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AI疯狂进化的时代,文娱行业的从业者到底是该兴奋还是焦虑?
过去几年,AI的进步神速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更是在文娱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暴。它能写剧本、剪片子、搞设计,甚至还能预测热点,仿佛无所不能。身处一线的编导、编剧、宣传、博主们,真的要被AI抢走饭碗了吗?
带着这些疑问,骨朵对话了7位活跃在不同领域的文娱从业者。有人在综艺项目中尝试让AI参与选题策划,有人在剧集宣传时用AI优化投放策略,还有万粉博主用AI辅助撰写文案,提升爆款率……有人兴奋,有人忐忑,但更多的人已经悄悄学会了与AI共创,利用这场技术革命让自己的创作如虎添翼。
在这篇文章里,你将看到最真实的行业反馈——AI到底是朋友还是对手?DeepSeek的强大能力是否会让从业者的工作变得可有可无?从业者的未来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或许,我们都能在这些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对AI时代的文娱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陈困困 AI视频创作者
“我的第二个大脑”
我之前是做视频编导的,也在互联网做过制作人。
第一次接触AI是在2021年,我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作者合作,尝试用AI训练一个“博主”来回答人生的意义相关的问题。尽管,当时它只是基于GPT-2模型训练的“博主”,但是已经能将问题回答有模有样。
后来到了2022年底,我在香港读硕士期间,那时候刚好赶上ChatGPT 3.5大火,有的老师鼓励我们把AI工具融入作业创作,我就开始上手使用AI工具了。
刚开始使用ChatGPT,我和很多人一样,只是抱着试探的心态在玩,让它讲几个笑话,尽管那些笑话也并不怎么好笑,甚至有些“冷”。随着深入使用,我才逐渐发现ChatGPT的真正威力——无论是写代码、翻译、策划,它都能给出参考。自那以后,AI就成了我的日常工作搭档,也可以说是我的“第二大脑”。
现在,我基本每天都要使用AI辅助创作。灵感来了,我先把零碎的想法丢给AI,让它帮我扩展思路。然后,再根据这些新思路来回调整几轮,就很快能把整个大纲搭建出来了。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缩短了我策划和创作的时间。当然,有的时候,AI给出的反馈比较离谱,但不妨碍在一问一答中触发出我的新灵感。
至于具体爱用哪款AI?我没有特别偏向。DeepSeek很聪明,适合中文创作,关键是还免费(如果它不崩的话),但我依旧会结合多个AI工具,看哪个更适合当前需求。
目前,行业里对AI的争议不少,比如版权问题,有一些创作者担心自己的作品被AI拿去训练。我认为在图像和视频领域的版权争议上,特别是涉及商用时,还是要格外注意生成素材的商用规则和训练集的来源。
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我倾向于要做的是投身其中,而不是抗拒它。如果要给业内新人建议,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审美判断力,多尝试。
Tina 综艺策划
“让脑爆更加高效”
我从事综艺策划已经五年了,日常工作离不开创意构思、节目企划、流程设计,有时候还要对接艺人、执行团队,确保从创意到落地都顺利推进。
综艺这个行业讲求“快”,从有想法到执行的时间很短,期间还得不断推陈出新。往往一个创意刚提出来,甲方就要你立刻完善方案。这种高强度的创意消耗让我很早就开始尝试AI工具,用于提升我的工作效率。
(图文无关)
起初,我抱着好奇心尝试问了ChatGPT一些简单的问题,结果发现它非常擅长基础创意收集和灵感激发。例如,我需要策划一档以“旅行+游戏”为核心的综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列出各类经典综艺玩法、国内外成功案例,以及提供给我一些冷门但有趣的游戏机制。而我只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拟邀艺人的特点等要求,调整策划的具体细节。
最近我也开始顺应潮流使用DeepSeek。从功能上来说,我觉得它并没有比ChatGPT更好。从方便程度上看,在国内使用ChatGPT需要一些“科技手段”,但是不会“服务器繁忙”,DeepSeek虽然服务器繁忙”,但是又不限制使用次数,二者算是各有千秋吧。
不过,我非常不建议综艺策划完全都依赖AI进行创作。AI的回答有时会显得过于机械化,它只能列举已有的综艺模式,却很难真正创造出具有独特亮点的新综艺。
比如,我让DeepSeek帮忙构思一个“明星互动挑战环节”,它虽然给出了很多常见的小游戏,却不考虑如何让明星通过游戏呈现“化学反应”,这些人性相关的内容还是得靠人去打磨。
在节目slogan、宣传文案、节目流程等方面,AI可以迅速生成多个版本以供我们筛选出最佳方案。在PPT制作上,Kimi这样的工具也帮了不少忙,节省了大量的排版时间,让策划人员更聚焦内容。许多业内对AI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好奇变成了默默依赖,很多同行现在写方案时都会先问AI要个基础框架,再去优化细节。
但是综艺的本质是创造快乐,这一点AI无法替代,我们能做的其实是学会如何向AI精准输入需求,让它更有效地为人类的“快乐”服务。
张会媚 艺人宣传
“宣传er的效率神器”
作为一名艺人宣传,日常工作无非是通告对接、线下执行、策划撰稿……繁琐又讲究时效性。五年下来,我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节奏,但有的时候,面对一堆待完成的新闻稿,我还是会头疼。
去年,我则是因为好奇,尝试用了一下AI工具,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用文心一言写新闻稿时,我真的惊呆了,“这不比我写得快、写得好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AI可以成为宣传工作的神器。
现在,我已经给几大AI工具做好了工作分配。最开始只用文心一言写新闻稿,DeepSeek横空出世后,我用DeepSeek做策划,最近还用Kimi做了一份PPT。这些结合起来使用,不仅功能强大,而且我的工作效率也直接翻倍了。
