们怎样整齐有力地挥动船桨,两岸观众如何呐喊助威,让读者身临其境。

结尾:可以抒发对家乡风俗的情感,“家乡的这些风俗,就像一首悠扬的歌,永远在我心中传唱,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深深眷恋着家乡”;也可以呼吁大家传承和保护家乡风俗,“这些珍贵的风俗,是家乡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让它们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五、习作技法

(1)细致描写:描写人物动作时,像写包饺子,“妈妈熟练地拿起一张饺子皮,用勺子挖一勺馅料放在中间,然后轻轻对折,灵巧地捏出一个个褶子,一个饱满的饺子就诞生了”;描写场景,写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各种摊位琳琅满目。卖糖人的师傅用小勺子舀起一勺糖稀,手腕轻轻抖动,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糖人就出现在眼前,周围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通过细致描写,让风俗画面更生动。

(2)引用传说故事:很多风俗都有传说,像七夕节,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只有每年七夕,喜鹊们会搭起鹊桥,让他们相聚。所以每到七夕,家乡的姑娘们都会在月下乞巧,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样能增添风俗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

(3)对比衬托:可以把家乡的风俗和其他地方的对比,突出独特性。比如写家乡元宵节的花灯,“别的地方花灯可能多以动物造型为主,而我们家乡的花灯,更多融入了历史故事元素,每一盏灯都像是在讲述一段精彩的过往,别具一格”。

六、示例分析

《家乡的春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我心中,家乡的春节是最热闹、最有味道的。

开头:引用俗语,直接点明家乡春节在自己心中的独特地位,简洁明了地引出下文。

春节前几天,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奶奶会精心准备各种年货,炸丸子、蒸年糕,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味。爸爸则忙着打扫房间,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瞬间就有了浓浓的年味。

中间部分对准备过程的描写:通过描写奶奶准备年货、爸爸打扫房间贴春联等场景,抓住了春节前准备阶段的典型活动,用 “弥漫着诱人的香味”“红红的春联” 等细节,从嗅觉和视觉角度,展现出春节前忙碌又喜庆的氛围,还引用诗句,增添文化气息。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每一道都寓意深刻。鱼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吃完年夜饭,我们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放烟花。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美丽极了。

对除夕夜的描写:详细描述团圆饭上菜肴的寓意,展现了春节饮食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描写放烟花的情景,“五彩斑斓”“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烟花的美丽,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大年初一,我们都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去拜年。长辈们会给我们发红包,祝福我们健康成长。走在村子里,到处都是拜年的人们,一声声 “新年好”,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对初一拜年的描写:简洁描写初一拜年的场景,突出 “发红包”“声声‘新年好’” 等细节,体现出春节拜年风俗中蕴含的亲情和乡情。

家乡的春节,充满了欢乐和温馨,那些独特的风俗,是家乡给予我最珍贵的礼物,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结尾:直接抒情,表达对家乡春节及独特风俗的喜爱与难忘之情,点明主旨,使情感得到升华。

