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科学家涌入中国,目的不是为了纯挣钱,背后其实另有原因

君君阿博 2024-08-26 22:10:53
导语

随着中国科研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尤其是日本科学家,选择来到中国发展自己的科研事业。这一现象引发了日本媒体的关注,他们对为何日本的顶尖科研人才纷纷前往中国表示疑惑。“科研人才流入中国,岂不是在承认中国的科研能力已经超过日本了吗?如果是在国内还可能获得一定的成果,但到中国发展岂不是埋没了自身才华。”

这是日本媒体的疑惑,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却并不简单。

日本科研逐渐衰退。

日本媒体对中国发展状况的关注可见一斑,这虽然反映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从反向来看,却又令人感到不安全。外国科学家选择到中国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我们首先看一下日本吧。在日本东京大学工作的一位项目负责人福内健也说到:“对于我们日本现存尚且活跃的科学家来说,我们并不认为我们的现状要比中国差,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技术上没有落后太多,只是在资金方面比较紧张罢了”,这句话他说出口的时候自己并不会察觉到言语中的荒谬之处。他的意思是,日本现在虽然在科研方面没有很大的预算,但是依旧能够保证成果,而日本的年轻研究团队之一——东京大学生物材料学研究室正是这样一种状态。

其中有一位硕士生在4年前加入东京大学生物材料学研究室,他说道:“刚来的时候,我感受到这里科研氛围很轻松。”“但近些年,我发现我的程度已经不够用了,实验室里没有新的设备了,图书馆里也没有任何新书,对于新知识的获取,我感到很困难”。不少人都认为,日本有着很严谨的研究态度,但日本的科学研究所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量资助。

然而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尽管日本经济大幅扩张,政府部门也规定了每年要支出国家总财政20%左右用于科研开支,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政府部门的预算与年收益间差距越来越少,相当于以前在慢慢缩小,所以现在的科研经费逐年减少。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当年日本的GDP为4997万亿日元,而科研开支为9294亿,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日本的科研支出只占GDP不到2%。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研开支与GDP大致比例应在3%-4%之间,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花费大力气去推动经济增长。

而恰恰相反,日本经济发展一直在减速,从1990年到2020年,GDP只增长了30%,而同时段内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均GDP增长了一倍。因此,目前日本需要把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造成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社会人口逐渐减少,日本民众平均年龄也逐渐增加。如果说中国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老一辈人的任务完成之后,年轻一辈人就会接茬继续,那么日本如今面临的这个问题就比较尴尬了。

因为他们的科研人才大多是年过花甲以上的老人,如果这些人退休之后,日本将会面临着一片人才空缺,不会再有年轻一代人才接茬继续研究下去。因为从1970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规定,科研人员规定65周岁退休。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个规定还没有那么严格,但是自从90年代之后,这个规定变得非常严格,是强制驱逐。因此如今我国科研人员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这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迫,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得已去选择继续坚持有些人则因为研究成果未能突破而感到痛苦。

科研成果获得年龄。

说回福内健也老师,他和他的朋友们在著名学府工作的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屠呦呦所获诺贝尔奖40周年座谈会上说的一番话。

在座谈会上,屠老师说到:“现在国家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鼓励在座的各位年轻人要积极投身于中医药研究中,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做越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她原本预计要等到70岁的时候才去领奖,殊不知今年诺贝尔委员会联系她,说奖项已经准备好,并且说70岁之前就可以领奖。

屠老师和助手们商量后决定低调前往瑞典领奖,在70岁生日那天,当日就有很多记者采访关于她获奖事宜,她非常客气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是我们团队合作众多成果累积而来的”。70岁,对于科学家而言,其实算了个比较大的年龄了,因为有很多科学家的重要研究都是花甲以后才获得成果的。

在座谈会上,有人问屠老师:“您之前发表科研论文时是几岁?”屠老师说:“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时候是43岁,但如果是中医药的话,那是59岁”。这一点在我们国内都已经算得上个特殊案例了,可是在国外的时候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一样,因为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年过花甲取得成就的。

例如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5岁高龄、因多金属物质晶体结构分析获奖,2002年获奖得主、83岁高龄、生物分子结构分析获奖,同一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是发明核酸胰岛素的57岁肯德尔。

还有2019年,被称作“生化中的诺贝尔”——诺贝尔化学奖授予67岁的“台大教授”屠呦呦,这让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都充满了希望。

中国科研环境较优越。

根据德国莱布尼兹预报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和相关论文表明,中国现行法规对科技领域的外籍人士开放着非常友好的政策,因此大量国际科学家都考虑着是否要来中国进行长期研究。我国政府对工作条件也有着明确规定,这令很多向往来华生活的人对我们国家的科研环境赞不绝口。

谈到中日两国对于科学研究投资的安排,日本2020年的预算中,定量投资占比7.8%,而中国则达到了11.6%。此外,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对象没有年龄限制,并且非常注重指导新进人才,为他们设立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这使得中国年轻的研究者能快速成长为顶尖学者,可以与许多海外顶尖专家进行合作研究,从而提升了他们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和影响力。

再看近年来我国吸引国际性的科研人才方面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国发布了一组数据:2018年全球科学家的分布情况,由于我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待遇有所提升,使得许多原本国外的一线博士加入到我国队伍中进行研究活动。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约有9300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其中包括113个国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医学生物学领域,还有一些来自供职于权威高校教授及管理职位的人。

这被认为是因为他们了解日本中医药的发展,对其重要性做出了准确评估,因此决定来华进行相关研究,这表明对他们来说中国的发展前景更具吸引力和机会。所以在我们看来,中国政策开放,请来了专家学者到此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走向前沿,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但从国际视角看,也因此给我国带来了潜在风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外来科学家的甄别,同时继续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国内科研环境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吸引外国专家及学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理念,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同时,我国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更要讲求一个安全风险问题,如今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科技竞争非常激烈,所以防患未然才是我们的首要问题。

0 阅读:1

君君阿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