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0 日,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 84% 关税正式生效,这是对美国单边升级关税的反制措施。此次关税覆盖所有品类,包括汽车、农产品、化工原料等,但明确区分 “原产于美国” 与 “美国品牌” 的概念。海关总署特别强调,在途货物(4 月 10 日前启运)可申请免税,企业需在 5 月 13 日前完成申报。


陷阱 1:误以为所有美国品牌都会涨价
真相:仅原产于美国的商品涨价,如加州杏仁、阿拉斯加三文鱼。中国生产的美国品牌(如可口可乐、通用汽车)价格稳定
避坑:查看商品标签 “原产国”,或通过品牌官网查询生产地。
陷阱 2:忽略原产地标签
案例:某超市将 “中国制造” 的美国品牌标注为 “美国进口”,单价虚高 30%。
技巧:进口商品中文标签必须注明 “原产国”,并附境内代理商信息。无标签或标签模糊需警惕。
陷阱 3:轻信商家 “关税转嫁” 借口
案例:某家具店以 “关税上涨” 为由将国产沙发涨价 15%,实际未进口美国原料。
避坑:要求商家提供进口报关单,或通过 “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查询商品溯源信息。
陷阱 4:盲目抢购囤货
风险: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恐慌心理,对国产商品虚假宣传 “即将涨价”。
建议:理性判断商品供需,优先选择国产替代成熟品类(如家电、日用品)。
陷阱 5:不比较不同渠道价格
案例: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将国产保温杯标价提高 20%,谎称 “美国直邮”。
技巧:通过 “中国海关总署官网” 查询商品进口税率,对比跨境电商与国内平台价格。
陷阱 6:忽略替代品牌
数据:关税后,国产奶粉销量增长 45%,华为手机市场份额提升至 38%。
建议:关注国产优质品牌,或选择欧洲、东南亚进口商品(如新西兰奶粉、越南咖啡)。
陷阱 7:不了解免税政策
政策:在途货物(4 月 10 日前启运)可申请免税;来料加工业务免征增值税。
操作:通过 “电子税务局” 提交运输证明,或咨询海关总署 12360 热线。
陷阱 8:被虚假促销误导
案例:某电商平台标注 “美国进口牛排五折”,实际为国产拼接肉。
避坑:要求商家提供进口检疫证明,或通过 “中国检验检疫电子证书系统” 核验。
陷阱 9:忽视售后服务变化
风险:部分美国品牌因关税暂停在华服务(如雷蛇笔记本下架)。
建议:优先选择在华设有维修中心的品牌,或购买延保服务。
陷阱 10:不关注后续政策调整
动态:美国豁免了能源、药品等 1000 种商品关税,中国可能调整反制措施。
渠道:关注 “商务部官网”“海关总署公告”,或订阅行业分析报告。


结语:关税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理性消费、信息透明和政策利用,消费者不仅能规避陷阱,还能推动国产产业升级。记住:美国品牌≠美国进口,看清标签、货比三家,才能护住钱包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