七、优秀范文

01

家乡的风俗:社火

在广袤无垠、沟壑纵横的西北黄土地上,岁月的风如一把刻刀,雕琢出独特的地貌,也孕育了热闹非凡的社火风俗,那是黄土地的灵魂之歌,是乡亲们心中炽热的火焰。

每当春节的脚步临近,整个村子就像被敲响的锣鼓,瞬间沸腾起来。筹备社火的人们穿梭在大街小巷,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老人们聚在村口,一边吧嗒着旱烟袋,一边仔细商讨社火的节目安排;妇女们则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为社火表演的服装绣上精美的图案,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社火表演那天,天还未亮透,村子中央的广场上就已人山人海。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社火队伍如一条五彩斑斓的巨龙,浩浩荡荡地登场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威风凛凛的高跷队,演员们脚踩高跷,身形瞬间拔高数尺,却如履平地。他们装扮成神话故事中的各路神仙,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一个筋斗云仿佛要翻出天际;二郎神三眼怒睁,威风八面。那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眼睛瞪得像铜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紧随其后的是锣鼓队,鼓手们个个身强力壮,手中的鼓槌如雨点般落下,敲出的节奏震撼人心。牛皮大鼓 “咚咚咚” 地响着,仿佛是黄土地的心跳;铙钹 “锵锵锵” 地和鸣,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在这激昂的鼓乐声中,舞龙舞狮队闪亮登场。巨龙在舞者的操控下,时而蜿蜒游动,时而昂首腾飞,龙身上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狮子则憨态可掬,上蹿下跳,一会儿向观众作揖,一会儿又调皮地眨眨眼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社火,是黄土地上的狂欢史诗,它以独特的魅力,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凝聚着乡亲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那震天的锣鼓、绚烂的色彩、鲜活的表演,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02

家乡的风俗

"咚咚锵——"一阵锣鼓声从远处传来,我猛地从床上坐起,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今天是正月十五,家乡一年一度的舞龙灯要开始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元宵节,爷爷总会牵着我的手,带我去看舞龙灯。他说,这条龙已经在我们镇上舞了上百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龙身是用竹篾扎成的,外面糊着彩纸,龙头上镶嵌着两颗闪闪发亮的玻璃球,活灵活现。

夜幕降临,街上早已挤满了人。我踮着脚尖,看见十几个壮汉扛着龙灯从祠堂里走出来。龙身足有二十多米长,每一节都点着蜡烛,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忽然,锣鼓声大作,龙灯开始舞动起来。只见龙头高高昂起,龙身蜿蜒盘旋,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低徊,仿佛一条真龙在云中穿梭。

最精彩的是"龙吐珠"。舞龙的人将一颗红球抛向空中,龙头立即追着红球上下翻飞。龙身随着龙头的动作起伏,烛光摇曳,宛如星河倾泻。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我也忍不住跟着拍手叫好。

舞龙结束后,按照习俗,大家都要摸一摸龙身,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触碰到温热的竹篾,仿佛感受到了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温度。

如今,虽然很多传统习俗都在慢慢消失,但家乡的舞龙灯依然年年如期而至。这条龙不仅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每当想起那烛光摇曳的龙灯,我的心就会暖暖的,仿佛又回到了爷爷牵着我的那个夜晚。

03

家乡的风俗 —— 火把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彝族,就有热闹非凡的火把节。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的大力士和地上的大力士比赛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输了,恼羞成怒的他撒下害虫祸害庄稼。为了保卫丰收的果实,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害虫,从此便有了火把节。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举行,为期三天。节日的第一天,彝族同胞们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女人们的裙子如同盛开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男人们的披毡则增添了几分豪迈。大家齐聚在村寨的广场上,杀牛宰羊,准备丰盛的美食。广场中央,巨大的火把被高高竖起,周围堆满了干柴。夜幕降临,当第一颗星星点亮天空,点火仪式开始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持火把,庄重地点燃了巨大的火把。瞬间,火焰冲天而起,照亮了整个广场,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情。

第二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白天,人们会举行赛马、摔跤、斗牛等传统竞技活动。骑手们策马奔腾,如离弦之箭;摔跤手们英姿飒爽,奋力拼搏。到了晚上,人们会举着小火把,从四面八方走向田野。远远望去,那一条条火把长龙在夜空中蜿蜒游动,仿佛是银河落入了人间。大家一边走,一边高呼着口号,驱赶邪恶和病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三天,人们会带着祭品到祖先的坟前祭拜,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然后,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畅谈生活。当最后一缕火光熄灭,火把节也渐渐落下帷幕。

家乡的火把节,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又像一幅绚丽的画卷,描绘着民族团结和幸福的景象。我爱家乡的火把节,更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04

家乡的风俗:打铁花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元宵节是花灯与汤圆的舞台,可在我那北方的家乡,元宵节的重头戏却是打铁花。那是一场铁与火的共舞,在夜空中绽放出惊心动魄的绚烂。

