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
在十首入选歌曲当中,有一首曲调口语化,节奏铿锵有力,歌词却不足10句。
这首短小精悍的抗战歌曲名叫《大刀进行曲》,或许说它的别名更能让国人心领神会——《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如此直抒胸臆的抗日救亡歌曲,是由当时只有23岁的著名作曲家麦新在七七事变三天后,于上海创作的,这是他创作的众多歌曲中,最著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
《大刀进行曲》歌曲简洁流畅,朗朗上口,瞬间传遍全国,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受到极大鼓舞,这还得归功于北平守军二十九军挥舞大刀杀鬼子的英勇。
临危受命,大刀挫日寇“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不作为政策的“助攻”下,侵华日军一路势如破竹,短短两年不到就攻陷河北承德,蒋介石这才着急忙慌地派兵应付,奉命阻击的就是第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这支“杂牌军”比不得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亲近,免不了备受排挤,编制也不断缩小,他们也是国民党各路部队中军备最差的,很多士兵连一件完整衣服都没有。
蒋介石慌忙将军备最差的二十九军推上前线,可见他抗日的决心并不坚定,显然对胜利也不抱希望,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但二十九军上至军长宋哲元,下至普通士兵都没有这么窝囊。
二十九军临危受命之际,日军已经南下至遵化东北50多公里处的重要关隘喜峰口,这里的守军士气低迷,根本挡不住日军的攻势。
1933年3月9日傍晚,日军成功抢占关口。
次日早上,前来阻敌的二十九军37师主力与几乎同时到达的日军主力铃木、服部两个旅团,开始了激烈的争夺战。
双方在喜峰口外的几个高地几番激战,二十九军战士们殊死抵抗,可对上装备精良的日军,二十九军伤亡惨重。
早在1932年,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就意识到部队的装备问题,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多门,约100挺重机枪,每连仅配了两挺轻机枪,步枪大多都还是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38式。
无奈之下,宋哲元命人打造镔铁大刀,让军中人手一把。
副军长佟麟阁亲自请来爱国武术大家李尧臣,教授士兵简单易学但实用性极强的“无极刀法”。
当看着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37师师长冯治安与38师师长张自忠,都认为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他们想到的正是29军最常用的特殊装备——大刀。
张自忠更提议趁夜发动奇袭,装备不如日军就设法近身作战,让敌人的装备优势发挥不出来。
夜里,张自忠亲自率领一支“大刀队”,悄悄潜登日军占据的山头,趁其休息松懈之际出其不意冲入敌营砍杀。
在砍杀多名敌人后,大刀队迅速撤退,但3月11日晚,大刀队再次出击,分两路攻占日军炮兵阵地,摧毁敌人18门大炮,烧掉其辎重粮草,歼敌4000多人。
这一次的喜峰口战斗,二十九军一战成名,连日本《朝日新闻》也评论“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还说这是遭遇了六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侮辱。
误判局势,万人唾骂喜峰口战斗是中国自“九一八”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振奋人心。
张自忠这位身先士卒的师长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这是民国军人的荣誉,等级仅次于国光勋章。
张自忠经历过权争势夺的军阀混战,但抗日战争打响第一枪后,他成为了抗日统一战线上最积极的一员,全因一颗爱国之心。
张自忠出身于山东临清的官宦家庭,六岁进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他平日里就爱看各类古典书籍。
岳飞、杨家将等忠义之士对他影响甚深,令他自小立志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张自忠才开始接触孙中山的各种革命纲领,思想一直受封建旧制禁锢的他犹如醍醐灌顶,于是入大学的第一年就秘密投身革命。
1916年9月,张自忠经同乡好友推荐投奔冯玉祥。
得到冯玉祥赏识的他,一路晋升为排长,两年后进入常德的军官教导团深造,学习战术、兵械、地形、测绘等。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自忠先是截击吴佩孚的交通兵团,驻扎丰台的时候,又顺利驱逐英军夺回丰台主权,逐渐展露不俗的军事才能。
蒋介石名义上统一全国后,西北军残部于1931年纳入国军,张自忠也被正式编入东北边防军第三军,担任38师师长,东北边防军也在这一年改番号为二十九军。
张自忠辗转来到蒋介石麾下,尽管所在部队遭受冷遇,他亦从未放弃初衷,一心想要实现精忠报国的理想。
但终究难免波折,毕竟他即将要面对的是阴险狡诈的日本人。
七七事变前,日军一边借着停战协定频繁调兵占据战略要地,与二十九军的阵地犬牙交错,一边鼓动宋哲元华北自治,使得宋哲元对局势缺乏清醒判断,更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
伪善的日本人邀请宋哲元、张自忠参观陆海空联合演习,态度看似不强硬。
