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原生家庭这张巨网,有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有人则拼尽全力,试图挣脱

顾白北 2024-11-13 10:38:04

对于00后甚至90后而言,《小巷人家》或许像是一部年代戏,可对于70后、80后,以及那些经历了从70年代恢复高考到90年代全面改革开放这一巨大变革时代的人来说,这完全就是自身经历的重现。

《小巷人家》不仅近乎完美地还原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样貌,其最为触动人心之处,在于对传统中国家庭,几代人关系的刻画。剧集播放过半,林武峰这个角色虽非主线,但其经历却是那个时代众多人的真实写照。

作为那一辈人中少有的大学生,林武峰起初对儿子林栋哲的学习持放任态度,源于他自身经历得出“读书可能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比别人更好”的结论,甚至说出“人啊,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读书都排在命后面”这样的话。这样的过往塑造了林武峰谨慎、低调的性格,决定了他行事与育儿的方式。以至于儿子写日记他要先过目才交给老师,还将此想法告知庄老师一家。当徒弟一鸣尝试摆摊、有兼职机会时,他同样保持了观望的态度。       老吴和张阿妹家亦是如此,前半生的经历让他们坚信:拼死也要为子女谋得铁饭碗。即便周围一切悄然变化,他们仍未察觉。得知女儿小敏失去纺织厂的工作,仿佛天塌一般。这并非能全怪他们,毕竟经历决定认知与见识,作为“穷怕了”的一代人,难以跳出固有思维。

不仅对小敏,这家人对女儿姗姗也指错了方向,强行让有望考大学的她去读师范,未考虑姗姗个人想法与能力,最终懊悔不已。当小敏喊出“你替我安排了那么多,回回都失算”“时代变了,早就没什么保障了”时,不仅警醒了父母,也让前来劝阻的黄玲和宋莹深思,不知能否让众多看剧的父母有所觉悟?

小敏和姗姗的故事表明,在人生重大抉择面前,父母未必能指明正确方向。他们虽爱子女,做出“一切为你好”的选择,却因自身经历和信息局限,未必比子女更了解世界和现实。当一个人发现父母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或许才算真正长大,进而理解父母,做出于双方都正确的选择。       无论是一鸣还是小敏,年轻一代更早感知并适应时代巨变,他们包袱更轻,勇气更足。年轻人反过来也影响着上一代,林武峰受一鸣影响决定兼职,受图南成功激励改变对栋哲的教育态度。       与老吴张阿妹的局限和林武峰起初的“放养式教育”不同,超英和黄玲采取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条件,为此黄玲不惜与公公婆婆一家闹掰。庄超英则是带着图南去一中校园参观,通过真实感受来激励孩子。哥哥的成功,也成为了妹妹最好的榜样,良好的环境已经形成,剩下的更多就是一种惯性的力量。

除了两代人的关系,上两代人的关系刻画也十分生动。在那个物质匮乏、子女众多的年代,“重男轻女” “牺牲老大成全老二”的故事屡见不鲜。资源短缺时,父母要求子女“牺牲自我、奉献家庭”,致使那代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复杂纠结。

于是,像超英这样的人便认为付出理所应当,对父母、弟妹一家有天生责任。图南的姑姑也是牺牲品,所以当她对筱婷说“你有一个护着你的妈”时,既表达对黄玲的理解敬佩,也流露出对自己父母的失望。

耳濡目染下的鹏飞,年纪虽小,却比舅舅更早看清,所以当庄超英还在与父母关系中挣扎时,鹏飞能云淡风轻地说“舅妈早就看透了,舅舅也该早点明白。”刚刚登场的李佳,深受原生家庭影响,从黑龙江到上海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行事,养成胆小慎微的性格,这在她与图南感情萌芽时表现明显,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因为立足上海前,爱情对她过于奢侈。

相比之下,在爱与尊重中成长的林栋哲,天性得以充分释放,从小就是个“E 人”,他和李佳在公交车上的对手戏,正是“E 人”与“I 人”的真实写照。

看过《小巷人家》,或许每个人都会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青少年时代的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有人因正面影响受益终身,有人则一生都在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父母并非不爱,只是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与困境。若能早日明白此理,达成理解,或许就能更早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0 阅读:1

顾白北

简介:不会写作的小菜鸟,要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