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吸取历史经验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

谈古论今滔滔不绝 2021-12-31 14:49:46

普通人读史,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或者仅是图个热闹的居多,如果能深入思考,深刻领会,在生活中加以借鉴运用,让历史的智慧照进现实,便实现了“读史明智”高度,那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历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大家所熟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甚至《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也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以上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后人总想从“前事”中得到启发、总结经验、寻求规律,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或者预防“后事”。道理都懂,可现实很 “骨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中吸取过任何教训。”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曾表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黑格尔的话与杜牧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不总结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的,更有矫枉过正现象的。

汉初,陆贾在《新语》中论秦失天下的主要原因:“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秦以严苛失天下,而后有了汉初的“黄老之治”。

唐失之于藩镇,后有了宋 “重文轻武”的国策。赵宋一朝对武将时时提防,处处掣肘,将士出征前,皇帝赐御敌阵图,甚至战场上不设最高将领来统一指挥,大家各自为战。这样确实是防住了武将的擅权,但对外战争的屡屡失利,“弱宋”的帽子也被赵氏戴牢了。

朱元璋认为“元以宽仁失天下”,遂有了明朝的严苛刑法, “剥皮实草”也是不绝于史书,现在读来都后背发凉。

大明亡于东林党清谈误国,朝堂之上骂来骂去、争论不休,清朝借鉴到了,于是就培养了大批奴才,以至整个朝堂万马齐喑,清朝达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巅峰。

历史不容遗忘,那是我们深深植根的土壤,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能从中汲取经验,走好脚下的路,但矫枉过正一样不可取。

1 阅读:107

谈古论今滔滔不绝

简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