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成绩好?从改变“思维”开始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4-01 10:10:58

有个很常见的误区,很多家长总喜欢给孩子贴标签:“这个孩子不聪明”,“那孩子脑袋不灵光”。

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聪明”与否真的是一切的决定因素,那我们是不是得好好琢磨一下,这个标签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实话,现如今哪个孩子没被灌输过学习的重要性?从小学的《学习之道》到中考的“关键一战”,孩子们可没少听到:“成绩决定未来”。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学习真那么重要,为什么还是那么多孩子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成绩低迷的怪圈?这真的是因为他们“脑袋不灵光”吗?

其实,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成绩不好,未必是智力不行,更可能是“思维能力”的缺失。你要是把孩子成绩差归结为“聪明不够”,那就意味着你把问题简单化了,认为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结果。

但实际上,成绩差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可能是学习习惯不当,也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是孩子在思维能力上的某种劣势——这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思维的方式出了问题。

01 不是所有兴趣都来自天赋

每次看到那些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孩子,我都想笑。

你说,为什么他们这么困?是因为他们没兴趣?不!其实,根本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机会去体验学习的乐趣。那些聪明的孩子,学习也未必一帆风顺,但他们会在“碰壁”之后找到突破口。

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看似是在“逃避”学习,其实是在“逃避”思考。

我常跟人说,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紧密相连的。

那些一开始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缺少能够将枯燥内容“转化”成有趣事物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孩子们之所以没兴趣,不是因为“天生不好学”,而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玩法”。

但一旦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通过思维去找到乐趣,兴趣就会顺其自然地到来。

我认识一位学霸小李,从初中起,他的历史成绩特别好。你问他怎么做到的,他笑着说:“其实,一开始我根本不感兴趣,但我学会了把历史想象成一场穿越剧。”

从那以后,他不仅记住了历史事件,还能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充满冒险的时空隧道。历史不再枯燥,反而变得特别有趣。

你看,兴趣的培养其实就是一个“思维能力”的转化过程。

02 无聊的科目,更需要掌握

大家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你会发现,很多人即便“讨厌”某门学科,依然能学得非常好。

你总会发现班里有那么几位“无敌学霸”,他们对英语几乎没有什么热情,照样能够考高分。

怎么做到的呢?——他们学会了通过“驱动力”来填补兴趣的空缺。

有个真实的故事,我认识一个孩子,成绩一直在班级中等偏下,尤其是英语,几乎就是他的“死敌”。

直到有一天,他灵机一动,给自己设了一个小目标——每次英语考试只要有一点进步,他就奖励自己一颗糖。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小目标很搞笑,但结果证明,这个简单的小目标激发了他潜在的驱动力。

每次有进步,他都会特别开心。英语这门“讨厌”的学科,竟然也开始变得有点意思了。

其实,最初这个驱动力的来源并不一定是兴趣,而是外部的激励或自我激励。驱动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刺激”和“满足”不断积累的。

你会发现,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根本不在乎一开始对学科的兴趣如何,他们的“驱动力”能够帮助他们突破所有学科的“壁垒”,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

03 学习习惯,是思维的精致管理

很多家长误以为,学习习惯就是把书桌整理得像博物馆一样,把错题本整理得井井有条。

但真正的学习习惯,不是整理桌面,而是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维。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不一定比别人有更多时间,但他们懂得如何让有限的时间变得更有效。

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

大明是我认识的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时间和大家差不多,但每次做作业时,他总能非常专注。

起初,大家都以为他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但实际上,大明有着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会在学习之前制定出一个精确到每分钟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当他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他会立刻标记出来,利用空余时间反复复习。

简而言之,他管理的,不仅仅是作业,还有思维。

学习习惯,是支撑思维高效运转的关键。很多人忽视了对思维的管理,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些成绩好的孩子,正是通过将“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才确保了高效的学习。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孩子天生“笨”,而是他们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足够的驱动力。

那么,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每个孩子思维的突破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驱动力,帮助他们管理学习的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强调“勤奋”和“努力”。

教育不是给孩子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帮助他们在无数个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法。

虽然这条路可能曲折,但只要我们给出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成绩一定能够迎刃而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