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急调杨得志去朝鲜,问他有何要求?杨:那就请朱德到我这看看

靖观新视角 2022-12-15 10:15:14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杨得志突然接到了一封绝密电报,这是中央委派他出兵朝鲜的电文,委派令的末尾赫然就是毛泽东三个大字,这是毛主席的亲令,更说明了此次任务非同小可。

杨得志接到出兵的命令之后,立马开始整装军队等待开拔,就在大部队出发之前,中央询问杨得志有什么要求,杨德志低头沉思之后竟然说想让朱德到他这看看。

杨得志为什么在出发之前希望朱德到他那看看?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与朱德的渊源

1911年,杨得志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户穷苦人家,那时的他还不叫杨得志而是叫杨敬堂,家中条件实在太过艰苦,杨敬堂的父母一共生下来14个孩子,而他这些兄弟姐姐妹只活下来三个。

杨敬堂的父亲是一个铁匠,他自从八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打铁,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出门谋生,当过矿工也干过挑夫,后来跟着他的哥哥杨海堂成了一个筑路工地里的工人。

尽管杨敬堂已经拼尽全力,但是他累死累活做工也难以维持温饱,还不到18岁的杨敬堂就已经看透了这个社会,像他一样的穷苦人一辈子都难以出人头地,只能像牲口一样勉强活着。

世道已然不公,还有人在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杨敬堂所在的工地,所有的工人都要在白天辛苦劳作一天,只有晚上才能吃上一碗玉米粥和硬的掰不动的杂菜窝窝头。

很多工人为此感到不满,他们白日里挥汗如雨,晚上只吃这些根本难以恢复体力,为了让管事给他们改善伙食,杨海堂带着杨敬堂和其他几个工人去谈判,没想到对方竟然嚣张的说工地里的活有的是人抢着干,不愿意干趁早滚蛋。

杨海堂决心不再受这份屈辱,带着弟弟和平时交好的一些工人一同离开了工地去投奔红军,这是杨敬堂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17岁的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还将名字按照哥哥的意思改成了杨得志。

他们所投奔的军队就是朱德和陈毅所带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之后就跟随大部队到了井冈山,井冈山会师之后他们被编进了红四军特务营三连,虽然杨得志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是杨海堂已经成为了一名班长。

杨海堂因为性格开朗招人喜欢,所以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得到长官赏识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关心自己的弟弟,每次操练的时候都会叮嘱他一定要把枪上的刺刀上好,这在关键时刻或许救人性命。

没多久之后,杨得志就和哥哥接到了不同的任务,两人告别时杨海堂还冲着杨得志喊了一声让他上好刺刀,杨得志看着哥哥远去的背影,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是他们的永别。

哥哥的壮烈牺牲让杨得志迅速成长,很快他就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定的战士,并且一直用着杨得志这个名字,他想带着哥哥的心愿一起奋斗,代替他看到最终的革命胜利。

杨得志胆大心细又肯吃苦,很快就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杨得志在一次次的任务中崭露头角,多次反围剿斗争中,他都屡立奇功,因此,参军不到两年就已经成为了特务连以及炮兵连的连长。

也是在这一次次的战斗中,杨得志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和朱德、陈毅等领导人也愈发熟悉,他和朱德的关系并不仅仅是领导和下属,按照杨德志的话来说,朱德更像是父亲的角色。

朱德一直都对年少有为的杨得志非常欣赏,杨得志一路走来,朱德都看在眼里,可以说,朱德见证了他从军以来所有的经历和成长,红军主力汇合之后两人再次相见,朱德还激动地紧紧握住了杨得志的手关心他。

后来344的旅长生病休养,朱德需要有人承担起旅长的责任,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杨得志,在征得杨得志得同意之后,就派他去做344旅的代理旅长。

正是这次的委派,让杨得志意识到自己自己是朱德真正信任的得力部下,他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朱德的感激与关切更胜从前。

