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乐来越爱你》、《登月先锋》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所执导的《巴比伦》片长达到 188 分钟,从歌舞升平的默片年代,走到明星和产业都面临转型阵痛的有声片时代,如此篇幅可以看出导演对描绘近百年前的好莱坞花花世界的野心。
《巴比伦》以奢靡华丽的明星晚宴开场,用花俏的镜头展示 1920 年代纸醉金迷的好莱坞,导演并未特别取材自哪个明确的宴会,只能说当年确实夜夜笙歌,像妮莉拉洛伊(玛格罗比饰)这样拼了命让自己被看中的年轻女孩,在派对中也不可胜数。
宴会中画面不塞到爆不罢休,观众大脑为了避免过载会自动略过许多背景信息,就像造梦的地方为了维持其运转也会消耗掉许多人,而不管你是小临演还是大明星,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巴比伦》华丽展示好莱坞的魔幻与残酷大明星杰克康瑞德(布莱德皮特饰)曾对还只是个小助理的曼尼(迪亚哥卡尔瓦饰)说「电影片场是个魔幻的地方」,魔幻之处在于你拐弯转过一个片场,便可以进入不同的世界; 而同样神奇且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是,临演数目很重要却不被当人看,争取权益时被用枪威胁制止,甚至可能在拍摄战争场景时被旗杆活活捅死。
事实上,一直要到有三个人在拍摄 1928 年的《诺亚方舟》时淹死,好莱坞才开始计算拍片时的伤亡人数。
尽管这个淘洗的过程悲伤而无奈,当众人齐心协力完成电影,我们仍会矛盾的、激动的鼓掌,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并不孤单。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电影? 导演给出的答案一:因为现实很苦而这可以让我们逃避现实。 而又为什么喜欢老电影? 或者说,老电影的魔力是什么? 导演的答案二透过专栏作家爱莲娜(珍史玛特饰)之口点出:每一次电影从片库拿出来被播放,演员又活了一次,50年后的人依然可以和他们熟稔起来。
杰克和妮莉的原型是谁? 《巴比伦》与影史对照之处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也的确有些事情被主流慢慢遗忘。 我格外喜欢《巴比伦》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发掘女主角妮莉的导演是位女性,但她却无声无息消失在故事当中。
好莱坞黄金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同个时期的主流女导演几乎挂零:朵洛西阿兹纳(Dorothy Arzner)到40年代都是她独挑大梁,艾达卢皮诺(Ida Lupino)则从40年代末开始在自己的制片公司拍片,即使到了现代女导演人数仍偏少,许多「经典」片单中她们的作品也缺席。
《巴比伦》中的女导演露丝
但在无声年代,在摄影机后头的、执笔写故事的、开设制片公司的,有大量女性。 许多人的名字值得写在史书上,如露易丝韦伯 (Lois Weber)、爱丽丝盖伊布拉切 (Alice Guy-Blache)、莉莲吉许 (Lillian Gish),或许还有《巴比伦》中的露丝。 但当电影工业开始系统化、变得有利可图——且是巨大的利益——男人便介入,将女性排除在外。
《巴比伦》最光彩耀眼的主角还是明星,所以上述并没有深谈,不过《巴比伦》这个楼起楼塌的好莱坞故事,确实多能在历史上找到对应之处。 有声片的出现不是「啪」一声的就转型了,30 年代有大批的明星和制片人再也转不过去,甚至有自杀潮出现。
约翰吉尔伯特 vs. 杰克康拉德
杰克康拉德的原型是默片时代的巨星约翰吉尔伯特 (John Gilbert),他在几部电影开口说话之后快速过气,不到 40 岁就郁郁寡欢过世; 妮莉拉洛伊的灵感来源是史上第一位「It Girl」克拉拉鲍 (Clara Bow),她有着悲惨的童年,虽然转型可说是成功,却因为丑闻选择早早离开影坛,最后平淡离世。
克拉拉鲍 vs. 妮莉拉洛伊
在喧嚣之外,《巴比伦》的角色设计相对平淡从达米恩查泽雷这些细致的考究看来,《巴比伦》会是影迷和影评的狂欢,但其是否也是空洞的喧嚣? 故事情节中有些和电影相关的暗示,充分展现导演查泽雷的巧思:例如片中角色质疑有声电影《观众才不想听噪音》的时候,导演玩笑似的安排背景出现一大堆噪音; 或是当主角被带进「洛杉矶的屁眼」,他在宛如地狱的地方一层一层往下走,那里的红光就像是电影首映场的光,而怪胎秀或是地下格斗不过就是普罗观众追求的「奇观」。
这些部分都非常有趣,但人物的设计却没什么新意,角色几乎都是刻板印象所组成,幸亏玛格罗比、布拉德皮特和才不过出演第二部电影的迪亚哥卡尔瓦都带来精湛而吸引人的演技。
导演给了《巴比伦》女主角妮莉温柔美丽的结尾,但角色的虚浮和剧情设计的理所当然还是令人失望,有些背景设定也被轻巧带过。 或许我喜欢的是这种时代更迭的氛围,而不是共情当中任何一个角色。
《巴比伦》中的变与不变《日落大道》(或译《红楼金粉》)
《巴比伦》多处致敬 1950 年的经典电影《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中,不肯承认已经过气的哑剧明星诺玛戴斯蒙(正是由男主角杰克在片场讲电话时,电话另一端的女星葛洛丽亚史旺森所饰演)说:
“I am big. It’s the picture got small.” (「我还是大明星,是电影变小了。」 )
而《巴比伦》里的曼尼,也曾眼中闪烁光芒的说,他要做些 “bigger than life” 的事。 然而好莱坞这座巴比伦才是真正大的东西,它大的难以匹敌,大的吞噬掉了所有壮志与梦想。
《巴比伦》中「变化」无所不在。 从默片迈向有声片,从走错位就无法收音到可以拍摄大型舞团。 我们第一次见到爱莲娜时,她意气风发呼风唤雨,身边可是有助理帮她打字; 倒数第二次见到她时,她已经自己在敲键盘写稿了。
但也有些事是不变的——人类永远不会放弃对一座空中花园的向往,一百年过去后,或许仍存在无数的杰克和妮莉前仆后继,但也永远有无数的观众像曼尼一样,被电影的魔力感染而在戏院中热泪盈眶。
「你的时代结束了,但你会永远和天堂跟鬼魂在一起。」
整体而言《巴比伦》相当迷人,可以看出导演对这团迷人的混乱相当有自信——是否自溺或自以为是或许就见仁见智了。 离开电影院之后,另一个世界的喧嚣都静默之后,我颇为确定这会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达米恩查泽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