随着夜幕降临,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也愈发浓烈。广场上早已围满了人,男女老少个个翘首以盼。场地中央,一座化铁炉正呼呼地吐着红焰,将生铁熔化成滚烫的铁水。那铁水在炉中翻滚跳跃,宛如一群被囚禁的火精灵,急切地想要挣脱束缚。

终于,打铁花艺人登场了。他们赤膊上阵,手持特制的工具,在火光的映照下,古铜色的肌肤闪烁着汗珠,仿佛一尊尊威严的战神。只见一位艺人迅速舀起一勺铁水,高高抛向天空,与此同时,另一位艺人挥动木板,用力击打那尚未落下的铁水。瞬间,铁水如流星般四散开来,化作漫天金花,似天女散花,又像孔雀开屏。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与欢呼,孩子们兴奋地蹦跳着,大人们也不禁为之咋舌。

每一次击打,铁水都在空中绽放出不同的形状,有的如飞泻的瀑布,气势磅礴;有的似绽放的菊花,娇艳多姿。那绚烂的色彩,红如骄阳,黄似秋菊,白若霜雪,交织在一起,将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火星飞溅到人们身上,却并不觉得烫,反而带来一种别样的温暖与喜悦,仿佛这是来自古老岁月的祝福。

在这铁火交织的壮丽景象中,我仿佛看到了家乡先辈们艰苦创业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将生活的苦难化作这璀璨的花火。打铁花,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游子的心与家乡紧紧相连。

05

家乡的风俗 —— 冬至包饺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当凛冽的寒风奏响冬的乐章,家乡便迎来了热闹的冬至。在我们这儿,冬至有个雷打不动的风俗 —— 包饺子。

传说医圣张仲景在冬天看到百姓耳朵被冻伤,就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包在面皮里,做成耳朵形状的 “娇耳” 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冻伤。后来,每到冬至,大家就模仿着做 “娇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包饺子。

冬至这天,奶奶一大早就忙活起来。她先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猪肉和水灵灵的韭菜。回到家,奶奶把猪肉切成小块,放在案板上 “哒哒哒” 地剁成肉馅,那声音就像欢快的鼓点。韭菜洗净切碎后和肉馅混合,再加入各种调料搅拌均匀,鲜香的味道瞬间在厨房里弥漫开来,引得我直咽口水。

接着,奶奶开始和面。她把面粉倒进盆里,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然后用手反复揉搓,面团渐渐变得光滑细腻。我在一旁跃跃欲试,奶奶笑着把面团分成小块,教我包饺子。我拿起一张饺子皮,用勺子舀了一勺馅放在中间,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皮对折,捏出一个个褶子。可我的饺子不是馅放多了撑破了 “肚皮”,就是褶子捏得歪歪扭扭,活像一个个小怪物。再看看奶奶包的饺子,整整齐齐,像一排排精神抖擞的士兵。

包好饺子,水也烧开了。奶奶把饺子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饺子像一群欢快的小鸭子,“扑通扑通” 地跳进水里。不一会儿,饺子就浮了起来,奶奶往锅里加了几次凉水后,饺子就煮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放进嘴里,咬上一口,鲜嫩的肉馅和清香的韭菜在舌尖上舞动,温暖瞬间传遍全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家乡冬至包饺子的风俗,就像一杯暖茶,驱散了冬日的寒冷,让亲情在热气中愈发浓厚。

06

家乡的风俗 —— 重阳打糍粑

秋风像一把神奇的梳子,把山野梳得五彩斑斓,重阳节,就这么热热闹闹地来了。在我的家乡,重阳节有个特别的风俗 —— 打糍粑。

听村里的老人说,东汉时期,瘟魔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叫桓景的青年,历经艰辛学得了降魔之法。在九月初九这天,他带着乡亲登高避灾,并做了糍粑分给大家补充体力。后来瘟魔被消灭,打糍粑庆重阳的风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重阳那天,天刚蒙蒙亮,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了。大人们早早地把糯米洗净,泡在水里。到了中午,糯米泡得饱满圆润,就被倒进大锅里蒸煮。随着炊烟袅袅升起,糯米的香气也在村子里弥漫开来,引得孩子们在灶房外不停地打转。

