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3年,毛泽东进入不惑之年,此时的他身处逆境。
从1927年上井冈山开始,毛泽东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创作了一系列以多胜少,以弱胜强的案例,即便中央多次派人来通知要进攻大城市,但毛泽东依然坚持自己的战略,在井冈山发展了革命的第一把火。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多次打胜仗,前四次反“围剿”都十分顺利,但第五次反“围剿”时,毛主席被人排挤到达顶峰,被撤销了军事职务,失去了兵权,只有一个实职:中央政府主席。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

这是因为,1933年,由于中央负责人迁入苏区,不到30岁的博古成为一把手,直接领导中央工作,更为无解的是,一个来自苏联的德国人李德,以“军事顾问”的名义来到苏区,博古这个“洋学生”自然把他捧为“洋钦差”,二人一唱一和,揽住了中央大权,即便当时周恩来是“三人团”成员,但博古和李德位高权重,基本上都是他们说了算。
此时,红军面临危机,尤其是湘江战役后,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如果此刻继续由李德和博古指挥,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此时,一直身居高位的周恩来猛然意识到,该让毛泽东出山了!
周恩来意识到:毛泽东是有军事天赋的
井冈山时期,周恩来一直在中央工作,大多数都在上海,虽然和毛泽东仅有过一面之缘,但他对毛泽东的印象很好,尤其是看了毛主席写的《湖南考察运动》等文章后,他再一次认为,陈独秀口中的这个湖南青年绝对了不起。
但问题是,毛泽东似乎很有自己的个性,比如率部上井冈山,这在当时,基本上是没人敢这样做的,所以周恩来在和瞿秋白讨论时,周恩来就认为,毛泽东的做法虽然违背中央指示,但必然有其道理,但周恩来毕竟没有权利决策,最后还是亲眼看着毛泽东的职务被多次撤销,可谓大起大落。
一直到周恩来到了苏区后,他才有机会亲身感受毛泽东的打仗天赋,特别是在中央讨论作战战略时,毛泽东提出的建议总是可以直击要害,如果对红军极其不利的战略,毛泽东是当即反驳,这种个性周恩来更加好奇。
特别是后来几次战役,让周恩来坚信,毛泽东绝对是个打仗的天才。

1932年春,苏区中央不顾毛泽东的反对,贸然发起攻打江西的大城市赣州的决定,他们以为把赣州打下来,中央就可以搬进去。其实还是走以前的老路。当时项英问彭德怀,能不能拿得下,彭德怀估算了一下,赣州共有8000守军,如果蒋介石的增援部队赶不到,应该可以拿下。
于是,在这样贸然的情况下,开始攻打赣州。由于毛泽东被罢免了兵权,除了提建议和强烈反对,无济于事,无奈只能听从中央决定,到东华山养病。一天,毛泽东突然得知,红军已经在阻击敌人的援军,就知道大事不妙,但是也无济于事,只能干着急。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打赣州是中央领导的一意孤行,但毕竟也是美好的愿望,如果真的打下来,那接下来红军的走向就更好了。但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攻打赣州一月有余,久攻不克,损失惨重,加上敌人的援军已经赶来,如果再不撤退,将会全军覆没。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军委依然命令红军死战到底。这时候,敏锐的周恩来意识到,不行,如果这样下去,红军必然损失惨重。周恩来虽然有较强的军事头脑,但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他能想到的只有这个他心里认为的天才。
于是,他让项英连夜去东华山找毛泽东,让毛泽东提提看法。那天,天降大雨,毛泽东看到项英急匆匆赶来,就知道赣州出大事了,于是毛泽东冒雨赶着项英走了,当时贺子珍还劝说毛泽东,毛泽东说:人命关天!我不去能行吗?
毛泽东赶到作战时,发现情况比他预想到的还要糟糕,红军14000多人,打8000人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损失惨重,陷入了被动。
毛泽东抽了支烟,提出建议,希望马上用董振堂和赵傅生的部队顶上去,大家一听都愣在原地,因为董和赵是国民党方面起义来的部队,这怎么敢用?周恩来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果断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红军果然转危为安。
毛泽东出谋划策,帮助解了赣州之危机,所以在中央又有了发言权,他建议“直下漳州”,周恩来同意了这个建议,批准并下达了作战计划。果然,漳州一战,让毛泽东在党内树立了极高的威望,红军不仅有了胶鞋,还有了一年的装备。
此后,毛泽东虽然在党内树立了威信,但很快就被博古等人的到来迎来了新的挑战,也就是前文提到的。

毛泽东是个打仗的天才
尽管毛泽东再一次被免了军权,但是周恩来此时已经对毛泽东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红军的命运辗转不安,毛泽东这样的军事天才绝对不能晾在一边。所以在此后的每次会议上,周恩来都会有意无意地说“毛泽东同志在游击战方面有很多经验,应该必要时听听他的意见。”
作为“三人团”成员,周恩来的发言虽然站在毛泽东这边,博古也不会多说什么。
1934年中央收到绝密情报,蒋介石要调集大军把包围圈缩小到瑞金,推行“铁桶合围”计划,周恩来和博古看到这份情报后,突然意识到红军要遭受灭顶之灾!再不想办法,红军就完蛋了。
于是只能被迫长征,据傅连暲说,长征前毛泽东大病一场,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在经受巨大煎熬,但毛泽东没有放弃,一直在关心红军的发展。
红军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经明白了红军的转移意图,于是把第四道封锁线放在了湘江,为了目的,蒋介石不惜调用16个师77个团,共30万人包围湘江。

