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写给四位弟弟的家书中提到: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指的是孝顺、仁爱和道义;
“修业”,则强调的是成就自己,立身处世的能力。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外界的荣华富贵可能转瞬即逝,
而唯有自己内在的品德与不懈努力,
才是支撑我们的一切。
保持真诚的心,付出努力,
才能在漫长的生命路上走得更远,获得持久的福气。
01
人品,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林语堂曾说: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
福气似乎虚无缥缈,常常让人感觉难以捉摸。
人们常常在寺庙里祈求保佑,在祠堂里向祖先求庇护,
但其实真正的福气,
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才能稳固自己的命运,安定一生。
《了凡四训》记载了一个关于善人杨自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鄞县府的书办杨自惩,以忠厚正直著称。
他不仅在工作上秉公办事,私下里也乐于助人,深得百姓爱戴。
某日,鄞县县令因一名犯盗窃罪犯人的罪行愤怒,命令施以酷刑,
囚犯满身鲜血,情形十分凄惨。
杨自惩看到后,感到无法忍受,便向县令恳求停止刑罚。
县令不解:
“此人恶行多端,我怎能不发怒?”
杨自惩叩头道:
“百姓犯法,因无人教化。虽然他有错,但我们作为父母官,应当以宽容之心去教导,而非动怒。”
县令听后深感有理,最终决定停止行刑。
尽管杨自惩身居权位,他却没有滥用职权来惩罚他人,
而是本着仁爱之心,依照法律办事,体现了极高的德行。
他出生贫困,深知民众疾苦,
因此经常将自己家中的食物分给狱中的犯人;
无论他人送来多少礼物,他始终不受任何贿赂。
杨自惩的德行影响了他的儿子们,二子都成为了朝廷大官,
长孙也在仕途上有了杰出成就,最终家族成为名门望族。
如《行乐论》所言: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做人,如果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难以享受长久的福气。
而行善积德,便是积攒福报的一种方式。
人生中的小小善举,或许对自己来说无足轻重,
但对他人却能改变命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而最终的命运,
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品德与选择。
经验愈加丰富,越能明白,真正使一个人高贵的,
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他为人处世的品格。
这一点,比任何财富更加宝贵,比任何荣誉更加持久。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格,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只有好人品,才是我们获得最深福气的源泉。
02
你的努力,就是最大的能力
陈寅格安出身名门,祖父曾在清朝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
父亲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
凭借家庭背景,陈寅格本可轻松过上享乐的生活,
但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
在世人面前赢得了不朽的声誉。
12岁那年,陈寅格就赴往日本留学。
与同龄人还在父母身边玩耍的时光不同,
他已经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旅程。
在德国时,他坚持认为:“读书须先识字”,
于是,他花费了整整八年时间钻研难解的梵文。
最初,他几乎一个字都不懂,
课堂上的内容对他来说就像天书一样难以理解。
和他一同学习的同学们纷纷放弃了,只有他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每日按部就班,勤奋学习。
有时,他学习到深夜,才发现外面已经开始泛白;
当朋友问他是否感到疲倦时,他却只道柏林的日出很美.
为了跟上学习的进度,
陈寅格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图书馆里翻阅书籍。
那些稀有的资料只能从书店里购买,价格昂贵,数量有限。
即使是像陈寅格这样的富家子弟,也不得不精打细算。
而那些同学们每天沉迷于享乐,挥霍无度,
他却只能穿着旧衣服,吃着简单的面包。
尽管如此,他并不觉得苦,反而常常说:
“人生如茶,凡事只要坚守,或许会苦一阵子,但绝不会苦一辈子。”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原本不为人知的陈寅格,
最终突破重重阻碍,成为了世界著名大学的教授。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有时被称作“努力”。
大多数人并非天赋异禀,甚至没有惊人的才华,
但每一次平凡的成功背后,都少不了坚持与付出。
平凡的人生,也能成就不平凡的梦想,
努力并非自不量力,而是我们最大的力量。
03
感悟则智慧
命运中的福气,是不能求来的,
也不是等待就能得到的,
它只能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去争取。
即使条件再优越,天赋再出众,
如果不去行动,一切都只是空谈。
相信只要笨鸟肯坚持飞行,最终一定能展翅高飞;
相信平凡的自己,经过耕耘后,必定会迎来收获。
努力的最坏结果,也无非是“大器晚成”。
无需焦虑,只需全力以赴,
时机成熟时,光芒自然会照亮你的人生。
《庄子》中讲:“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对于 “福气”这一问题,庄子从未刻意去追求过。因为他明白,世事无常,权势与财富如浮云,只有德行与努力,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永恒长久。修炼良好的人品,待人真诚;努力过的生活,尽心尽力。当德与业并肩而行,福气便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