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血液“大生化”的项目里新增加了一项,“肾小球滤过率”。很快就有患者来问了,这个“肾小球滤过率”是个啥指标?我的为什么低了?
肾小球滤过率,一看就跟肾脏有关。没错儿,这是肾功能的指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指标了。这个肾小球滤过率的高低,就说明肾脏过滤血液、排出废物毒物的能力。低了,就是肾功能减低了。所以,医生也很关注肾小球滤过率。且不说很多疾病需要评估肾功能,单就使用各种药物,就得先看肾小球滤过率,因为绝大多数药物是要通过肾脏排泄的。在医生的电脑里、手机上都有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公式。

我们肾脏里最实质的部分,就是由肾小球组成的。肾小球,其实就是血管球,很多血管缠绕在一起,这些血管就像个过滤器,血液流过的时候,就把水分、身体代谢下来的废物、毒物,也有些糖分、盐分、电解质之类的,给滤出去。当然,滤出去的也不是最后尿出来的尿,滤出去的算是原尿,再经过肾小管时吸收水分,挑挑拣拣的“重吸收”一部分,排出去一部分,调整调整,这才是最后的尿液,医学上说,是“终尿”。

肾小球的功能是排水排毒、调节酸碱,当然还有内分泌,所以肾小球滤过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肾功能了。可这个滤过的能力,不能只看尿量,因为水容易滤过,其他物质的滤过就比较复杂了,单看尿量看不出来。
很多人都知道,看肾功能要看血里的尿素和肌酐。尿素,之前是尿素氮,容易受身体里水分、一些疾病和饮食的影响,而且对于肾功能减低不那么敏感。肌酐,算是身体里类似代谢产物的代表了,反映肾脏功能就更敏感、更准确些,所以肾功能这两项指标里,肌酐是最主要的。可肌酐这个指标,也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比如饮食、老年人身体里肌肉量减少,个人的体量大小,还有人种的差别,等等,因此就得想办法检测肾脏的滤过功能。

早先也有些检测肾脏滤过功能的试验,最常用的是“内生肌酐清除率”。可那项检查也比较繁琐,要控制饮食、留24小时尿,还有七七八八的限制,而且也容易受到影响。以后经过很多研究和临床实践,就在血肌酐的基础上,加入多种矫正因素,比如年龄,性别,体重,尿素或尿素氮,有些还要有白蛋白等,还有人种,再就是体表面积,体表面积也是有计算的,一般就是按1.73平方米算,形成若干个不同的计算公式。这样,把患者的血肌酐和其他数值代入公式中,就可以估算出肾小球滤过率了。
因此,现在化验单上的“肾小球滤过率”是这样估算出来的。就是在血肌酐的基础上,进一步校准了。
肾小球滤过率对于评估肾功能非常重要,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就是以肾小球滤过率为标准的。

肾小球滤过率的正常值是≥90ml(毫升)/min(分钟)/m2(体表面积),要是60~89ml,就是减低了。60ml是个分界线。拿用药来说,60ml以下,就到了慢性肾脏病的第三期,就是以前常说的肾功能不全了,用药就要当心了。45ml以下,很多药物都要慎用、减量了;30ml以下,很多药物就不能用了。要是到了15ml以下,那就是到了终末期肾病,肾衰竭,尿毒症了。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也可以用血肌酐水平反推一下。一般来说,70岁的男性,血肌酐到了110µmol/L,那肾小球滤过率就低于60ml/min/ m2了,女性就还要低一些。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