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辈子写了好多书信。受启蒙老师的影响,他老觉得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深入交流的方式,重要性仅次于对话。
电报交流简短又言简意赅,可要是想抒发更多自己的感想,写信是个不错的选择。
毛主席,在碰上亲情、友情还有些重要事儿的时候,就爱用写信的方式来讲自己的想法。给儿子毛岸青、毛岸英写信的时候,他的信字不多,可每个字里都满满都是深沉的父爱。
像宋庆龄先生这样的重要人物,毛主席给她的信用词简单,可每个字都饱含着诚挚的情感。宋庆龄先生收到信后特别感动,开开心心就去参加开国相关的事情了。
对于那些反映情况或者表达问候的书信,他的回信总是特别贴心。
怎么写信邀请宋庆龄先生参加国家建设还有开国典礼?在动笔之前,毛主席可是思考了好长时间。要怎样才能让人家从一封信里感受到他的尊敬,还有那诚挚的邀请之情,这一点特别重要。
宋庆龄先生在近代那可老了不起了!毛主席都说她是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早年间就跟着孙中山搞革命。
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宋庆龄果断与背叛孙中山事业的蒋介石那一派划清界限,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给共产党帮了大忙。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宋庆龄就一直住在上海的公馆里,躲着国民党的监视。可实际上,她一直在偷偷地支持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她还促使了好多有良心的国民党人和将领投向共产党这边。
上海才解放,陈毅司令员就收到毛主席发来的电报。电报里专门提到宋庆龄先生始终是共产党最忠诚的朋友,还委托陈毅司令员和别的领导人去慰问宋庆龄。
除此之外,还派出警卫部队保护宋庆龄的安全。当时上海刚解放,有不少国民党间谍分子潜伏在那儿,就等着找机会搞破坏。
1949年6月,毛主席写了一封亲笔信,让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带着信南下上海去探望宋庆龄。毛主席希望宋庆龄能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块儿商量国家大事。
在信件里,毛主席仅仅用了百来字就表达出自己诚挚的邀请。一开头,毛主席就感叹,距离上次和宋庆龄见面都过去四年,自己对她的敬重与倾慕可是一天比一天浓烈。
全国革命马上就要胜利,国家现在好多事儿都等着做,百废待兴。大家都特别希望宋庆龄能到北京来,一起搞建设。这不,专门安排邓颖超去看望宋庆龄,真心盼着她能到北边来。
信件上的字句句精妙,就像见到本人一样。“至祈勿却为盼”这六个字所饱含的情感仿佛要穿透纸张,宋庆龄先生真的被打动了,高兴地应允一同参与国家建设。
毛主席由于时局混乱,很早就和两个儿子分离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一度流浪在外。
虽然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找到了这两个未成年的小孩,可毛主席当时的处境也挺艰难的。党内的人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和以后的发展,就通过东北军的将领把他们送到欧洲,然后再前往苏联去学习。
毛岸英和毛岸青打这以后就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不过,他们和父亲毛主席天各一方,只能靠好几年才来一次的跨国信件交流了。
1938年,这是毛主席和他两个儿子分开10年后首次通信,就从这封信里,毛主席看到两个儿子已经长大了。
毛主席对子女的舐犊之情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他在回信的时候,不止一次地表达出自己又高兴又想念的情绪。
毛主席的回信写得不长,这样方便传递。不过从信里“时常想念你们”这句话能瞧出来,毛主席可很挂念远在异国他乡的两个儿子。
他特别盼望毛岸英他们,要是条件允许的话,就多写写信互相聊聊。在那个时候,一封信就能承载所有的感情。
毛主席写了回信之后,等了一个多月也没收到儿子的回信。他心里清楚跨国信件慢得很,可还是憋不住又写了一封信,还托付去苏联治眼睛的刘伯承把信带给儿子。
在这第二封信里,毛主席还附上了一张自己的近照,就盼着儿子们能晓得他们的父亲现在长啥样。
两边传来传去的照片,是这对父子唯一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了。
毛岸英在莫斯科的时候可棒了,在儿童院当上了团委干部。毛岸英有这样的进步,毛主席可高兴了,写了一封老长的信。在这封信里,毛主席头一回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给儿子提了些建议。
在这封难得的长信里,毛主席先给两个儿子道了歉。毛主席说,之前收到毛岸英、毛岸青好几封信了,可自己太忙,没能回信,让儿子们白白挂念,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知道他们如今有了进步,他心里可高兴了,还夸赞毛岸英,说毛岸英在文笔和逻辑思维方面比以前顺畅多,字写得也挺好。
毛主席夸完之后,就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希望他们趁年轻的时候,多学些自然科学知识,在苏联要谨言慎行,政治话题能谈但要少谈。
毛主席劝儿子们,学科学知识的时候,要以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方面就简单参考了解下就行,现在不用太着急。
等再大些的时候就可以反过来,以学习社会科学为主,把自然科学这方面当作日后为人处世的补充。
不管怎么说,在那个时候,科学可是唯一的真学问,学了科学对他们的将来很有好处。别人要是恭维、说好话,毛主席就教导儿子要谦虚,把这些当成是鼓励自己积极向上的话,可别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别人要是一个劲儿地抬举你、吹捧你,你就傻乎乎地全都接受,那你肯定得在那些甜言蜜语里找不着北了,变得得意忘形。
