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号,美国没跟联合国打招呼,就自己跑到伊拉克去了。巴格达上空导弹嗖嗖地飞,跟下雨似的,这一下子,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就打响了。
战后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伊拉克那里压根儿就没找到啥“化学武器”。那这仗到底是为啥打的?是不是判断错了?还是情报出了问题?其实都不是这样。
事实就像深藏地底的石油,被一重重政治帷幕和媒体屏障给遮掩住了。
过了好些年,等到那些档案终于公开,专家们开始研究,国际局势也变了样,事情的真相才慢慢被大家知晓:伊拉克那场仗,其实就是一场围绕着“石油和美元”打的如意算盘,是美国为了提前阻挡中东整合可能带来的威胁,也是他们在全球能源线路上展示霸权实力的一次“出击”。
【“石油梦碎,萨达姆被点名”】
1990年夏天那会儿,伊拉克把科威特给占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全世界炸了锅。
这两个国家石油储量加一块儿,超过了2465亿桶,占了全世界已经找到的石油的四分之一。科威特地方小,但石油不少;伊拉克呢,地盘大,石油更多。要是它们俩合一块儿,那石油储备就能排到世界第二,也就沙特阿拉伯比它们多。
伊拉克陆军实力挺强,兵力规模在全球都能排进前十,他们有差不多6000辆坦克。空军方面,战机数量超过了500架。更厉害的是,伊拉克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能自己制造化学武器和弹道导弹的国家。
萨达姆这么做并不是心血来潮。
他支持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提出的“中东一体化”观念,梦想掌控这一地区的石油定价大权,还曾扬言要把石油交易从美元结算改成“用欧元来算”。
在华盛顿看来,这简直就是直接在美元的敏感地带蹦跶。
美元能在全世界畅通无阻,主要靠的是“石油美元”结算体系在起作用——全球石油交易大多都用美元来结算。这样一来,美国就能通过这方式回收美元,稳住汇率,还能对能源价格进行调控。
如果萨达姆改用欧元,那就等于是给美元的“生计”来了个狠击。
1991年年初,美国挑头搞了个“沙漠风暴”行动,拉上了34个国家一起组队,花了42天时间,硬是把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给轰回了巴格达。不过说实话,这场仗打完了,问题还是没从根儿上解决掉。
伊拉克输了那仗,但萨达姆还活着。
美国利用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还时不时在所谓的“禁飞区”里动手,用军事手段打击伊拉克,一步步削弱他们的实力。
可萨达姆那家伙的雄心壮志还没消停。1999年的时候,伊拉克偷偷摸摸地跟叙利亚、约旦搞了个“陆地石油管道大计”,打算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直接跨国铺油管。要是这条线真建起来了,那以后他们运油就不用太依赖美国海军的保驾护航了。
美国上层领导心里明白,要是不加以干预,中东那地方的石油大权,以后很可能就被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给掌控了。
建立一个联合的阿拉伯石油组织,不光能让沙特在欧佩克里的领头位置受到威胁,还能让美国在全球能源定价上的掌控力大打折扣。
因此,战斗势在必行,目的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萨达姆问题。
【“美元结算线不能断,谁动谁倒霉”】
2000年11月份,伊拉克官方说了,他们石油出口不再用美元结算了,改成欧元。这事儿在美国的大报纸上没咋轰动,但在华尔街那可是炸了锅。
那时候,欧元才刚刚面世一年光景,美国就开始犯嘀咕了,生怕别的产油国家也跟着学,这样一来,美元怕是要被大量抛售,搞不好还得闹出全球金融的大乱子。
这时候的伊拉克,手握一张独特的地缘“王牌”:在巴格达周围,预留了12个天然气管道的接口。要是这些接口能和伊朗、叙利亚连起来,就能搞出一个“中东能源大循环”。这样一来,美国海军在波斯湾的控制力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此外,俄罗斯正低调地与伊拉克展开技术上的联手,把S-300防空系统卖给了他们。美国方面认为,要是再不采取行动,整个局面恐怕就要乱套了。
2002年的时候,小布什政府动手搞起了宣传攻势。
当时的外交部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中拿起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白色粉末,他说那是从伊拉克找到的“炭疽菌”样品。接着,中央情报局也拿出了一份所谓的“情报报告”,说萨达姆还在国内制造化学武器。但后来大家发现,这份报告里有很多数据是假的,甚至部分内容直接是从英国一所大学的论文里抄来的。
2003年3月份的一个20号,美国军队搞了个大动作,叫做“清除头目”,然后巴格达就被连续炸了好几个晚上。伊拉克的军队呢,撑了不到三个星期,就扛不住了,打了败仗。
萨达姆被捕那会儿,躲在地下室里,身边揣着75万美金的钞票。
战后努力构建的“民主伊拉克”,没能迎来长久的安宁。相反,它掉进了连绵不绝的内斗漩涡里。塔利班、基地组织和ISIS这些势力瞅准时机,纷纷搅局,让整个中东地区变得四分五裂,动荡不安成了常态。
但对美国来说,他们想要的结果实现了:石油的定价权又回到了纽约和伦敦的交易所手上,这样一来,美元的强势地位也就稳住了。
伊拉克打完仗后,石油买卖又回到了用美元来算钱的老路上,欧元想插一脚的计划也就这么黄了。
【“打仗为石油,背后是地缘政治算盘”】
伊拉克那场仗,不光是为了把萨达姆赶下台那么简单,更是美国在全球能源棋盘上的一次“巧妙拦截”。它关乎着美国如何在全球能源流通的关键节点上,精准地占据有利位置。
从全球油气分布的大图来瞧瞧,油和气主要都攒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像中东那块儿、里海区域、还有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别忘了伊朗高原也是大头。
这些地带陆路连接非常便捷,要是中俄伊能联手搞个“能源合作”,并且利用中亚、南亚到东欧的三条能源线路,那美国对海上运输路线的战略依赖就会大大减少。
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说白了就是建立在“海上强国”模式上的。
它靠着海军航母掌控着马六甲、霍尔木兹、苏伊士这些海峡的关键位置,拿美元来决定能源的价钱,还通过媒体来给自己塑造个“正义”的形象。要是欧亚大陆内部真的连起来了,那美国可就得靠边站了,变成一个不起眼的“环太平洋国家”。
这么说吧,美国攻打伊拉克,目的并不在伊拉克本身,而是着眼于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格局。说白了,就是为了稳固美元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美国政府对此从未正式对外表露过任何承认的态度。
媒体报道老是盯着那些“民主推广”“独裁头子下台”“化学武器风险”的事儿,可对于背后的能源输送路线、用什么货币结算、还有地区国家的小圈子,却都是一带而过,不提不议。
但事实总是明摆着,不会骗人。
伊拉克被美军介入后,油田招标结果出炉,哪些国家公司中标了呢?英国石油公司BP、美国的埃克森美孚,还有荷兰的壳牌都成功中标。标价用的还是美元,而海湾地区还是由美国第5舰队把守着,能源交易的掌控权又回到了华尔街那些大佬手里。
这就是“沉默背后”的真实情况。美国动武的目标并非伊拉克本身,而是那些可能撼动其全球能源霸主地位的任何“不确定因素”。而所谓的“化学武器”,不过是开启战争的一个顺手理由而已。
实际的比拼,往往不在明面上,而是在地图与金融数字背后悄悄进行。谁要是动了美元的能源通道,那就得准备挨收拾——这是大国博弈里最简单粗暴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