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明每次都不愿意按时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呢?
”张先生面对孩子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和其他家长一样,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自律,能自己安排好学习和生活,不用家长时刻盯着。
现实总是让他一再失望。
看着邻居家的孩子,每天按时写作业,主动收拾房间,张先生不由得纳闷: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呢?
自主感是培养自律的关键要想让孩子变得自律,首先要明白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主感。
这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所在。
据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自主需求是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它对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至关重要。
简单来说,自主感就是孩子对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并能掌控自己的行动。
比如,晚上你精心挑了一本书,想和孩子一起读,结果他却说:“我想读另外一本。
”这就是孩子自主意识的体现。
尽管他选择的书未必精彩,但这种掌控感和自主感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体验过自主感的孩子,在阅读上的积极性能提升40%。
那么,为何这一点如此重要?
因为有了自主感的孩子,在生活中会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他们更像是“主人翁”,在自我意识的驱动下主动做事。
长期能够自律的孩子,正是依赖这种自我驱动,而不是家长时时刻刻的盯梢。
父母的过度干涉破坏了孩子的自主性很多家长之所以没意识到这一点,根源是习惯性地认为孩子不自律是因为没有被管好,殊不知,正是这种习惯性干涉导致孩子自主感的消失。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概念,也解释了这一点: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矛盾,源于互相干涉对方的课题。
比如,早上上学这事儿,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但有些家长非要主动揽过来。
催孩子起床、帮孩子收拾书包文具,甚至还帮忙穿衣洗漱。
这样的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觉得这些事本来就该家长做。
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早上按时起床、准备上学是孩子的课题,家长的课题则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如准备早餐、适时提醒。
把每个任务合理分配,孩子才能在感受到自主感的同时,慢慢学会承担责任。
让孩子参与生活管理,增强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并非难事,第一步就是邀请孩子参与生活和学习的管理。
从日常小事如穿衣、喝水、吃饭,到学习时间的安排,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家长适度给予信任,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举个例子,有研究显示,孩子在参与家庭生活管理后,动手能力能提升30%,自信心也会显著增强。
这是因为在孩子心中,他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家长安排。
这种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提升,正是自律的前提。
在家长放手让孩子体验自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波折,例如孩子可能会在选择中犯错误。
但家长的任务是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
适当的错误反而能帮助孩子学会反思,理解并学会承担后果。
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效果更好许多家长担心,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后,会导致更多问题。
但事实上,科学的放手与适当的引导,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有个年轻人曾分享,小时候妈妈一句“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决定”,让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从此开始关注自我成长。
家长可以设定一些小范围的选择权,比如晚上睡觉前,给孩子选择“看绘本”或“讲故事”,而不是直接命令他“该睡觉了”。
这种选择感,就像一剂魔法,能让孩子从抵触变得配合。
给孩子多一点的自主感和参与感,能让他觉得被尊重、很自由,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并不仅仅是给予他们选择,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例如,在选定做作业时间后,家长不再干涉,而是让孩子负责完成。
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感,还能培养责任心。
参与和自由:让孩子自律的双重保险通过适当的参与,让孩子感受到自由与责任,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律的乐趣。
从长远看来,自主感是一种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勇敢前行。
那些能够自律的孩子,恰恰是那些学会了自己掌控生活、为自己负责的孩子。
所以,各位家长们,不妨试试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后退一步,给孩子更多的参与机会。
也许,这小小的一步后退,能换来孩子自律成长的一大步。
结尾,培养孩子自律,不应是“逼着他听话”,而是“让他自己选择和负责”。
我们需要做的,是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和责任中找到平衡,感受到自主感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
毕竟,自律不是家长管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养成的。
这样,孩子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不仅更加自律,还能收获更多的自信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