此时,红军已经没有了退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强行渡过湘江,在敌逸我劳,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了生死存亡的一战,战争过后湘江江面上惨不忍睹,毛主席见后,流了悲痛的眼泪,老百姓交给红军的孩子都葬送在了这里。
面对如此悲痛的结果,很多指战员纷纷来气,都在指责指挥人的无能,博古此时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打算开枪自杀,被人制止。尽管当时发生了8万人锐减到3万人的惨剧,但大家依然在绝境中挺立,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这3万人保住。
此时周恩来知道,毛泽东该出来了。
为了让毛泽东上位,周恩来不惜一切,多次找毛泽东商量,周恩来劝说毛泽东:“现在博古和李德是不可能再领导了,我看还是你来,你的军事能力是可以的。”毛主席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关心军权,便说:“恩来,还是你来,我来辅助你。”
周恩来知道,以毛泽东的人品和格局,是不会主动上位的,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把这件事拿到明面上来说,于是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和王稼祥,洛甫等人交换过意见,那就是一致让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
所以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第一个承认错误,并力主让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得到大家一致通过。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了军事决策层,不久后,在周恩来几人的建议下,毛泽东成为了党内的最高领袖。

毛主席取得一把手地位后,带着红军创造了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成功把3万人带出了包围圈,红军的命运由此转折,中国革命的命运由此转折。
天才与伯乐
毛主席是个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没有遵义会议的周恩来“让贤”,或许后面大的事情也不好说。
退一步讲,当时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是极高的,他一个人握住一把手的位置,其他人不会多说什么。但他并没有,而是让多次遭人排挤的毛泽东上来,说明周恩来的人格是绝对过关的,他识大体顾大局,是真正为了革命着想。他宁愿让自己当一个辅助的角色,也要让毛泽东这个帅才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多年以来,很多人认为,周恩来长期担任“副手”,是不是天生的“相才”?其实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笔者认为,周恩来也有非常强的军事指挥天赋,但是在当时那个环境,周恩来认为自己在打仗方面,至少在非常牛的战略战术方面,不如毛泽东,让毛泽东来指挥红军更为妥当。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周恩来在长征时会甘愿把一把手地位让给毛泽东?而张国焘却非要争一把手的位置。
他认为,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性格。伏尔泰曾说过,造就政治家的,绝对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性格。
这就说明,对于政治家来说,优秀的性格比能力更加重要,换言之,有诚实、热情、无私、勤奋,乐观等品格的政治家,比那些刚愎自用,阴险狡诈的政治家要强得多。
周恩来和毛主席的性格可以说是天然的不同,可又天然的互补。

周恩来出生在江南,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就在养父养母的培养下,有了温文尔雅的性格,他说话温和,为人处世也井井有条,喜欢穿西装,是个文质彬彬的男子。
而毛主席不同,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乡,从小就务农,被父亲责骂,天生养成了与强人斗争的性格,据说他很小时候就和族长斗争,毛主席说过,他自己的性格是“虎气”。

所以威尔逊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形成了天然的互补,毛主席的性格适合讲大事,拍板决定大决策。而周恩来则适合做统筹工作,善于和人打交道。倒不是说周恩来没有担任一把手的能力,而是说让毛主席来,更为合适。
退一步讲,如果周恩来性格中,但凡有一丝如张国焘之流的自私,那历史上就不会有遵义会议让贤这一说了。
建国以后,周恩来出任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几十年如一日,干得相当出色,如果毛主席是天生的天才选手,那周恩来就是毛主席的伯乐,因为他们之间太了解了,所以他们成为知己也是必然。

谋事在毛,成事在周?
几十年来,一说起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关系,很多人都会说新中国是“谋事在毛,成事在周”,实际上,他们二人是相得益彰,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周恩来在谈及与毛主席的关系时说:“毛主席是搞战略的,我只能搞点战术,当助手是否当得好,还没有把握。”这虽是自谦之词,但也反映了他充分相信毛主席肯定毛主席的定位。而毛主席在说到周总理时,他也说:“周恩来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他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解决问题。我们这个大个国家,如果没有周总理的忙前忙后,很多事都干不成。”
周恩来多年来,虽然一直是国务院总理,但是在很多琐碎的事情上,都是他亲自操刀。比如1959年特赦了一批战犯,周总理从百忙之中一个个谈话,给与他们工作上的安排。再比如建国时,由于北京严重缺水,开始建造水库,周总理在建造水库这件事上投入了大量心血,还曾多次亲自去工地现场劳动。
当年尼克松访华,基本上所有的具体事宜都是周恩来在忙前忙后,当尼克松去见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直接谈的就是哲学。如果周恩来也去谈哲学,那尼克松估计要累死了。
还是那句话,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周恩来的人品也绝对不会那么做。所以,周恩来同样是一位千年难遇的伟人。

结语
1976年1月,周恩来病逝,按照要求,周总理的葬礼必然是高规格。但他生前留有遗言,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还要把骨灰撒入祖国大地。毛主席得知后,悲痛不已,含泪同意。
这年9月,毛主席也逝世。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好朋友斯诺在《漫长的革命》一书说:“毛周”在工作和性格上都很不相同,但却彼此信任37年,因为他们是“共生”的。
二位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