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采用绿色底漆的舰载版歼-35隐身战斗机试飞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张照片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其前起落架前方的弹射牵引钩清晰可见——这正是舰载版歼-35的标志性特征,而空军版的歼-35A并不需要这一设备。
绿色底漆在战斗机涂装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执行试飞任务的原型机,二是刚从生产线上下线的量产机型,正在进行交付前的飞行测试。结合此前央视官宣18号舰“福建”号航母即将服役的消息,可以确定这张照片中的歼-35属于第二种情况——量产型舰载版歼-35。
“福建”号航母作为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其载机数量预计为60架左右,包括4架电子战型歼-15DT舰载机、4架空警-600舰载预警机、18架歼-35隐身舰载机、24架歼-15T型战斗机、6架海军突击版直-20/反潜版直-20,以及2架直-9C型搜救直升机。其中歼-35作为隐身舰载机,无疑是舰载机群的核心力量。
歼-35的装备并不局限于“福建”舰。“辽宁”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也曾出现过歼-35的模型,这表明“辽宁”舰和“山东”舰这两艘滑跃起飞型航母也将配备歼-35隐身舰载机。按照“辽宁”舰装备6架、“山东”舰装备12架计算,中国海军至少需要36架歼-35隐身舰载机。
然而36架只是中国海军的最低需求。考虑到战斗机的出勤率、机队轮换需求,以及未来076级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对歼-35的兼容性,中国海军对歼-35的订购数量必然远超这一数字。歼-35的加速量产,正是为了满足中国海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需求。
随着“福建”舰和歼-35隐身舰载机的组合服役,中国海军的空中战力将迎来质的飞跃。对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海军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中国海军已经成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领先力量。即使是美国海军,在面对中国海军日益增强的实力时,也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西太平洋事务中的介入成本和风险。
歼-35隐身舰载机的量产和服役,不仅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军事科技从“追赶”到“引领”的象征。随着更多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入列,歼-35将成为中国海军维护国家利益、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关键利器。亚太地区的海上力量格局,正在因此而发生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