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蛟龙行动》亏8亿到押宝靳东,于冬的翻盘机会在哪?

历史勘探设 2025-02-18 18:52:31

春节刚过,电影市场上却多了个新词——“伪撤档”。

一部投资高达10亿的影片《蛟龙行动》,本来号称春节档的种子选手,却在上映19天后仅收获不到4亿的票房。

随后,电影方宣布制作“特别版”,择日再见观众面,但这操作,被讽刺为“打不过就跑”的战术撤退。

观众甚至不客气地指出:“再来一次,我们还会埋单吗?

”而这背后的人物,博纳影业的总裁于冬,显然不打算认输。

他一边操盘“伪撤档”的操作,一边立项新片《四渡》,用靳东开启一场新冒险。

失败是否真的止于《蛟龙行动》?

这出戏比电影本身更精彩。

伪撤档操作:真能挽救8亿亏损的《蛟龙行动》吗?

电影院工作人员这几天可能会有些迷惑:硬盘里的《蛟龙行动》还在播放,可网上却传得沸沸扬扬,说这电影“撤档”了。

这场风波的源头,是一份貌似十分体面的官宣声明,表示要推出一个特别版,但通篇避而不谈“撤档”两个字。

于冬的用意很明显:既不公开承认失败,又给未来的导演剪辑版卖张好脸。

换句话说,就是为以后重新上映留下活路。

这招算得上大胆,甚至有几分“聪明”。

因为如果立即撤档,所有的票仓都会被关闭,而这种伪撤档的方式,既能带来一些零星票房收入,还能借机观察市场舆论,为下一步运作积累数据。

但观众愿意买账吗?

过去几年的“撤档重映”案例早就给出了答案。

无论是刘德华的《红毯先生》,还是邓超的《中国乒乓》,重映的票房成绩都惨不忍睹。

观众和市场早已用脚投票:不是所有烂片都能通过剪辑扭转口碑。

可《蛟龙行动》的失利,真的只是故事没讲好这么简单吗?

背后折射出的,是主旋律大片如何突破套路的难题。

靳东能成为博纳影业的新票房担当吗?

就在《蛟龙行动》伪撤档的“风口浪尖”上,于冬悄然带着新片《四渡》“埋伏”进了观众的视野。

故事主打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主演名单的最前面,是隔壁电视剧中的“正剧男神”靳东。

这个选择充满了悬念。

靳东在电视圈的形象深入人心,可切换到电影市场,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

他是否能像吴京一样,成为主旋律影视上的王牌,还是个未知数。

于冬的筹码显然不止于演员。

影片团队的配置也颇有看点:编剧刘毅是《战狼2》的幕后推手,导演徐展雄曾在主旋律题材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主旋律到底如何在宏大叙事之外,打动观众的心,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一场经典战役的改编,能不能把历史厚重感转化为市场的认可?

靳东自带的“电视剧脸”,在电影大银幕上是加分还是减分?

没人敢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于冬已经没有后路了。

从票房崩盘到怒甩锅,《蛟龙行动》的失败教训是什么?

于冬的危机或许不仅仅是电影好坏的问题。

票房失利后,于冬对“黑水”和观众审美的公开指责,让很多观众倍感不适。

他的几句话甚至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句”——“大家以后都去看动画片吧!

”这语气多么熟悉,像极了拙劣的甩锅。

但现实是,好的影片观众从来不吝惜票钱,《哪吒》《流浪地球》的成功早已做了证明。

问题不是观众审美变了,而是电影内容经受不了推敲。

《蛟龙行动》的预算高达1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

是一部普通小成本片预算的几十倍,但用巨资堆砌出的战争场面,却只是“特效盛宴”加“故事空洞”。

剧情毫无亮点,人物缺乏层次感,甚至有不少硬伤。

这种粗糙处理,无疑是对观众的漠视。

每次观众对烂片的宽容,都会养成市场的不负责;而市场的残酷又会狠狠回击那些轻视受众的作品。

主旋律大片的路在何方?

《蛟龙行动》和《四渡》的故事,投射出当下主旋律影片的一个艰难选择:它们到底应该坚持燃血故事的爆款路径,还是探索高质量内容的新方向?

从《战狼2》的成功,到《长津湖》的巅峰,主旋律商业片已经摆脱了曾经严肃刻板的“面孔”,向大众化和娱乐化方向做出了转型。

模仿“燃血+特效”的简单公式显然行不通了,太多的重复和套路只会把观众推得越来越远。

主旋律题材,除了要有宏大的叙事和震撼的场面,更需要的是细节和人情味。

在《战狼2》和《长津湖》中,主创团队用人物弧光和情感推动故事,但《蛟龙行动》却在这些细腻之处大打折扣。

于是,华丽场景之下,观众很快就会觉得单调和乏味。

未来,这类影片只有做到真实与情感并存,才能赢得更广泛的认同。

电影的世界,永远不缺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最终能让人记住的,是作品中的真实与灵魂。

于冬的《蛟龙行动》是一面镜子,给后来者敲响警钟:金钱可以堆砌效果,但观众的心,只能被好故事和好角色打动。

《四渡》的未来还有太多未知,但至少它承载着一个重担:如何走出过去的失败,找到主旋律商业片的新方向。

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它能创造一个有突破性的答案。

0 阅读:0

历史勘探设

简介:温柳依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