受日本人麻痹的宋哲元,在七七事变后还声称只要作出让步,局势可能得以缓解。
南京指示宋哲元“应战而不求战”,宋哲元也不认为日本会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他认为双方还有谈判的余地,所以没有派重兵驻守北平,直到日军全面包围北平城。
大敌当前,宋哲元保存自身实力的心思依然很重,深怕南京方面派来的支援会分割自己的权力,于是希望通过妥协和牺牲华北部分地区,换取日本人的退让,便派张自忠与日寇议和。
张自忠深知两国实力悬殊,他同样更倾向于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事变,这让日本侵略者看到了可趁之机,他们要利用张自忠为楔子,打开华北局势。
日本侵略者频繁邀请张自忠到日本军部会晤、参加日军阅兵、出席日本人所谓的亲中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氛围包裹之下,有一个人给了张自忠致命痛击。
从“汉奸”到烈士,抗日军魂不灭张允荣早年也在冯玉祥麾下当兵,曾任国民联军军总司令部内防处长、军事委员会高参等要职,与张自忠不仅有同袍之谊,更是拜把子的好兄弟。
张自忠不知道的是,他这个好兄弟在抗战爆发后就秘密投靠日本,是彻头彻尾的大汉奸。
当张允荣怂恿他与日本驻华北屯军司令香月清司签订了《香月细目》时,张自忠毫无防备。
《香月细目》是张自忠背着宋哲元与日本侵略者私自签署的,内容包括中国正式向日军道歉、联合镇压我党抗日人士、中国军队撤出北平、惩罚罢免抗日人员等等。
宋哲元知道后极为震怒,这件事也导致二十九军内部决裂的导火索。国民党内部对张自忠声讨不断,南京政府免去张自忠所有职务,他也有背上“汉奸”的罪名,遭到无数爱国人士的痛骂。
张自忠当初前去访问日本,就令国内哗然四起,加之私自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香月细目》,更惹来国人愤恨。
满腔爱国热忱却因对局势缺乏清醒判断而误入歧途,铸成大错,这让自小立志报国的张自忠痛苦不堪。
在一次醉酒后,张自忠对手下官兵说:“把我的骨头全砸碎,看能不能闻到一点汉奸味?”
张自忠从未否认自己犯的错,也坦言这是他终身最痛心的一个污点,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立誓要用生命来赎罪。
临沂战役时,张自忠率兵昼夜急行抵达临沂,主动强渡沂水攻击日军侧翼,趁日军阵脚大乱之际发动全面进攻,彻底日军11联队第3大队,完美助攻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后来的多场战役中,张自忠始终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前。
武汉会战期间,久攻潢川不下的日军卑鄙地使用毒气进攻,张自忠不为所动,最终歼灭日军第10师团的3000多人。
蹚过“汉奸”的泥淖,张自忠不再盲目地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他不在乎怎样的政治主张才是正确,他只负责抗击日本人。
所以,张自忠多次配合新四军的敌后对日作战。
张自忠践行着用生命赎罪的誓言,而枣宜会战也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点站。
当时由于汤恩伯错估形势不战而退,第11集团的黄琪翔也且战且退,令74师的张自忠陷入绝境。
张自忠非常清楚枣宜会战的重要性,于是他亲笔昭告集团军各部,一句“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尽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必死决心。
在日军强大攻势下,独力难支的74师1500多人全军覆没,张自忠身负多处炸伤和刀伤,最终头部中弹倒在了他一生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张自忠悍不畏死的英雄气概,令凶残成性的日本人都为之动容。
日本人为张自忠整理遗容并入殓,为他立了一块木制灵碑,日本媒体发报道称之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张自忠战死的消息,经日军层层上报,终于传到日军高层耳里,日军高层极为震愕,他们经历过无数的大小战争,极少听闻有高级将领在前线阵亡。
也许是出于这份对勇士的敬佩,当黄维纲将军率队冒死抢回张自忠的遗体,十万民众为张自忠的灵柩送行时,日军战机三次在送葬队伍上空盘旋,却始终没有投下一弹。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青史名垂姓字香——张自忠将军殉国80周年祭》——朱小平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BQVG6Ge829ZEkP9muTrceikyzqtsK6iQSiyu1ZKgvLA1P1p1uH4_QzMtpZvrZ78Dx32tm-Q_05JJHsgeCJjS36-9gdj_X2nOPtdhOT7dZtdChMX3vQgP_7W3dtqv-xBmmoMyCAVpEJtJTrrPscPCU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国知网《近百年来张自忠研究的审视与思考》——罗海燕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BQVG6Ge829aW1GoSfVlHdEflsazfM2sIryYOt4_oJP5eQ-msJJPrEMp7U9HVi5Ti_YwfK22Kc-nDSe6Vny9NLQVYtgwQEcp8G88oGd-ZNecyjfUjhFWOBQ1IwfFlcGprU1ezmSy0ewuEMd9lucDoH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