毛主席也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儿子身上。毛岸英和毛岸青远在异地,好多事都得他们自己拿主意。毛主席在信里就说,自己只是给他们一个建议,可没打算干涉两个儿子未来的路。
总之,就盼着他们做决定的时候,得好好考虑考虑,认真商量商量,可别瞎决定。
毛岸英听好多人说自己的父亲毛主席文采特别棒,心里对父亲崇拜得很。他就盼着父亲能写首诗寄给他。可在这封信里,毛主席讲了,他最近,对写诗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根本写不出诗。并且,今年身体比以前差多了,书也读得少了。
这封信里提出的所有建议,既有毛主席身为伟人的观点和大道理,也有跟家庭相关的那种琐碎话,特别生活化。
在信件的末尾,毛主席还附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有些书是送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毛主席还希望其他小朋友也能一块儿看这些书,这些书会由林彪帮忙转交。
林彪也借着这个机会仔细研读了这封信,还在信上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做批注,给毛主席的两个儿子看。
林彪把信上比较关键的内容,像多学习自然科学、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为辅、总之要重视科学这些内容都划上了红线。
1950年,毛岸英和结婚才一年的妻子告别,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作战去了。在毛主席的教育下,他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
和其他同志一样,这个年轻人没日没夜地投入工作,从来没享受过特殊待遇。除了很少数的领导和司令部机要人员,谁也不知道,这个又年轻又能干的秘书兼翻译,就是毛主席的大儿子。
一直到彭德怀司令员静静站在他所安息的棺椁前面悼念的时候,这一群人才晓得原来这人是毛主席的儿子。
当毛主席得知儿子牺牲于朝鲜战场时,整个人瞬间愣住了,眼睛望着茶几上的烟盒,两次想抽出香烟都没成功。
毛主席沉默了许久,才从那安静的氛围里缓过神来,眼眶里聚起了泪水,眼圈都被打湿了。
毛岸英的爸爸是毛主席,毛主席没在毛岸英父亲这个身份上停留太久,就又忙国事去了。毛主席的大儿媳年纪轻轻就守寡,毛主席可不像封建时候的大家长,强制人家守活寡。
毛主席把悲痛不已的儿媳刘思齐当作自己的亲闺女,老是对她讲,岸英不在了,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1955年的时候,毛主席打算送刘思齐到莫斯科大学去深造。想让她换个环境,把生活状态改一改。就在临出发的时候,毛主席写了给刘思齐的第一封家书。
思齐儿,你的信我收到。听说你还在患着重感冒,可得好好休息,把体力恢复过来。等出了国,要好好学习,回来的时候争口气,为国家建设出份力。
在后面的几封信里,毛主席对刘思齐的称呼变了,从思齐儿、娃一直到女儿。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就表明,毛主席是实实在在地把刘思齐当作自己的亲闺女,不想让她一直被毛岸英未亡人的身份给困住。
毛主席是毛岸英的父亲,他总是劝刘思齐要忘掉过去,人得向前看。毛主席觉得刘思齐还年轻,完全可以再找个优秀的男人成家,他把这事儿当作自己的一个未了的心愿。
这位日理万机的最高领导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始终牵挂着家人。除了刘思齐之外,毛岸青这个小时候意外大脑受伤的二儿子,也一直被他挂念在心头。
每回瞧见毛岸青有一丁点儿进步,就会满腔热情地鼓励他。1951年,毛岸青因为哥哥岸英牺牲这一消息的刺激,老毛病又犯了,先在北京医院接受治疗,之后又转到大连去疗养了。
在这期间,毛主席特别关心儿子的病情,写了好多信询问近况,安慰毛岸青别着急,劝他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别自己改动治疗方案。
毛岸青,因为自己生病的事儿有点自卑,没胆量去追自己喜欢的邵华姑娘。毛主席在信里还鼓励他来着。
信里的他就跟一位寻常老父亲似的,对儿子苦口婆心,问儿子最近和邵华有没有通信,能不能试着以朋友的名义交往一下。
除此之外,还特别叮嘱儿子,一定要向帮助他的大连市委以及医疗方面的同志表达感谢。可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就飘飘然,不管啥时候都得谦虚点。
毛主席的一封封信件给了毛岸青鼓励和支持,这让毛岸青终于有了勇气,向邵华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情。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人之外,还有许多普通老百姓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就算再忙,也会抽空回信。
就像毛主席的舅父,一知道自己外甥成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立马就写信给毛主席,急着要在长沙地区弄个厅长级别的官职。毛主席看了信以后特别生气,马上写信给相关人员,强调现在是新中国,和以前不同,不存在那种一人得势全家沾光的情况。
还有一些老百姓写的信特别让毛主席感动。喀什地区帕哈太克里乡的村民在土改胜利之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报喜信,毛主席收到信后可高兴了,还亲笔回了一封信。
信里毛主席说,他特别能体会他们土改胜利后的那种激动心情。毛主席还祝贺帕哈太克里乡的全体农民,恭喜他们摆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毛主席希望大家在爱国丰产这个口号下,变得更加团结,努力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好。
乡亲们都聚在一块儿,听完这封信之后,那干劲变得更足了。
毛主席一生寄出过多少信件,这已经没办法统计了。不过,从目前披露的信件能看出来,毛主席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那种鼓励大家进步的激励之情是明摆着的。
就因为他以身作则地教导,新中国才得以用最快速度、怀着最大热情恢复活力,让海外游子都纷纷回国,给祖国建设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