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外出工作,第一站便定在了杭州。
在杭州期间,毛泽东机缘巧合认识了周福明,由此开启了两人长达17年的深厚友谊。
那一天是1959年12月26日,正好是毛泽东的生日,当时,周福明正在理发室忙前忙后。
他是杭州市理发行业的“青年标兵”,还出席了表彰大会,因此,慕名找他理发的人特别多。
中午11点,杭州市上城区区委书记突然找到他,问他半个小时能不能理个发。
周福明想了一下,自己以往的理发时长没有超过半小时的,便信心满满地回答:“半小时没问题。”
书记满意地点点头,随后将他带到一间办公室。办公室里已经坐着两个人了,其中一位是浙江省公安厅的王文和科长。
待书记做完介绍,王科长迫不及待地告诉周福明:“小周,现在有个给外宾理发的任务,请你马上收拾工具跟我们走。”
周福明不明所以,但还是乖乖拿上工具跟着王科长出了门。随后,一辆吉普车将他送到了汪庄。
汪庄的接待人员安排周福明在一间理发室等待,没等多长时间,两个陌生人走了进来。
两人向周福明做了自我介绍,年长的是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年轻的是王芳的秘书。
秘书很客气地对周福明说:“首长想请你为他理个发”。周福明第一次见到“大人物”,心里有些紧张,却还是有条不紊地为王芳理了发。
之后,又陆续来了三位同志,其中一位自称是“李卫士长”,周福明搞不明白“卫士长”是什么,也就没有在意,只是兢兢业业为大家理了发。
就这样到了晚上10点,周福明再一次被叫上了车,他被轿车载到了南屏游泳池,下车后,接待他的便是那位“李卫士长”。
这次,“李卫士长”向周福明做了详细的介绍:“我是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接你来是想请你为主席理个发。”
周福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毛主席”?看到周福明吃惊的样子,李银桥笑了笑:“对啊,就是毛主席”。
接下来的时间,李银桥一边带路,一边安慰周福明:“你不要紧张,主席没什么要求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快一点。”
两人边走边说很快便到了毛泽东的居所,走进去以后,周福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屏风,屏风后面有张单人床,很明显,这是毛泽东临时休息的地方。
周福明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时候,李银桥已经走进另一个门去请毛泽东了。
周福明忍不住的胡思乱想,毛泽东长得是不是和家里的画像一模一样?他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正想着,毛泽东在另一位卫士封耀松的陪同下走了进来。他身穿一件打着补丁的睡衣,脚上一双圆口黑布鞋,手上拿本书,看上去平易近人。
毛泽东脸带微笑向周福明伸出手,周福明满脸通红地握住,他小声地向毛泽东打招呼:“主席,您好。”
“你就是给我理发的周师傅?”毛泽东问道。
“是我,您就叫我小周吧。”
“那不行,你是师傅嘛。”
在毛泽东和周福明寒暄的时候,封耀松已经搬来个凳子,安顿好两人后,他悄悄退了出去,房间里只剩毛泽东和周福明了。
毛泽东坐下后,打开手里的《二十四史》看了起来。周福明想着不能打扰毛泽东看书,便随着毛泽东看书的姿势给他理发,因为有些别扭,再加上紧张,不一会儿,周福明的汗便止不住了。
他脱掉身上的棉袄,深吸一口气,毛泽东注意到了周福明的举动,看出他有些紧张,毛泽东主动放下书跟他搭起话。
“周师傅,你叫什么名字?”
“周福明。”
“多大岁数了?”
“24岁。”
“成家了吗?家里还有什么人?”
“年初刚结婚,家里还有父母,爱人跟父母住在一起。”
“你是本地人吗?”
“不是,我是江苏人,江苏邗江。我小的时候,老家叫江都,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改成邗江了。”
毛泽东渐渐打开了周福明的话匣子,他甚至主动跟毛泽东提起了自己的家乡。不过让周福明感觉意外的是,毛泽东竟然对邗江的历史如数家珍,甚至比他这个本地人还要了解。
“你家乡在历史上就叫邗江,只是后来划到了江都,现在重新划回来是正确的,尊重历史嘛……”
闲聊中,周福明为毛泽东理完了发,接下来是刮胡子。为了配合周福明,毛泽东主动鼓起嘴,周福明见状,告诉毛泽东随意一点就好,自己用两根手指撑着修了面。
毛泽东对周福明很是满意,嘴里不住地感谢,周福明憨厚地笑了一下:“主席,不用谢。”
“你为我服务,哪有不谢的道理”,听了这话,周福明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周师傅,你会游泳吗?”毛泽东突然开口询问,周福明不假思索地回答:“会。”
“那好,我请你游泳吧。”
周福明兴奋地答应了毛泽东的邀请,换好备用的泳衣后,他跳下水痛痛快快地游了一番,心满意足后才与毛泽东告别。
因为毛泽东的行程需要保密,所以给毛泽东理完发的周福明被安顿在了汪庄的省委接待处工作。
后来,毛泽东先后去了上海和广州,每次回到杭州需要理发时,都会叫周福明过来。
有一次,周福明给毛泽东理发,毛泽东便对他说:“小周,你跟你们领导商量商量,我想让你跟我走一趟,你愿不愿意?你爱人愿不愿意?”