比如前几天,我需要赶制一份30多页的艺人宣传策划PPT。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直接把大纲输入给DeepSeek,让它帮忙梳理逻辑、优化文字表述,再用Kimi协助排版。原本需要耗费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AI帮我压缩到了不到一半的时间。以前最消耗精力的排版、措辞优化,如今都可以交给AI完成,而我只需要做最终的调整。
尽管AI并不完美,有时候它的“自信”让人哭笑不得。明明没有的艺人作品,它张口就来,生成的内容偶尔还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脑补剧情”。但是瑕不掩瑜,它确实能在模板化、规范性的文件处理上节省大量时间。
至于大家常说的“AI会不会让创作者失业”,我倒不担心。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写文案,更重要的是理解艺人的个性、市场需求,以及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去包装他们。AI可以提供工具,但创意和判断力始终掌握在人手里。
时代在变,迈进AI时代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我建议刚入行的新人们尽快学会使用AI,别抗拒新工具。我们要成为AI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淘汰。
八百海里 娱乐博主
“学会借力打力”
我是一名全职娱乐博主,每天的工作就是追热点、写稿、剪辑、运营账号。稍微接触过一点自媒体的人,估计都能明白我们这些博主的焦虑,恨不得睡觉的时候都有一只眼睛盯着热搜抢热点。
在竞争激烈的内容环境下,时效性就是流量密码。而为了提高产出效率,我去年开始尝试AI写作工具,从一开始的试水到现在,各类AI已经成为了我日常创作的必备搭档。
相比其他工具,DeepSeek对我来说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显示逻辑推理的过程。如果某个艺人的新剧刚定档,我需要快速整理他的过往作品、角色风格和粉丝喜好等信息,DeepSeek可以在几秒钟内列出大部分关键点,让我省去了搜索时间。我最近也尝试用DeepSeek优化“蹭热搜”的文案,不得不说,有时候它的表达其实非常流畅和吸引人。
但是DeepSeek这类AI工具也有创作上的局限性,只会模仿已有内容,却不具备真正的个性化表达。
真正做到头部的娱乐博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观点和态度,这样才能有粉丝愿意follow,提高账号的互动量。一味依赖AI写作,只会让自己的账号逐渐变得千篇一律,同时再难做出爆款数据。所以,我通常只用AI生成基础素材,再结合自己的分析、观点去优化,也就是所谓的“有人味儿”。
据我所知,很多博主都在使用AI工具,而且不只是娱乐领域博主在使用。有的甲方直接要求同行“用AI优化文案”。只能说这个行业的节奏越来越快,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须学会借力AI,让自己更专注于深度输出。
Nina 剧集编剧
“客户让我问问AI”
进入编剧行业还不到一年,我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这行的快节奏,尤其作为短剧编剧,这种“高强度生产”的感受更为明显。因此,当各种AI工具出现后,为了解放“生产力”,我的很多同事也开始毫不犹豫地尝试AI。
而我最初接触AI,是因为某个剧本中的角色名需要参考大量名著角色,但我又一时间想不起那么多符合要求的名字,于是我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豆包。然而,豆包给出的答案让我有点失望,它更像是一本整理好的“好词好句”手册,并不能为我提供真正的、有趣的取名创意。最后的判断、筛选、重组,还是得靠我自己。
后来,随着DeepSeek等新工具的出现,我慢慢摸索到了编剧应该如何合理应用AI。
比如,我最近接了一个现代反诈题材的短剧,客户要求在每集结尾都配上一首古风打油诗,且不能有现代词汇的出现。这一要求听起来不难,实际上特别费时费脑。我便把剧情大致梳理完后,交给DeepSeek,让它每集生成五首打油诗,我再从中挑选最合适的一首诗,或者是将这几首打油诗混搭重组成新的一首诗,不但符合了客户的要求,而且节省了我的时间。
随着行业趋势的改变,我也明显的感受到,无论前期大纲阶段还是后期细节调整阶段,都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习惯性地先问一遍AI,然后对我说:“你也问问AI。”
编剧的交付时间越来越短,客户对创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提升个人创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短期内,最现实的选择就是让AI来承担信息收集、灵感激发的工作,让我能更专注于真正的创意表达。
当然,AI也不是万能的。它的创作往往很极端,要么是最基础的“平庸故事”,要么是天马行空、根本无法落地的点子。这也是为什么涉及到真正剧本创作的部分,我还是倾向于自己完成。所以,你问我AI能完全取代编剧吗?我觉得至少现阶段还不行。
AI确实改变了行业门槛,让低门槛创作变得更容易了,但也提高了高质量创作的要求。前段时间,我看到北电的学生用AI制作科幻概念短片,效果甚至比人拍的还要震撼。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编剧必须比AI更懂AI,才能在这场赛跑中占据主动权。
接下来我也依旧会继续使用DeepSeek完成资料收集和框架搭建,毕竟它现在更像是一个智能搜索引擎。与AI赛跑,归根结底,跑得快的不是AI,而是那些懂得如何驾驭AI的创作者。
小游 剧集宣传
“我的饭碗不会被抢走”
我在一家影视公司做剧集宣传,主攻都市情感剧。
去年领导就曾给我们推过Kimi,并要求我们以后用豆包辅助舆情监测。我当时盯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数据接口,手心全是汗,心想:要是这玩意儿比我先发现主演的黑热搜,算不算实习生抢了正式工的饭碗?
