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再见

蛇年你好

岁岁平安日
年年如意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也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传统生肖纪年的开始。我国先后发行了多种有关春节的邮票,这些邮票和相关邮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春节期间丰富的喜庆活动和人们的美好祝福。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为欢度春节,我国邮政部门除了发行了大量生肖题材的贺年邮票,也发行了不少春节主题邮票,展现了各种欢度佳节的传统习俗。2000年1月29日中国邮政专门发行了《春节》邮票一套3枚、小型张1枚。依次为“迎新春”,图案为剪贴新年窗花;“辞旧岁”,图案为过年放爆竹;“闹社火”,图案为扭秧歌舞龙灯;小型张邮资图“合家欢”,图案是包饺子、吃年饭。另有1枚小版张,边纸设计成剪纸图案,每版9枚邮票。邮票底色为红绿黄三色,画面图案具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活动,画面色彩显示了春节的热烈喜庆气氛。其实,在中国的邮票中,表现了许多有关春节的传统民俗,如拜年、除尘、包汤圆、做年糕、对春联、贴门神、画年画、剪窗花、舞龙狮、驱邪气、祭祖先等等,向人们传达着浓浓的传统气息。如1963年发行的特54儿童邮票中,孩子吃糖葫芦、举风车、挂大刀都是春节庙会上常见的场景。从2003年开始到中国邮政在每年春节前均发行了一套年画邮票。另外还有“祝福”系列个性化服务邮票。
《春节》邮票“迎新春”、“辞旧岁”、“闹社火”、小型张“合家欢”↓

中国香港于1994年6月8日发行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一套4枚,以中国传统艺术木版年画设计,其中第2枚为“农历新年”,图案为舞狮子、放鞭炮,上方还有“如意吉祥”的吉语。相传舞狮可以驱邪,而放鞭炮更是传说中“除夕”、“过年”的主角。2004年1月31日,香港又发行了《香港2004邮票博览会旅游系列第四号:巡游贺岁》邮票小型张。每年新春佳节,香港旅游协会都会举行盛况空前的花车巡游,让游客在香港过一个有中国年味的欢乐节日,多姿多彩的贺年花市、花车巡游、贺岁花火等节目,以及春季嘉年华及特色歌舞表演,让人们留连忘返,喜乐开怀。邮票表现的正是鲜艳夺目的春节花车巡游队伍,并在醒目的位置印有相传会为人们带来好运、幸福和长寿的瑞龙锦鲤。
中国香港《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农历新年”↓

中国澳门1991年发行的贺年邮票中有二枚便是春节;1994年4月6日发行了一套《春节》邮票,邮票图案为中国传统剪纸,描绘了春节期间各种热闹的民俗场景,分别为“派利是”,一老妇向一女童派发装有压岁钱的利是封;“游花市”,父女二人从花市购回供观赏的桃花和金橘树;“制油角”,夫妻双双制作当地传统春节食品“油角”;“写挥春”,一老者挥毫书写春节张贴用的“挥春”(春联及福寿字)。邮票的票名均使用了当地的方言,但其习俗与全国各地如出一辙。
中国澳门《春节》邮票一一“派利是”↓

中国澳门《春节》邮票一一“游花市”↓

中国澳门《春节》邮票一一“制油角”↓

中国澳门《春节》邮票一一“写挥春”↓

台湾发行传统节日邮票
特573邮票“春来福到”↓

春来福到: 春节有吉庆, 除旧布新的意涵, 图案中绽放的烟火意喻喜悦及丰收, 门侧悬挂的春, 福对联象征「春来了,福也到了。
从1980-1991年中国邮政发行了首轮生肖邮票。
第1轮生肖邮票↓

第2轮生肖邮票↓

第3轮生肖邮票↓

第1轮生肖邮票↓

在每年农历的小年发行的一套年画邮票。从2003年开始,中国邮政连续9年先后为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武强、绵竹、朱仙镇、漳州、梁平、凤翔之地木板年画发行的9套邮票,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年画,展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深叶茂,博大精深,也让方寸之间绽放出别样的美丽。年画,自然是在过年时人们贴在墙壁和门上的各种寓意吉祥美好的图画,如已发行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及《武强木版年画》等。
年画邮票一一杨家埠↓

年画邮票一一朱仙镇↓

年画邮票一一绵竹↓

年画邮票一一桃花坞↓

年画邮票一一梁平↓

在这些年画中,一些是表现喜庆吉祥气氛的画面,如《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五子夺莲”、“玉堂富贵”,《桃花坞木版年画》中“麒麟送子”、“十美踢球”,《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天女散花”、“喜报三元”、“连年有余”,2006年发行的《武强木版年画》中的“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富贵花开”等;还有一些是表示驱邪意思的,如《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钟馗”,《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门神”,中国邮政这两次发行的年画中的门神都是单幅的。而早几年,我国澳门邮政也发行过门神邮票,是以双幅出现的。
中国邮政自2002年以来发行的“祝福”系列个性化服务邮票与贺年专用邮票,诸如《如意》、《花开富贵》、《吉祥如意》、《五福临门》、《岁岁平安》、《年年有余》、《贺新春》、《春和景明》、《福临门》邮票等,这些都是在春节期间人们之间最多最普遍的祝福用邮。
贺年专用邮票一一《岁岁平安》↓

贺年专用邮票一一《五福临门》↓

中国邮政于2015年开始发行的《拜年》系列特种邮票。邮票画面以两个卡通形象为主要元素,衣着配饰都具有现代特点,两边是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门墩及春联,背后是古典的朱漆大门,象征着富裕、殷实。门内有照壁一方,上贴福字和剪纸风格的羊形象。现代和古典的对比与融合,象征着中国拜年传统文化由古至今,不断传承。
2015年《拜年》特种邮票↓

2016年《拜年》特种邮票↓

2017年《拜年》特种邮票↓

2018年《拜年》特种邮票↓

2019年《拜年》特种邮票↓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辛亥革命之后,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立春逐渐淡化。春节相关民俗活动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向亲友拜年等习俗;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崇尚、仪式、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吃关东糖和糖粥等;除夕夜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另外还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开小市;十五日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辞旧迎新的一项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