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陶弘景:一心归隐深山,一语奠定茅山道,一图定神仙席位

怡汶寻史 2023-03-15 23:34:21

我国古代人才辈出,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独具时代特点的名人。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说到姓陶的名人,首先跃入脑海的自然是陶渊明、陶弘景两人。陶渊明是从小所熟悉的,暂且不谈。而陶弘景作为南北朝道教改革的集大成者,改进创新了前人的炼丹理论,改变了道教的历史地位,促进了道教的成熟,进而有了茅山道的诞生。

但此茅山道并非彼茅山道,又称上清派,不同于如今网络小说中道行高深,呼风唤雨,捉妖除鬼的茅山道,更非豢养僵尸的茅山道士,而是我国本土道教成熟的象征,是三教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体。

茅山道诞生的起因

茅山道的创立者是陶弘景。他经历过、齐、梁三个朝代,一生风风雨雨,历经非凡,不受赏识的是他,朝野尊敬的也是他,可谓是可喜可悲。作为出生书香门第的他,自幼通读《论语》等儒家学籍。少年时,陶弘景就以才学闻名乡里。青年时,陶弘景先后给皇室的诸位皇子做侍读,有“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之说。

但由于官场灰暗、权势枝节交错,他的仕途十分坎坷,步入中年,才混得一个六品官,幸运的是,得到上清派宗师孙游岳的赏识,成为其入室弟子。在朝野之中人才得不到重用,陶弘景心灰意冷之下,一气之下将朝服挂在皇宫大门,辞去官职,归于山水之中,于是陶弘景与道教的羁绊越来越深。

其实,道教与他的渊源是自幼就开始的,他幼年研读《神仙传》,年及十五就创作《寻山志》,可以说道教是他一切的启蒙师。陶弘景隐士于山水之中,但山外的朝代兴衰仍在继续。他在成为了一名隐士后仍不忘政治,《南史》记载:

“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意思是每每在统治者遇到困难或者危机之际,陶弘景通过自身渊博的知识,对社会现状独到的见解,极为有助于当时的统治阶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陶弘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总结、补充,将葛洪、陆修静等人的成果加以改进,将南朝道教的中心思想教义完善,丰富发展三教合一的思想理论,为茅山道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为何茅山道称为茅山道呢?其前身是上清派,而陶弘景身为其入室弟子,加上名盛朝野,隐居于茅山,茅山成了上清派的中心,再加上权贵的支持,茅山道自然而然就替代了上清派。

茅山道诞生的过程

在我国古代,神仙是群众的心之所向,无论哪个时代都追求着成仙得道。为了将来道教的群众基础,首先陶弘景制定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将《枕中书》中神仙按照神价排列,编造一个以元始天尊为首的神序排列表《真灵位业图》。

以当时社会情况相映照,其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的等级制度。而元始天尊至高无上地位的确立,为茅山道的创立奠定了神仙组织基础。

再是编造求仙修真神授的故事,将道经宣传为神的授意。虽是编造,但其参考了许多上清经书,也提及了许多道教修炼的方术以及历史上上清派人物历史事迹,是我们了解上清派历史的重要资料。

第三,将三教合一的理论完善发展。将“儒、道、佛”的各个特点融合,他认为每一个教派都有其优点,不存在绝对的正确,要去其糟粕取其优点,通过他自身的实践理解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他对于其他教派十分尊敬,茅山上设有佛寺,每遇见僧人都礼拜,如《梁书·陶弘景传》云:

"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郧县阿育王塔自誓,受大戒"。

三教合一填补了道教的理论匮乏,让茅山道更加真实,更能吸引群众。

第四是完善和充实道教修炼理论。作为古代的最高信仰,成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前人早有研究。陶弘景则是加以改进,由养神、炼形出发。

养神是俢守静、守一、服气、行气等;炼形则是服食、导引、辟谷、房中等。守静简单来说就是控制人的七情六欲,使自己少发生情绪的松变。

守一是修炼内丹的其中之一,而且结合了我国传统中医的脉络、穴位、脉诊,延伸发展了我国的传统医学。

服气、行气即吐纳天地之气息,推崇早起出门呼吸灵气,晚上活动吐纳生气,这样可以排尽邪祟。

而炼形是为了长寿。陶弘景主张节制生活,起居有度。再是服用丹药和草木药,虽然当时的丹药,大多存有慢性毒,但所他所著的《本草集注》中,详细的列举了百种中草药和丹药,这为后代道徒的炼丹开启了新的大门。

他所鼓励的辟谷,是循序渐进的且为了清除毒害人体的三虫。在古代导引是一种健身术,有些类似于如今的瑜伽和按摩,但又不同的是,五禽戏也收录其中。令人惊奇的是陶弘景对房中术也有所研究,阴阳调和之事要“还精补脑”,房中术也要有节制禁忌。

茅山道诞生的影响

茅山道诞生后经过陶弘景的发展宣传,已经远超当时的天师道成为梁代官方道教。在当时,能够茅山道并成为一员的,大多是具有真才实学,才华横溢的人士,因此茅山道成为官方道教是众望所归的。

茅山道内涵前人的道教修炼理论,纠正了道派中抑扬的现象,促使南朝道教在教派理论,教派修炼等方面更加完善,基本趋向成熟。不仅如此随着茅山道影响的扩大,茅山道士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到如今,茅山道依旧存在,在句容市拥有着一座繁荣的道场,继续延续着陶弘景的意志。茅山道不仅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还与中国传统医学相关,道教形成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养护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放在现代也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上清派的宗师葛洪也曾说“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一切治疗疾病的源头都需要内先养神,外以食补的综合治疗,注《神农本草》、《名医别录》,写《本草集注》,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脉络气血,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记录,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茅山道的诞生标志着南北朝道教的成熟和完善,而陶弘景也被称为宗教的“百代之师”。

小结

陶弘景作为南朝有名的道士,同时也作为名闻朝野的“山中宰相”,在隐居山林之中仍然不忘关心政治,于是茅山道的前身出现。通过神仙序位表、立炉炼丹、著立学说、编造故事,进一步完善了南朝的道教理论体系。

在茅山,以上清派为基础,儒道佛加以融入,并结合统治者的恩宠,创立了茅山宗,诞生了茅山道,开官方道教之先河。陶弘景因此创作的各类著作,为我国古代医药研究、上清派历史追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如今的社会来说,茅山道其中的许多思想依旧值得参考,比如起居有度,导引术等,确确实实能够强身健体,让我们充满活力。无论何时,古籍都能给我们良好的启发与建议。

参考文献

《南史》

《陶弘景传》

《云笈七签》

《梁书》

4 阅读:120
评论列表
  • 2023-04-03 00:07

    不太熟?以前我们认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