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跑”能力,是马拉松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最佳技战术跑法。“变速跑”能力,则是专业运动员在比赛最后关头甩掉对手,赢下比赛的最有力武器。
所谓变速跑是指运动员在不同配速条件下进行跑的练习,它考验的是运动员的综合奔跑能力和较强的速度感觉。
从运动训练角度出发,变速跑的训练理念与间歇训练有点类似,甚至训练难度大于间歇训练,两者都是使运动员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机体刺激的训练方法,这能够使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无氧耐力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高。
那么,变速跑训练意义是什么,大众跑者该如何进行变速跑训练?今天有幸邀请中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夏丰远老师和大家分享他的“变速跑”训练经验。
夏丰远——前中国中长跑队运动员,现中国男子5000米(13分25秒14)国家纪录保持者,国际级运动健将,多次参加世界越野锦标赛、亚运会、亚锦赛等国际比赛。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男子5000米、10000米“双冠王”,并打破男子5000米全国纪录(保持至今)。
运动生涯,曾20余次夺得男子5000米、10000米全国冠军,是9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场地赛(5000米、10000米)选手。
首先,训练意义。由于变速跑训练法强调的是不同配速变换下的快速奔跑,对于中长跑训练,变速跑训练可以打破运动员心肺功能、肌肉耐受力等机体平衡状态,能有效激发运动员专项能力、速度耐力和技战术适应能力的提升。
比如:本人在运动员时期进行(快跑1000米+慢跑400米)x10次变速跑训练时,2分48秒强度的1000米快跑阶段,运动强度接近或高于乳酸阈,这时候有氧供能远不能满足肌肉运动的需求,所以无氧产乳酸供能的比例增高,使肌肉中乳酸堆积,持续负荷刺激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肌肉的耐酸能力。
当完成1000米快跑后,开始进入低强度400米慢跑阶段,这时候无氧代谢停止,体内乳酸逐渐消除。当心率降到140次/分以下,开始进行下一组1000米快跑训练。经过多次重复刺激,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耐乳酸能力均能得到提升。
其次,技战术意义。相比于短跑分道项目,中长跑比赛属于不分道项目,运动员出发后,在不干扰和不阻挡对手正常前行路线的情况下,可以任意抢占奔跑位置。
此时,运动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技战术跑法进行比赛。因此在大型比赛中,特别是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级别的综合性大赛,就会出现“重名次,轻成绩”的技战术跑法。
例如:2016里约奥运会男子1500米冠军美国选手森特罗维茨的夺冠成绩仅为3分50秒00,仅仅达到一级运动等级。
对于顶级运动员,要想具备较强的技战术能力,不仅需要过硬的专项能力,清醒的头脑,变速跑适应能力和运用技巧也是运动员取胜的关键,不然很容易在比赛中被对手的变速跑战术扰乱奔跑节奏,从而输掉比赛。
在我运动生涯中,记忆非常深刻的一场比赛是1995年全国城市运动会男子10000米决赛,绝对速度不占优的甘肃名将董江民出发后,就不断利用变速跑战术打乱我和辽宁名将孙日鹏(1994年广岛亚运会男子3000米障碍冠军)的跟跑节奏。最终,董江民以28分10秒0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创造新的国家纪录。
首先,训练类型。根据不同训练目的和训练时机,变速跑类型可分为:“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三种类型。
例如:快跑(直道)100米+慢跑(弯道)100米变速跑;快跑1000米+慢跑200米变速跑;快跑2000米+慢跑2000米变速跑等。
其次,训练方法。短距离变速跑训练方法:1、(快跑200米+慢跑100米)x10组(不间断连续奔跑),训练目的:强化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2、(快跑800米+慢跑100米)x10组(不间断连续奔跑),训练目的:强化中跑运动员的耐乳酸能力;3、(快跑2000米+慢跑2000米)x10组(不间断连续奔跑),训练目的:强化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能力;4、有氧跑25公里(15公里后,渐渐加速),训练目的:强化马拉松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本人在山东队训练期间,这堂课(快跑2000米+慢跑2000米)x10组的最好数据是:快跑2000米配速2分53秒/公里,慢跑2000米配速3分27秒/公里。
或许整体运动强度未必能够达到一口气完成20公里的训练强度,但是由于不同配速的变化,打破了机体适应,无法机械性高速前行,跑到后程也很吃力,但是训练效果是不错的。只有在训练中有了这样的节奏适应,比赛中才不怕对手使用变速跑技战术。
总之,相比于匀速跑的舒适体感,忽快忽慢的变速跑配速变化更能刺激到机体反应。所以,在强化变速跑训练之前,基础训练,也就是基本功(有氧能力)是首先要解决和重视。
有氧训练带来的不仅仅是运动能力的提升,也是积累训练经验和机体适应不同配速能力的先决条件。
因此,进行变速跑训练的时机以及变速跑训练负荷安排都有讲究,不能过于激进,在保持系统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训练要求逐渐尝试,让机体慢慢适应不同配速下的奔跑节奏,从而全面提升机体耐受力,巩固自身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