糯米蒸熟后,被倒进一个大石臼里。打糍粑的重任,就落在了村里身强力壮的汉子们肩上。他们手持木槌,喊着整齐的号子,有节奏地捶打着糯米。木槌一起一落,“砰砰” 声不绝于耳。那糯米在木槌的捶打下,渐渐变得软糯粘稠,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这时,孩子们也按捺不住了,纷纷围上来,想试试打糍粑的滋味。我也挤到石臼旁,双手握住木槌,使劲往下砸。可糯米就像个调皮的娃娃,黏住木槌不肯放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木槌拔出来。大人们看着我们的模样,笑得前仰后合。

打好的糍粑被揪成一个个小团,放在撒了黄豆粉和白糖的盘子里滚一滚。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糍粑,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乡的重阳打糍粑风俗,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它让亲情更浓,让乡情更深。

07

家乡的风俗 —— 元宵走百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当正月十五的明月升起,把银辉洒向大地,家乡便迎来了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还有那有趣的 “走百病” 风俗。

相传,古代有一年瘟疫横行,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一位仙人指点大家在月光下行走,便可驱散病魔。人们照做后果真恢复了健康。从此,“走百病” 的风俗便流传了下来,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祛病消灾、健康平安。

夜幕降临,整个村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格外迷人。街道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红彤彤的荷花灯,有憨态可掬的兔子灯,还有栩栩如生的龙灯。灯光摇曳,与天上的明月相互辉映,把村子装扮得如梦幻仙境一般。

吃过元宵,家家户户都走出家门,加入到 “走百病” 的队伍中。老人们相互搀扶着,脸上洋溢着祥和的笑容;年轻人活力四射,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麻雀,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嬉笑打闹。

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奋地走在队伍中间。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也畅想着新一年的美好愿景。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仿佛给我们披上了一层银纱。

我们走过古老的石桥,桥下流水潺潺,波光粼粼;走过幽静的小巷,墙壁上的青苔在月光下散发着淡淡的光泽;走过热闹的广场,舞龙舞狮的表演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走着走着,我感觉身上微微出汗,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起来。我想,也许那些病痛和烦恼,真的在这行走中被我们抛在了身后。

“走百病” 的队伍越走越长,笑声和祝福在夜空中回荡。家乡的这个风俗,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希望和力量。

08

家乡的风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在轻柔的童谣声里,我的思绪飘回了家乡,那里藏着我最眷恋的风俗 —— 正月十五送花灯。这风俗宛如一首温馨的老歌,在岁月里悠悠传唱。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当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铺展开,星星点点的花灯便迫不及待地点亮了整个村子。

天还没全黑,我就拉着哥哥的手,催着他一起去拿准备送人的花灯。那花灯是用彩色纸糊成的,上面画着各种可爱的图案,有活灵活现的小兔子,有威风凛凛的大老虎。花灯下面还坠着长长的穗子,一走起来,穗子就轻轻晃动,仿佛在跳舞。

我们提着花灯,像两只欢快的小鸟,穿梭在村子的小巷里。每到一家,就把花灯递上去,笑着说:“送花灯啦,祝您家孩子聪明伶俐!” 接过花灯的人家总是满脸笑容,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去,抓上一把糖果塞到我们手里。

当所有的花灯都送出去后,村里的广场上已经聚满了人。孩子们提着自己收到的花灯,在广场上奔跑嬉戏,花灯的光芒映照着他们红扑扑的小脸,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在夜空中回荡。

听长辈们说,送花灯有着美好的寓意,是希望孩子们像花灯一样,前途光明,茁壮成长。在这个小小的举动里,蕴含着乡亲们对彼此深深的祝福和浓浓的关爱。

如今,我离开家乡到城市里上学,但正月十五送花灯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一盏盏温暖的花灯,就像家乡的眼睛,凝视着我成长的方向;又似一条条无形的线,将我与家乡紧紧相连,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那片充满温情的土地。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