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常盘点
编辑|非常盘点
作为中东国家元首,他怎会与这座东北边陲城市结下渊源?他与哈尔滨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血脉相连的渊源
奥尔默特总理提出到哈尔滨探亲的要求,令外界倍感诧异。
原来,这段亲密关系源自他祖先流浪到这里定居的苦难历程。
19世纪下半叶,反犹太主义在欧洲大陆开始肆虐。
宗教矛盾加剧了基督徒对这个少数族裔的偏见和仇视,基于经济因素的排斥也让这个群体备受歧视和驱赶。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奥尔默特的祖先不得不离开故土,漂泊到了远东的哈尔滨。
那段黑暗岁月,欧洲多国政府推行严酷的排犹政策。
作为一个传统保守的群体,犹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严厉打击,生存权利遭到了严重侵犯。
尤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地区,反犹浪潮愈演愈烈,导致大批犹太人流离失所。
奥尔默特的祖先便是这股人口迁徙潮中的一员。
在逃亡过程中,他们穷途潦倒,跨越数百里来到了远东的哈尔滨。
作为俄罗斯在东北地区的前哨,这座城市曾见证了大批犹太移民的聚集。
在这里,他们得以暂时摆脱战乱骚乱的威胁,过上相对安宁的生活。
祖先的足迹
奥尔默特的祖父约瑟夫·奥尔默特就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来到哈尔滨的。
据记载,约瑟夫原是一名精于经营的俄罗斯商贾。
在这片黑土地上,他凭借过人的经营头脑,从一名贫民摇身一变,发迹成为了哈尔滨的富商巨贾。
最初来到哈尔滨时,约瑟夫一家只是寄人篱下。
靠着勤劳和智慧,他很快就发现了这座城市无限的商机,开始从事皮毛、木材等行业的生意经营。
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过人的经营能力,约瑟夫的事业渐渐步入正轨,财富也随之不断累积。
到了晚年,约瑟夫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在犹太人聚居区很有影响力,他购置了大量房地产,还在城郊建造了一处别墅,供全家人居住。
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约瑟夫一家渐渐尝到了甜蜜的家园滋味。
作为一家之主,约瑟夫十分重视子女教育。
他的次子莫迪凯便考入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那里,莫迪凯不仅沉浸在知识海洋,主修工程专业,更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两人喜结良缘。
毕业后,奥尔默特的父亲莫迪凯选择留在哈尔滨工作。
起初他在哈工大任教汉语,后来还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中国历史课教师。
一个外族人能用流利的普通话和方言教导中国学子,由此可见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有多么深沉。
家族命运多舛
时光飞逝,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开始肆虐神州大地,哈尔滨的宁静生活也被彻底打破。
在随后数年间,奥尔默特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饱受磨难的生活,奥尔默特一家不得不告别这片曾经的家园。
直至1972年,在全家人的商量下,他们决定离开中国,前往以色列。
尽管离开了哈尔滨,但这座城市的记忆却已深深印在了奥尔默特的心田里,无法磨灭。
祖父临终前说出的最后一句话仍是一口流利的哈尔滨话。
父亲当年执教时所用的也是母语普通话,而非希伯来语,
令奥尔默特终生难忘的一幕还有祖父的墓碑。
矢志从政壮志凌云
来到以色列后,奥尔默特一家并未就此止步。
在父亲多年的熏陶下,奥尔默特渐渐对政治事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政治天赋。
1972年,年仅28岁的奥尔默特便成为以色列国会当时最年轻的议员,开启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作为一名新星,他备受瞩目,也得到了上层的重点培养。
之后,奥尔默特先后担任过卫生部长、耶路撒冷市市长、副总理、工贸部长等重要职务,在这一个个位高权重的岗位上,他都尽职尽责,锻炼出了过硬的政治能力和经验。
直至2006年,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奥尔默特最终登上了以色列总理的宝座。
就任总理后,奥尔默特在对华外交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善意,他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将两国关系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大计。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居然将哈尔滨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2007年1月,奥尔默特专程前往哈尔滨,拜祭了安葬在哈尔滨犹太人公墓里的祖父母。
尽管如此亲中,奥尔默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却持强硬路线。
在任内,奥尔默特反复强调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重要性,与巴勒斯坦方对簿公堂,导致中东和谈陷入停滞,直至今日,巴以冲突的结局仍未可见。
总结
纵观奥尔默特总理的传奇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对家国两方面情有独钟的人。
哈尔滨是他祖先曾经的家园,亦是他内心永恒的寄托;而以色列则是他矢志追求的理想之邦。
正是这份复杂的心理结构,让他在外交场合时而亲民,时而强硬。
当他提及哈尔滨见闻时,谈吐间洋溢着对故乡的眷恋;但一旦牵涉到国家核心利益,他又立刻变身为果断坚韧的政治斗士。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评判奥尔默特的言行时,需要有一颗包容开放的心,审视政治家内心的矛盾挣扎。
从一个多层面解读其动机与初衷,方能全面客观地解读其行为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