后来杨得志被派到了晋鲁豫边区,做出了不少的成绩。石家庄战役期间,朱德为了更加明晰战场一线的情况,更好的进行指挥调动,不顾危险赶到了位于轰炸区的司令部。

杨得志实在是不放心,而且认为朱德即使是在后方指挥也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直接就派人将朱德送了回去,两人都是为了对方考虑,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令人感动不已。

但是杨得志在抗美援朝之前想让朱德到他那里看看,并不只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的私人情感,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让朱德给战士们鼓舞斗志激励人心。

抗美援朝提要求

1950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之后,彭德怀就被任命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总指挥,这项任务的艰难程度他心里非常明白,因此向中央提出了个要求,让杨得志带领的部队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赴朝作战。

此时的杨得志已经成为了解放军第19兵团的司令员,更是最年轻的野战军司令员,接到毛主席的绝密电报之后,19兵团立即赶赴山东,等待下一步指示的同时,杨得志接到了前往中南海的通知。

到了中南海之后,杨得志以为他会直接见到毛主席与周总理,没想到见到的竟然是朱德,朱德告诉杨得志,彭德怀从未向中央提出什么要求,此次出国作战他点名要19军团参加,因此毛主席和周总理让自己代表中央和他谈一谈。

杨得志明白这次的任务即是信任也是历练,还没等杨得志开口,朱德就直接开门见山,告诉杨得志自己代表中央,因此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尽管提。

杨得志看着墙上的那张朝鲜地图,想着朱德刚刚说的话,不论提什么样的要求,好像都不合适,如果说要人,19兵团已经有足够的兵力,但是要武器装备,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别说精良的飞机大炮,算是普通的枪支弹药,军委也不一定能拿得出来。

杨得志思考过后,就向朱德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他希望朱德能够跟他到山东去看一看,朱德心里明白杨得志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拒绝他这唯一的要求。

请朱德动员战士的原因

彭德怀之所以向中央请调让第19军团到朝鲜支援志愿军,是因为不论是在距离方面、战斗实力方面、还是彭德怀对他们的熟悉情况来说,19兵团都是最合适的。

而对于朱德来说,动员战士这种事,按理来说不应该是他的责任,毕竟朱德文武双全战功赫赫,不仅能将游击战精炼的总结出16字诀,就连开国大将粟裕也曾是朱德的排头兵。

但朱德并不只是在一线打仗的元帅、司令,他被称为“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就足以看出他在解放军中的威信以及历史地位是其他将领远远所不能比拟的。

朱德的威信就是在一次次的困境中挺身而出,带领我军脱离险境所建立起来的,刚入党的朱德,在军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因为他曾经是旧军阀一员,即使入了党也将身份隐藏了好长一段时间。

直到后来的两件事,朱德在渐渐在军中树立了威信,第一件事就是1927年三河坝分兵。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此时的朱德负责带着小路兵马守住三河坝,以掩护大部队南下。

朱德带着仅有的将士们在三河坝和国民党的军队拼杀了三天,又一次战斗后的休息时,朱德决定撤离与大部队汇合,他以为主力军队在他们的掩护下已经走远,却没想到大部队早已在他们浴血奋战的时候被打散。

此时留存下来的战士们军心涣散,原本的拼杀就让4000人的队伍只剩下了几百人,如今得知大部队被打散,有不少人心里直打退堂鼓,他们议论纷纷,担心接下来的革命无法进行。

此时朱德站了出来,告诉他们失败只是暂时的,黑暗也是暂时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是朱德坚定了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朱德不仅鼓舞了士气,还带领着他们顺利到达井冈山会师,留存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

第二件事就是石径岭之战,此战同样发生在1927年,朱德带领的起义军来到了石径岭,此处悬崖峭壁地势险要,若想经过石径岭就必须穿过一个像云梯一样的石径。

但此时的石径岭已经被土匪占据,前有土匪后有追兵,情况非常危急,千钧一发之际朱德镇定自若的指挥,他先是让主力部队从正面进攻吸引注意,然后带领一小支队伍从侧后方发起进攻。

