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藤蔓旺长不结薯咋挽救?摘心打顶控旺长,促进结薯增产量;冬季大棚种玉米不简单,温湿度调控得精细,模拟自然好生长
在农业种植的世界里,红薯和玉米都是咱们农民朋友经常种植的作物。不过,在种植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就说红薯吧,有时候会出现藤蔓旺长但不结薯的情况,这可让不少人头疼。而冬季在大棚里种玉米,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温湿度的调控那得相当精细,只有这样才能模拟自然环境让玉米好好生长。
咱先说说红薯藤蔓旺长不结薯这事儿。红薯这种作物啊,它的藤蔓生长和结薯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正常情况下,红薯的藤蔓会为结薯提供必要的养分支持,但是当藤蔓生长过于旺盛的时候,情况就变了。藤蔓会把大量的养分都吸收到自己身上,用于无限地生长,这样一来,能够供给到地下块茎也就是薯块生长的养分就少得可怜了。
从外观上看,旺长的藤蔓那是非常茂盛,郁郁葱葱的一大片,看着好像生命力很旺盛的样子。可是扒开土一看,下面的薯块却小得可怜,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怎么发育。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藤蔓这头把大部分力量都使走了,薯块那头就只能挨饿,没力气长大了。
那怎么来挽救这种情况呢?摘心打顶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这就好比给藤蔓的生长设置了一个限制器。把红薯藤蔓的顶端部分去掉,也就是打顶,藤蔓的生长点就被破坏了。没有了顶端的优势,藤蔓就不能再一个劲儿地向上生长,养分也不能一股脑儿地都被藤蔓尖儿抢走了。这时候,更多的养分就会开始向地下转移,薯块就能得到更多的营养来发育。
对比一下,没有进行摘心打顶的红薯,藤蔓不停地长,像脱缰的野马,在地里蔓延得越来越长,薯块却像是被遗忘的孩子,发育迟缓。而进行了摘心打顶之后,藤蔓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整个植株的生长重心开始转向地下,薯块就像被唤醒了一样,开始快速膨大。
而且啊,除了摘心打顶,我们还可以通过合理施肥来调整这种情况。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就是很重要的一点。氮肥就像是给植物提供长叶子的动力,氮肥施多了,藤蔓就会疯长叶子。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磷钾肥就像是给薯块发育加油的助力剂,能让薯块长得又大又好。从实际种植情况来看,那些合理施肥的红薯地,薯块就比较饱满,而不注意施肥调整的,薯块往往就不尽如人意。
再说说冬季大棚种玉米的事情。冬季的环境和大自然中的生长环境那可是大不相同。大棚虽然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种植空间,但是温湿度的调控必须得精细才行。
先看温度这一块。玉米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在冬季大棚里,如果温度过低,玉米的种子可能都发不了芽,就像人在寒冷的环境里会瑟瑟发抖,失去活力一样。即使种子发芽了,低温也会让幼苗生长缓慢,植株会变得很脆弱,抗病能力也会下降。
而温度过高也不是好事儿。过高的温度会让玉米的呼吸作用过于旺盛,消耗过多的养分。就像一个人吃了很多东西但是都白白浪费掉了,没有用来长身体。而且高温还容易引发病虫害,就像一个脏乱差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一样。所以啊,要根据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来调节温度。比如在玉米苗期,温度可以相对低一点,但也不能太低,一般在20 - 25摄氏度比较合适。到了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温度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像开花授粉的时候,25 - 30摄氏度是比较理想的温度。
湿度方面也十分关键。大棚里的湿度如果太大,就像人在潮湿的屋子里待久了会不舒服一样,玉米也容易生病。高湿度会引发像玉米叶斑病、锈病等一系列的病害。这些病害一旦爆发,就会迅速在玉米植株之间传播,大片大片的叶子会变得枯黄,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像玉米制造食物的工厂,工厂都受到了破坏,玉米的生长自然就会受到阻碍。
但是湿度也不能太低。太干燥的环境会让玉米的叶片失水卷曲,就像一个缺水的人嘴唇干裂一样。这样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而且也不利于花粉的传播和受精。所以,在冬季大棚种玉米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控湿度。比如在湿度大的时候,可以通过通风来降低湿度;湿度低的时候,可以适当喷水来增加湿度。
从对比的角度看,在那些温湿度调控比较好的大棚里,玉米生长得就非常健壮。植株挺拔,叶片翠绿,玉米棒子也是饱满充实。而那些温湿度控制不好的大棚,玉米不是植株瘦弱,就是病恹恹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大打折扣。
无论是红薯还是玉米,种植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虽然红薯面临着藤蔓旺长不结薯的问题,玉米面临着冬季大棚温湿度不好调控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摸准了它们的生长习性,采取正确的措施,像摘心打顶控制红薯旺长,精细调控温湿度保证玉米生长,就能让它们在土地里茁壮成长,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收获。每一棵作物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生命载体,我们只有尊重它们的生长规律,才能从土地里收获希望。这也是咱们农民朋友世世代代不断探索和积累种植经验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