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鲁豫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重要战略区。1940年4月由冀鲁豫、鲁西军区合并组建,辖豫北、鲁西南及直南三十余县,扼守华北平原咽喉要地。军区实行主力部队、地方武装与民兵三级体制,在杨得志、杨勇等将领指挥下,采取"敌进我进"战术,先后开展反"铁壁合围"、卫南战役等军事行动,协同百团大战牵制日军。依托扎实的群众基础,创建了以濮(县)范(县)观(城)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重要战略支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组建奠定基础。
司令员 杨得志
政治委员 黄敬(代),苏振华(后)
副司令员 杨勇 ,王宏坤
副政治委员 苏振华
参谋长 阎揆要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副主任 王辉球

第一军分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直南(今河北南部)地区的核心军事单位,1940年随冀鲁豫军区成立而组建。辖区涵盖南乐、清丰、濮阳、东明等县,扼守冀鲁豫边区北部门户,承担屏障鲁西南与冀南根据地的重要职责。军分区采取主力团与地方武装联合作战模式,依托卫河、黄河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多次粉碎日军“扫荡”。
司令员 刘志远
政治委员 石新安,袁振(后),邓存伦
参谋长 朱子伟
政治部主任 邓存伦;副主任 翟家俊
第1团团长 马宗凯;政治委员 张思英
第2团团长 刘克奎;政治委员 金绍山
第3团政治委员 徐翼
第1支队支队长(司令)白峰敏;政治委员 王克南;副支队长 梁任魁

第二军分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南部的重要军事力量,1940年与军区同步组建。辖区覆盖郓城、鄄城、菏泽等鲁西南腹地,肩负联结冀鲁豫与鲁西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该军分区依托黄河故道开展游击战,成功挫败日军“治安强化运动”及“三光政策”。通过组织“反蚕食”斗争和“破袭战”,巩固了以菏泽为中心的根据地,建立多支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活动。1942年参与“九二七反扫荡”,为保卫冀鲁豫军区机关转移发挥关键作用,并为挺进豫皖苏边区积蓄力量。
司令员 曾思玉
政治委员 段君毅
副司令员 周桂生,何光字
参谋长 潘焱
政治部主任 尹斌;副主任 范阳春
第7团团长 龙世兴(牺牲),温先星(后);政治委员 杨俊生;副团长 温先星
第8团团长 齐丁根;政治委员 李士才
基干团团长 杨育才;政治委员 关盛志;副团长 李天德
第3支队支队长(司令) 张心泽;政治处主任 杨劲
昆张支队支队长 吴忠;政治委员 邵子亢

第三军分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东南部的战略支点,1940年随军区成立而组建。辖区覆盖定陶、曹县、成武等鲁西南要地,承担衔接冀鲁豫与苏皖根据地的枢纽任务。该军分区依托黄河故道及青纱帐开展游击战,多次挫败日伪“梳篦扫荡”。通过建立“保家自卫队”和“联村联防”机制,巩固以曹县为中心的根据地,并协同兄弟部队发起反“封锁沟”斗争。1943年配合军区主力参与卫南战役,切断日伪津浦铁路补给线,为打通华北与华中抗日走廊作出重要贡献。
司令员 马本斋
政治委员 刘星,王幼平(后)
副司令员 赵健民,高厚良(后)
参谋长 张刚剑
政治部主任 张希才;副主任 刘德海
回民支队支队长(司令) 马本斋(兼);政治委员 张同钰;副支队长(副司令) 董庆云

第四军分区是抗日战争时期豫北地区的战略前哨,1940年随军区成立而组建。辖区涵盖滑县、长垣、封丘等豫北要冲,承担衔接冀鲁豫与太行根据地的枢纽任务。该军分区依托卫河、黄河故道开展机动游击,有效遏制日军“铁壁合围”。通过组织“反蚕食”斗争和建立“地下交通线”,巩固以滑县为中心的根据地,发展多支敌后武工队。1943年协同军区主力发起卫南战役,切断平汉铁路日军补给线,为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协同作战提供战略支撑,保障了太行山至黄泛区的物资输送通道。
司令员 赵承金
政治委员 张国华
副司令员 赵东寰,朱程
参谋长 胡乃超
政治部主任 王焕如
第16团团长 常仲连;政治委员 张秀川
第32团团长 李世龙;政治委员 魏志明
民军第1团(后归第5军分区)团长 桑玉山(牺牲),李亚峰(后);政治委员 魏明伦(牺牲);副团长 吴国章
新4路司令员 李静宜;政治委员 王伟;副司令员 程绍祥
卫河支队支队长(司令) 刘杰三;

第五军分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东北部的战略屏障,1940年随军区成立而组建。辖区涵盖濮阳、清丰、南乐等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承担扼守平汉铁路与卫河防线的双重任务。该军分区采依托沙区林网开展游击战,有效抵御日军“囚笼政策”。通过“地道战”“地雷战”创新战法,巩固以濮阳为中心的根据地,构建直通太行山的地下交通网。1943年参与卫南战役,牵制豫北日伪军主力,为冀鲁豫与太岳根据地协同作战提供战略纵深,保障冀南至豫北的兵员物资输送通道。
司令员 赵基梅,朱程(后、牺牲)
政治委员 赵基梅;刘星(后)
副司令员 宋厉轩;张耀汉
参谋长 李东潮
政治部主任 谢富林
第19团团长 傅春早,吴大明(后);政治委员 孙仁道,李文甫(后);副团长 潘自举
第20团团长 詹仕山;政治委员 胡华居
第21团团长 魏文建;政治委员 杜子华
独立团团长 江家道;政治委员 陈耀先;副团长 侯国章
游击支队支队长 王道平;政治委员 段思英
东垣支队支队长 胡循武;政治委员 彭日辉

第六军分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西南部的战略门户,1940年随军区成立而组建。辖区涵盖菏泽、东明、鄄城等鲁豫交界地带,承担连接冀鲁豫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枢纽职能。该军分区依托黄河故道与青纱帐屏障开展游击战,成功突破日伪“格子网”封锁。通过建立“联防堡垒村”和“情报烽火台”系统,巩固以菏泽为中心的根据地,并开辟直通太行山的隐蔽交通线。1943年配合军区发起卫南战役,切断陇海铁路日军运输动脉,为华北与中原根据地战略协同提供支撑,保障冀鲁豫至大别山的军需物资转运通道。
司令员 王秉璋
政治委员 唐亮,潘复生(后)
副司令员 郭影秋
副政治委员 潘复生
参谋长 匡斌
政治部主任 戴润生
参谋处长 李静
第9团团长 匡斌(兼);政治委员 裴志耕;副团长 苟先学
第11团团长 戴元仁;政治委员 刘仁贵(牺牲);副团长 康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