周福明想都没想便毫不含糊地回答:“我愿意。”
毛泽东被周福明的坦率逗笑了:“你不要着急,回去问问你家人,看看他们是不是同意。”
“我家人我能做主!”
“你啊,不要太大丈夫了,妇女也是半边天,你来北京工作,可能会很辛苦,也不能经常回家,这些都要跟家人商量的。”
当天晚上,周福明便跟妻子商量了此事。后来,他还请示了省公安厅的领导,所有人都对他去北京一事表示了支持。
于是,1960年4月,周福明跟着毛泽东来到北京中南海。
最开始,周福明是毛泽东的专属理发师,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毛泽东理发。
毛泽东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休息时间,但凡有点空闲,也是抱着书不愿撒手,所以,每次理发,毛泽东都会像第一次一样,看书或是看文件。
而且,他看书极其投入,看到有趣的情节时,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笑得前仰后合,周福明就跟随毛泽东晃悠的幅度,又利索又安全地帮他理发修面。
对此,毛泽东还很幽默地开玩笑说:“你办你的工,我办我的工,我们互不干扰。”
除了跟毛泽东默契极佳,周福明理发的技术也很好。实际上,毛泽东成为国家领袖后,便固定了发型,发型上可发挥的地方不多,可周福明还是在细节方面做了不少调整。
首先,他把毛泽东两鬓的头发多留了一些,梳头时自然地向后背起,这样显得脸型更加丰满,不像原来那样呆板。
底边的一圈头发也不能太短,要留出适当的长度,就算是刚理完头发,也要像是理完四五天的样子,这样显得自然一些。
毛泽东对周福明设计的发型非常满意,总是竖着大拇指夸奖他:“不愧是理发出身。”
久而久之,周福明跟毛泽东越来越熟,他甚至在聊天中知道了毛泽东选中自己的原因。
毛泽东告诉他:
“我曾在北京找过几个理发师,大家技术都很好,可心理素质不行,给我理发的时候手发抖、全身冒汗,他们紧张,我也跟着紧张。只有你不一样,你技术好,心理素质也好,所以我就把你要过来了。”
到了1961年,周福明的工作性质发生了一些改变,毛泽东决定让他参与生活管理方面的工作。
他说:“小周啊,你为我理发,一星期能理几次啊,顶多两三次,其他那么多时间干什么呢,要我说,你帮我管管这个家吧,理发是次要的,管家才是主要的。”
当时,毛泽东共有7个卫士,除去一个卫士长,剩下的6个卫士两两分组每天三班倒。
一开始,周福明并没有参与倒班,他负责为倒班的卫士打下手,1961年底,大家陆陆续续离开了中南海,值班卫士只剩下张景芳一人。
1962年夏天,毛泽东去北戴河,周福明随行。理发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对他说:“小周,从今天开始,你参与值班吧,晚上记得陪我吃饭。”
就这样,周福明正式成了毛泽东的卫士,负责照顾他的衣食住行。
因为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毛泽东总是上午休息,晚上工作,为了适应毛泽东的作息,周福明硬是把自己的生物钟调成了夜间工作模式。
当时,毛泽东睡眠质量不太好,脑子里满是国家大事,令他入睡困难,为了让毛泽东休息好,周福明自学了按摩技术,尽量让他在轻松舒适的状态下入睡。
一年后,张景芳也被调离了,这么一来,毛泽东身边只有周福明一个卫士了。一天,毛泽东找到他:“小周,我们一向提倡‘精兵简政’,我是一党主席,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周福明理解地点点头。“小周,我看你这个人很能干,小张走了,你一个人得帮我把各项工作拿起来,替我管好这个家。”
听了毛泽东的话,周福明既自豪,又感觉到一股压力:“主席,我做得好吗?”
毛泽东认真且坚定地注视着他:“我看你行!”
周福明从毛泽东的肯定中获得了勇气,之后,他一个人扛起了毛泽东生活管理方面的全部工作,为了让毛泽东吃好睡好,也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
就这样,周福明在毛泽东身边一待便是17年,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享年83岁。
得知消息的周福明泣不成声。事实上,自1975年毛泽东病重后,他的身体便一天不如一天,看着毛泽东在病床上痛苦挣扎,周福明常常心疼地蹲在医院的长廊中哭泣。
最终,病魔还是夺走了他的生命,悲痛欲绝中,周福明找到了上级领导,提出申请:“我希望可以为主席最后理一次发。”
上级领导考虑过后,告诉周福明:“我理解你对主席的感情,但因为之前没有先例,所以中央不能给你发工资。”
周福明摇摇头:“我不要钱,没钱我也干。”
就这样,上级领导同意了周福明的申请。在毛泽东去世三个小时后,周福明带着理发的工具走进毛泽东的卧室。
他还是一如往常的慈祥,安静地躺在那里,就好像睡着了一般。周福明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为毛泽东理发,脑子里不断回想着这17年的点点滴滴。
周福明小声地念叨着毛泽东曾对他说过的话:“你办你的工,我办我的工,我们互不干扰……”
为毛泽东理完最后一次发,周福明便封刀停剪,之后,他再也没给任何人理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