土匪头子自以为占据了险要关隘,便认为只要抵挡正面进攻便万无一失,万万没想到竟然有人能从悬崖峭壁爬上来,出其不意的进攻,让土匪当时就乱了阵脚四散逃跑。

石径岭被一举夺下,部队前进的障碍被扫除,朱德带领战士们摆脱了追兵,开始了新的战斗,后来参与这场战斗的粟裕回想当年,脑海中依旧是朱德攀登悬崖峭壁的英姿。

解放战争时期,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带领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他所表现出来的革命坚定性如磐石一般,这也让他在部队中树立威信,成为无可辩驳的领袖。

朱德的动员之行

杨得志很快就回到了驻扎在山东的军中,不久之后朱德也赶了过来,12月的山东寒风刺骨,杨得志原本想让朱德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住,但是朱德执意要和杨得志等人住在一起。

当时杨得志所住的四合院条件非常差,为了不让朱德受冻,只能在他住的屋子里烧了一盆木炭火,但是才刚坐下一会儿,朱德的身上还没有暖和起来,他就想到各个部队去看一看。

19军团的各个部队所在的位置相距较远,再加上天气寒冷,所以杨得志就提议让朱德在四合院中接见各部队的代表,但是朱德却坚决表示自己一定要下基层去看一看战士们的状态。

杨得志拗不过朱德,也知道朱德这样做是不想让战士们失望,只好陪着他到19兵团的各个部队之间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在此过程中朱德见到了很多普通战士和基层干部日常中的一面。

朱德的这次下基层活动不仅和战士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也给19军团的将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几天看过了战士们的状态之后,朱德心里已经有了数。

动员大会如期举行,但是因为场地的原因不能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能够参加此次动员大会的只有团长以上级别的干部,但是之前下基层时,不少战士都见到了朱德,这次他们搬着小板凳站的高高的,只是想再看一看朱德。

但是这样一来,会场秩序势必会被搅乱,维持秩序的战士一个劲的冲后排推搡的将士们喊着让他们从板凳上下来,看到这一幕的杨得志非常的不好意思,但是朱德见状却笑着说没关系,然后就下了台走到了战士们身边。

他在台下转了一圈,战士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不只是在战士们身边转一转,还亲切的和他们握手打招呼,这次动员大会朱德也没有带讲稿,他觉得自己既然是来鼓舞士气的,就不能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朱德此番动员让19兵团的战士们士气大涨,两个月后解放军19军团就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军团,跨过了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到战争结束时杨得志和他带领的将士们几乎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所有战役。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艰苦作战了三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终于能够回到祖国,杨得志也终于能够再次见到老首长朱德,尽管他想尽快和朱德见面,但是也知道国家大事比私人感情更加重要,因此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直到1954年的国庆节,杨得志才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再次见到了朱德,当时的毛主席紧紧握着杨得志的手,夸赞着他的功绩,杨得志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而身旁的朱德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结尾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杨得志因为战功赫赫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得志与朱德的感情也愈加深厚,尽管之后的杨得志不断身居要职,但他每次进京汇报工作时,都不忘去看望朱德。

1976年,杨得志得知朱德病重入院,便连忙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急匆匆的赶到了北京,此时的朱德状况已经非常差,但是听到杨得志来看望的消息还是打起了精神,两人一起畅谈着过往的革命岁月,杨得志离开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别。

杨得志与朱德不仅能带兵打仗,更将服务人民当做自己的毕生使命,他们拥有着坚定顽强、一生为国为民的珍贵品质,就是这样的品质,带领着中国军队所向披靡,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历史的洪流奔涌向前,先贤伟人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的精神却被代代传承,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将会永远被后人铭记于心,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1 阅读:342

靖观新视角

简介: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