不过,AI也有翻车的时候。有一次我们照搬了AI生成的舆情话题,被粉丝扒出了某个事实错误。以至于今后每次词条文案发布前,我都要先用AI做三轮风险扫描:艺人黑称过滤、敏感词替换、争议历史比对,同事都笑称这是“AI的互殴”。
还有很多周围同事现在喜欢用DeepSeek优化新闻稿,因为它不仅能精准提炼剧集卖点,还能模仿行业通稿风格,省去了大量措辞调整的时间。但是局限性在于,它的内容有时会过于模板化,缺乏真正的情感温度。
比如,如果你让DeepSeek生成一篇主创采访稿,虽然稿件逻辑清晰,但是缺乏针对艺人的情感表达,有时还会添油加醋写出艺人在采访中没有说过的话,最后还得由我调整润色,让内容更符合要求。
在宣传过程中,艺人采访、媒体沟通、线下活动执行等工作也是AI无法取代的,毕竟相对于人,任何AI都无法理解人际沟通的微妙之处。当然,也许未来有像人一样的“实体AI”来干这些工作。
目前,我更希望DeepSeek等AI工具能在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精准投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宣传更加精准高效。
Smith 文娱记者
“全凭自觉,也全看结果”
老板很早就建议我们尝试AI写作,也是那时候,我跟同事学会了用文心一言写提纲、找思路。
但是文心一言真的特别“人工智障”,我让它输出一个采访提纲,它只会问“请受访者谈谈公司成立的契机”等记者绝不该问的入门问题,根本没法用,我就索性放弃了,只是偶尔用AI来查一查基础资料。
DeepSeek则跟文心一言不同,DeepSeek用起来不累,不用反复调教就能找到有用的信息。比如,春节期间,我写的一篇整合类稿件需要梳理大量信息,拼凑出一个全面、结构清晰的大纲。在使用DeepSeek帮我整理资料后,我发现它爬取到的信息比我预期的全面多了,而且几乎没有低级错误。
但是即便如此,完全依赖DeepSeek写出一篇稿子还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看就能看出来文字不够用心。更重要的是,AI写出来的稿件特别“行业术语”,这类标准话术本身就容易被取代。说白了,AI能写的,人也能写,而一旦AI写得太过刻板,反而更容易显得套路化,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也听说过有记者在用AI写合作稿,不过成文效果不佳,甲方不满意,最后还是得重写。而且甲方也不会强制你使用AI或者不使用AI,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写作工具,只看成品。有些记者脑子转不动了,想靠AI写稿,如果被发现内容质量下降,导致自己的业内口碑一降再降,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反正对于记者这个行业来说,AI是辅助工具而不是代笔者。日常生活里,我倒是经常使用AI生成同人文、算命、抽卡。DeepSeek让我对AI有了改观,但在工作中,我依旧坚持自己写的才是最好的。
结语
从这次对话的七位文娱从业者的自述里,我们不难发现,DeepSeek等一系列AI科技确实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但是并没有让他们的职业“消失”。
相反,AI更像是打工人的外挂,让大家能够更快地找到资料、梳理逻辑、优化表达。编剧用它巩固大纲,宣传用它监测舆情,博主用它优化文案,记者用它整理信息。AI不在和人类竞争,而是在帮助我们跑得更快。
可是,快就等于好吗?未必。AI的问题同样很明显,它经常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生成的内容模板化、缺少情感温度,甚至害会被虚假的数据带偏。而真正打动人的作品,还是得靠人的视角、情绪和判断来构建。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骨朵也总是会想到一部与科技无关的电影《解密》。当一群破译专家依赖早期计算机辅助计算,却迟迟无法破解美方通讯密码的时候,是刘昊然饰演的容金珍靠着人脑的直觉,找到来破译的关键,并留下了那句经典台词:“人脑,不应该害怕机器。”
感性思考,始终是人类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时代的列车已经启动,跳上去,学会掌控这趟车,就永远不会被迷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