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突破了人的生理界限主要表现在资本家克扣工人吃饭、睡觉等一切恢复和保持生命力所需的必要时间。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产中,工作日的长度不是由工人维持劳动力时间这个最低界限与工人的生理和道德这个最高界限所决定,相反地,是工人劳动力最大程度地耗费即工人工作的时间决定工人休息的时间。
资本家对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使他根本不会关心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完全不在意他们的生命。资本家所在意的只是如何通过对他所购买的这个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获取他所追求的增殖价值。
如果工人在工作的时间内为自己做事,而没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那他就是偷窃了资本家”。由此可见,资本不顾人的身体界限,尽最大可能缩短工人进行有酬劳动的时间,进而延长工人无酬劳动的时间。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突破了道德界限主要表现在工人工作的恶劣环境、妇女和儿童成为资本剥削的对象、资本剥夺工人的精神需要等方面。
《资本论》例举了大量的《工厂视察员报告》,描述了工人的悲惨境遇。由于资本对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资本家一方面尽最大可能节约自己的成本,另一方面不断压榨工人。资本将众多工人聚集在一个狭小密闭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节约以及通风设备、供暖设备等的节约实现了资本家节省成本的目的。
由此造成的室内过高的温度、受污染的无法流通的空气,以及生产过程产生的噪音都对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在一些较为危险的行业中,例如煤矿业等,一些必要的用于保障工人安全方面支出的节约相当于赤裸裸的谋杀。
不言而喻,这些物的生产要素的节约皆是通过牺牲人的生产要素来实现的。资本家对他所拥有所有权的生产资料是异常节约的,而对他只拥有支配权而不拥有所有权的人的活劳动是巨大的浪费,“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也浪费神经和大脑。”由此可见,资本通过对劳动的剥削,缩短劳动者的寿命,牺牲工人的健康获得增殖价值。
此外,资本家发现生产资料随着工人的休息闲置下来会造成损失。所以,“在一昼夜24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但是,工人的工作时间受身体的自然限制,无法24小时进行劳动。由此,换班制度便产生了。
换班制度换班制度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加了,所以妇女和儿童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阵营,成为雇佣劳动的补充者。
妇女身着破烂不堪的衣物与成年男工做一样的工作,生存迫使她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导致品德堕落。而儿童不但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繁重的劳动使他身体受损、智力衰退、精神萎靡,甚至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被活活累死。在《资本论》看来,妇女和儿童应当处于被保护的弱势地位,而资本却不放过任何一种形式的活劳动,对妇女和儿童的剥削完全突破了道德底线。
除此以外,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的权利,通过限制工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等对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工人一天的生活除了几小时恢复劳动力的时间外,就是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进行劳动。资本完全剥夺了工人休息、娱乐、学习、照顾家庭、进行社会活动的时间。
由此可见,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突破了道德底线。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认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工作日长度的限制同时也成为资本家获取增殖价值的限制。
并且,工人的强烈反抗、法律对工作日的明确规定等导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无法再进行下去。
获取增殖价值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逐渐成为资本家获取增殖价值的主要手段。从表面来看,这种生产增殖价值的方法并未使劳动者工作的时间绝对延长,但是,这种生产方法是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提高劳动强度的同时,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而隐蔽的实现获得增殖价值的方法。
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应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主要包括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随着协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
工场手工业是以工人的手工技术为基础,通过细致的分工将工人们联合在一起,通过工人之间的协作使生产效率提高从而榨取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方式。
分工的细化和专门职能的不断重复导致工人失去了从前全面独立进行手工业的能力,使他的工艺片面化。工人不再是进行全面劳动的手工业者,而是成为了进行专门的特殊职能的局部工人。局部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肢体始终规则地发挥自己的专门职能。
由于工场手工业所具有的规律性、秩序性、协调性和统一性,使得工场手工业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它减少了由于更换工种和工具而浪费的时间。但是,这种生产效率的提高要求工人必须始终集中精力在这种简单的动作上,这一方面导致工人要不停歇地重复同一的工作,造成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例如“肌肉的片面发展和骨骼的弯曲等等”;另一方面,“不断从事单调的劳动,会妨碍精力的振奋和焕发”。因此,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更大的增殖的是工人的畸形发展,即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在机器大工业中,机器的作用逐渐强化,而人的作用逐渐弱化。机器的使用使人的劳动更加简单化,工人只需要适应机器划一的、连续的运动,给机器添加劳动材料,学会使用和操作机器即可。
通常来讲,这应该是简化人类劳动,是使人的劳动得到解放的手段。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从在工场手工业中利用工具转变为工人在大工厂中服侍机器。工人“过去是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现在是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
现在工厂的全部运动不是以工人为出发点,而是从机器出发,人要适应机器的规律性运动。由此可见,工人成为机器奴役和剥削的对象,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损害了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机器虽然简化了工人的劳动,但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重复地进行简单划一的动作会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压抑身体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并且,工厂工人劳动的环境比工场手工业时期更加恶劣,机器的使用导致室内始终处于高温的状态,机器运作产生的噪音以及四处扬起的原料碎屑损害了人的一切感官。
此外,机器的高度快速的运转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由于机器的停止会导致资本家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工人要在机器运转时擦洗机器,保养机器,给机器添加原料等。
在这样的要求下,工人“如果稍一怠慢或疏忽,手指就会被轧断”。而《工厂视察员报告》中记录的工厂主们对工人损失一个手指这件事的态度是“这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由此可见,在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以更大的程度剥削和压榨劳动。机器作为资本的物质存在方式不但对工人的身体和精神进行剥削,更为严重的是机器将人排挤出生产过程,使工人失去工作的机会。
工人失去工作机会就意味着工人会失去获得生存条件的手段,从而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随着机器的大规模应用,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积累的逐渐扩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少。
由于机器可以突破人类的生理界限,昼夜不停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根本目的决定了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的必然性。
因此,大量工人被排挤出生产过程,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的工人,有一部分“幸运者”可以在其他“少数低级的、因而始终是人员充斥和工资微薄的劳动部门去找出路”;另一部分不幸者则面临着失业,这些工人由于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而变成绝对的赤贫。
这支由相对过剩人口组成的产业后备军对处在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工人造成压力,使就业工人的工资被压榨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并且“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
所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迫使它的另一部分无事可做,反过来,它的一部分无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由此可见,机器的使用加剧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增强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结语综上所述,《资本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资本对劳动明目张胆地侵占和剥削。这种获得增殖价值的方法突破了人类的身体界限和道德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