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蟹
编辑丨六子
曾经的咖啡连锁品牌第二太平洋咖啡又因闭店问题引发外界关注。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自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15日,太平洋咖啡的内地门店数至少减少了114家,目前仅剩71家。即便是在集中度较高的广东,也仅剩20家门店。对于闭店原因,太平洋咖啡负责人给出回应称,在内地咖啡行业遇到较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缩减内地门店数量是战略上的主动选择,现有门店将持续深耕市场。而在2011年刚进入内地时,太平洋咖啡取得了飞速发展,仅用四年时间,门店总数就达到458家,超过当时风头正盛的Costa,成为仅次于星巴克的中国市场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无独有偶,上岛咖啡,雕刻时光等老品牌也都与太平洋咖啡有着同样的经历,从与星巴克齐名,到隐匿于人海,传统咖啡连锁品牌已经离咖啡爱好者越来越远。
01
「太平洋咖啡不太平」
太平洋咖啡也曾辉煌过。2010年被华润收购后,太平洋咖啡便从香港进入到内地市场,并于第二年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直接对标星巴克。其经营策略和在香港一样,同样采用“咖啡+简餐”的复合咖啡店模式、同样将商务精英作为目标群体、同样主打“第三空间”和精品咖啡,定价在30元左右。在选址上,太平洋咖啡为了争取目标客户与银行达成合作,在银行营业厅铺设了不少门店,承接理财顾问以及前去办理业务的消费者。其店面装修均选取较为严肃的黑色为底色,配上红沙发,商务氛围浓厚。在经营理念上,则倡导中西文化融合,推出“国酒咖啡系列”、上架古树红茶和古树普洱茶等产品。一番操作之下,太平洋咖啡的规模飞速增长。2012年9月,也就是太平洋咖啡在进入内地一年半后,该品牌门店数量突破100家。2015年,该品牌门店数达到458家,成为仅次于星巴克的咖啡品牌。但风光只是一时的。自从2018年前后,瑞幸、Manner、M Stand等新兴品牌出现后,传统咖啡连锁品牌就走上了下坡路。这些新兴的咖啡品牌携带的“新时尚潮流”基因获得了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相比之下,太平洋咖啡的品牌调性显得“老气且土”,而且不太会与新生代消费人群沟通。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之前就对媒体表示,“面对瑞幸、库迪等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势,太平洋咖啡在市场推广、品牌塑造等方面显得过于保守,未能有效扩大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改变也让太平洋咖啡遭遇挑战。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就对青橙财经表示,经济环境走弱改变了咖啡消费的模式,相比30元的太平洋咖啡,主打“9.9元”的新兴品牌更有优势。与此同时,沈萌还指出,外卖方式的普及以及柜台的增加,减少了进店消费的需求。没有太多门店成本负担的新兴品牌大打价格战,也增加了太平洋咖啡这种传统大面积场地运营品牌的经营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这让太平洋咖啡很快被市场边缘化。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太平洋咖啡新开出的门店数逐年减少,从2019年至2023年,太平洋咖啡的开店数分别为83家、43家、44家、29家,2024年至今则开出10家门店。
02
「传统咖啡连锁品牌遇冷」
太平洋咖啡只是老式传统咖啡连锁店的一个缩影。和太平洋咖啡一样,主打线下消费场景的雕刻时光、上岛咖啡、咖啡陪你、 漫咖啡、 名典咖啡等品牌都经历了“盛极必衰”。当时,消费者走进咖啡馆的原因多是出于社交需求,所以传统咖啡品牌十分重视门店特色,在文化主题、环境打造上下了不少功夫。上岛咖啡就凭借仿欧式装饰、圆拱形门面设计,以及白色咖啡杯和硬皮菜单,满足了一众消费者对高逼格社交的需求,尤其是商务人士;雕刻时光则是以文艺范,征服了一众学生群体和文艺青年;漫咖啡则以浪漫风格吸引了大量女性消费者。2004年,上岛咖啡发展至高光时刻,当年门店数一度达到3000家,而星巴克2017年才达到这个体量(2936家门店),被外界调侃称持续吊打星巴克十年之久。无独有偶,雕刻时光虽然门店数不及其他品牌,但从收入上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偏爱。据报道,2006年,雕刻时光营业额已经达到1000万,成为“民族第一咖啡品牌”,在或内市场地位堪称“中国式星巴克”。外来品牌也曾凭借主打第三空间以及复合式咖啡店模式,在内地攻城掠地,比如咖啡陪你、漫咖啡等。2014年底,咖啡陪你门店达到近600家门店。官方对此自豪宣称,"数量仅次于进入中国20年的行业领袖星巴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成为了行业翘楚”。这些传统品牌曾一度霸占整个中国市场,即便是瑞幸、Manner等互联网品牌出现的头几年,也热度不减。2017年发布的《中国咖啡馆生存状况数据报告》显示,无论是按品牌流量排序,还是按平均店铺流量排序,太平洋咖啡、上岛咖啡、雕刻时光等传统咖啡品牌都榜上有名,互联网品牌则未见身影。
03
「“太平洋咖啡们”怎么不香了」
曾经让无数人追捧的传统咖啡馆怎么就不香了呢?第一财经曾做过一个品牌好感度偏好度(愿意推荐比例)调查,其中,瑞幸高居首位。而“性价比高”“购买渠道方便”“产品口味好”则是消费者投票给瑞幸的前三大理由。这也是所有新兴咖啡品牌的特点。2018年前后,瑞幸、Manner、幸运咖等一众主打低价的品牌成立,Manner甚至喊出“始终坚持咖啡应是一种亲民、能让所有人消费得起的健康饮品”的口号。这些品牌降低了咖啡的消费门槛,也符合当下的消费理念。正如沈萌所说,经济走弱改变了咖啡消费的模式,消费者已经对价格更高的咖啡去魅。据《2024年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30元以上外卖咖啡销量占比仅10.9%。而直到现在,上岛咖啡北京某店的咖啡售价仍在35元到40元,与太平洋咖啡北京门店的咖啡售价差不多。即便是堂食,也有瑞幸、Manner等可供选择的平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