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等于智商,怎么学才是关键!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3-31 03:39:01

初二那年,我第一次掉队;高一的时候,我简直是彻底掉了队。

记得初二那年,我还在沉迷于给课本画框,随便涂涂画画,根本没意识到学习方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数学开始讲函数,英语冒出了那些复杂的动词不定式,物理老师上来就直接问我惯性是什么。

我还记得那种感觉,第一次面对作业,我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头绪,写一个字都像是搬了块石头一样,心力交瘁。

那时候,我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学习的难度。

高一的情况更夸张。我原以为自己考进重点班就是成功的标志,结果才发现全班的平均分比我原先的最高分还要高。

我跟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家每天都在刷题,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神采奕奕;而我呢,仿佛是误闯进考场的外人。

甚至一节晚自习结束,我就有了逃学的冲动。

老师当时告诉我们:“你们已经从知识积累阶段进入了能力分化阶段。”可我那时候只觉得:

怎么回事?明明大家还是在学那些知识,我还没学会怎么走,他们就已经能飞了?

其实,初二和高一的掉队,并不是成绩突然下降的开始,而是“筛选机制”加速的时间点。它不在乎你有多努力,它只看你能不能跟上那些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你能不能走得快,关键在于你脑袋里装的,不是昨天背的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今天有没有方法、有没有新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让我最焦虑的地方——我已经拼尽全力,却感觉自己总在原地打转,似乎怎么努力都没用。

不过,别着急,我们可以重新捋一捋这场“掉队危机”的内核,搞清楚自己的问题,也许还能找到一条回头路。

一、成绩掉队,其实是“能力结构”的错位

在小学和初一那会儿,我们拼的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谁更能记,谁更能做题。知识比较简单,题目也很固定,老师讲什么就考什么。

只要你勤奋、听话、会背,成绩一般也不会差太多。

可是,到了初二,特别是高一,学习就像换了个规则。老师讲课越来越快,知识点开始联系在一起:物理要用到数学,英语的语法开始和文学混在一起,数学的内容直接跳到抽象思维的深渊。

题目也越来越不按照套路出牌,之前的那种“模版式”题目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不按常理出牌的考法。

于是,那些原本靠死记硬背、按部就班做题的同学开始吃力;而那些成绩一般,但善于思考、喜欢转弯抹角的同学,突然“开窍了”。

比如,初二那年,我的同桌小方就是个典型的“默写王”。

背书的速度快得让人咋舌,每次历史课代表发下默写卷子,他连眼皮都不抬,就能写完。结果到了期中考,数学考了37分,直接让全班见识了什么叫“打回原形”。那道题是关于一次函数的,问“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去角落形成无盖纸盒的最大体积”。

小方看完题后,第一个反应是:“这不就是考动手能力吗?”他开始在草稿纸上剪纸、折盒、量尺寸,全程沉浸在自己的“实验”里,最后他说:“我的方法虽然有点慢,但它最真实。”

可老师批卷时,看着他那一大堆折纸,忍不住笑了:“小方这用心了,但数学可不是手工课。”

类似的情况,我在高一也遇到过。

那时候,我的后座有个同学,叫阿忠,他是典型的“书呆子”。每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晚上做题做到凌晨。但当考试题目稍微一变,他就会卡壳,答题卡上写着:“初速度已知,位移未知,万一自由落体了呢?”像是在为自己预留退路。

相反,班里有个打篮球的男生小宇,物理课总是睡得最沉,考试时,他看了题目后,凭着“生活经验解题法”,胡乱写了半卷,居然考到了全班前十名。

他的解题过程写着:“感觉就像我跳下篮球架,落地用了0.8秒,差不多。”

老师的评语是:“虽然是蒙的,但小宇的物理直觉比你们强多了。”

二、学习模式升级:从被推着学,到主动出击

初一之前,我们拼的是“被动”:老师管,家长催,作业逼。

但到了初二和高一,能走得远的,基本上都是那些能主动出击的学生。

到了这个阶段,学习不再单纯是靠努力,更多的是要靠学习方式。

很多同学很努力,但方法不对:死磕难题,反复做熟题,刷题成瘾;而另一些同学,却学会了先预习、整理错题、总结模型,自己驱动自己的学习,这样,他们不仅分数上有所提升,节奏也领先了别人一大截。

记得初二那年班里有个“神人”——林然,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第一,练字能练到出书,做题时每一页都有笔记。但她的努力方式并不是天赋,而是“恐惧驱动”。

她的妈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每天饭桌上都放着《五三》,吃饭时就做选择题,吃完讨论错因。

每天练题到半夜,靠咖啡支撑,第二天黑眼圈像熊猫。直到某次她数学考了89分,她妈妈当晚就取消了她下半年所有的比赛资格。林然在教室里哭了整整一节自习课,后来她终于说:“我不想这样过了。”

之后,她的成绩开始滑坡,直到高一中考,她考进了普通班。

我高一时,最佩服的是隔壁班的马小飞。

他人称“慢吞吞学霸”,每次别人忙得不可开交做题,他坐在窗边看参考书。别人刷三套卷子,他一个问题就看四种解法。大家觉得他太慢了,结果第一次月考,他年级前五。

后来我才知道,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看TED练英语,晚上复盘一天的效率,他根本不是不努力,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做着该做的事。

三、环境和心理的共振

最“毒”的地方在于,成绩并没有真的掉,但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我们常常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差。

初二正是青春期开始的时段,孩子开始反叛、不服管,思维变得敏感,却又不成熟;高一则是一个从“班里第一”到“年级中游”的剧烈过渡。

这种心态的转折,才是导致成绩掉队的根本原因。

我有个初二同桌,刘潇,她是典型的“前排好学生”。

她的作业总是提前完成,老师提问她,她总是第一个举手。但到了初二,她开始频繁请假,写不完作业,对老师冷眼。她说:“以前我觉得自己是班上聪明的那种,现在我只是个记得快的背诵机器。”

她的爸爸妈妈带她去看心理咨询,医生告诉她,她出现了“学业身份危机”——她的优势被新要求击碎,但她还没有找到新的立足点。

高一时,我遇到过一个从市重点中学转来的“大神”,王硕。

刚入学时,他穿着名牌运动服,背着限量版包,气场十足。前两次小测他都年级第一,大家都以为他是学神。可第三次月考,他数学只考了60分,直接跌出前五十。他把成绩单甩在桌上,冷冷说道:“这哪是考试?这分明是选拔天赋。”

之后他开始“摆烂”,晚自习刷剧,课上睡觉,周末去电竞馆,完全放飞自我。

最终的结论是,初二和高一的“掉队”,不是能力消失了,而是思维没有跟上,心理抗压能力不足,学习方法没有更新。

说到这里,给大家提三条建议吧。

1.调方向,不调速度:你跑得再快,如果方向错了,也没意义。学会做“元学习”,不要只学知识,学会怎么学。

2.练思维,不练题海:不要死刷题,而是分析“为什么错”。同一个题错三遍,问题不在于你笨,而是思维路径卡住了。

3.换位置,不换自我认同:在班里不再是第一,并不代表你不优秀。你只是到了另一个游戏场,需要重新理解自己,找对方法。

最后说一句真心话:这个世界不会等你适应,它只奖励那些适应得最快的人。但你不需要和谁比,胜负并不重要。

只要你搞清楚规则,理顺节奏,守住自我,你就已经赢了一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