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受阻,陈毅震惊敌军长官名字,为何还敢派一人迎战八千敌

历史滴温度 2024-09-13 17:11:29

1949年,我军解放上海之际,国民党守着发电厂反抗,对我军构成强力阻挡。

陈毅元帅肩负解放上海重任,深知此战要极度谨慎,要保护城中百姓免受战火。

可敌人负隅顽抗,战争陷入僵局,这可要怎么破呢?

陈毅遥望上海,不禁眉头紧皱,就在此时意外得知,敌方副师长的名字。

他原本脸色凝重,瞬间化作震惊,继而狂喜再三确认,激动地笑道:“快去请蒋子英!”

众将士感到非常疑惑,这副师长到底是谁,为何会让陈毅脸色变幻多次?

还要蒋子英又是谁?莫非和敌方副师长有啥关系?

陈毅搬来的这救兵,真的能彻底解决上海困局吗?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三大战役后,我军气势如虹,国民党早就已定面临败局。

但蒋介石仍未看清形势,试图划江为界,在各军事要地重兵布防,企图作最后挣扎。

可他没有想到,我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攻克各军事要点,成功占领南京与杭州,迫使敌军退缩至上海。

上海便是我军要攻克的最后堡垒,只要赢了便大局已定。

尽管当时上海已如孤城,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但国民党在上海经营多年,使其变成一座坚不可摧城池。

上海防御工事密布,超过七千个碉堡散布市内外,更有二十余万的敌军分布四周。

蒋介石也在战前飞往上海督战,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姿态。

如此坚固城市,这要怎么打?

最棘手的是,上海人口密集,拥有众多工厂建筑及交通设施,一旦遭到了破坏,重建任务会极为艰巨。

一旦战事爆发,上海城内可能会陷入一片混乱。

在解放上海前的两个月,毛主席特意征询陈毅的意见,期望上海解放后,他能接管担任上海市长一职。

毛主席还明确提出:“解放上海,应采取文斗方式,避免武斗太大。”

陈毅明白,毛主席说得非常对,若是火力太大,战时遭遇停工停电,将对百姓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在战争中,保全上海百姓安全和生活稳定,这成为最难的问题。

那么该先往哪里打,才能实现战略目标呢?

陈毅深知此事需谨慎,因此在大战前夕,对大军进行半个多月集中训练与准备。

他还特别召开夺取上海的专题会议,反复强调几件事。

解放上海,必须实现军政双胜,严格遵循部队进城的原则,必须根除不正之风,坚守不取群众一针一线。

最为重要的是,严禁使用大炮和重武器,以避免破坏城市建筑,引发民众恐慌。

但上海防御工事那么多,坚固程度甚至超过斯大林格勒防线,如果没有重武器,攻城难度岂止上升百倍。

当时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了三个作战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围困战术,利用兵力优势,长期围困敌军,迫使他们物资耗尽、士气低落选择投降。

第二个方案是集中力量,强攻苏州河南部地区,这是敌人防守薄弱点。

第三个方案是钳形态势,进攻上海吴淞口,既可以切断敌军退路,又能防止敌军战败后运走物资。

三个方案各有优劣,可这到底选哪个好?

经过慎重考虑,我军选择最难的第三方案,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个方案虽上乘,却可能影响数百万百姓,若他们缺食物与水源,会引发难以估量的后果。

第二个方案若强攻,势必造成重大破坏,这与保护上海完整性的初衷相悖。

唯有第三方案,诱敌出击攻克吴淞口,力求在市郊歼灭敌军,才能最大程度保护上海环境。

但为了上海百姓,我军只能多付出代价,但这是非常值得的。

5月12日,随着中央军委命令下达,第三野战军对吴淞口展开猛烈的强攻。

在我军钳形攻势,敌军节节败退,指挥官汤恩伯愈发急躁,派重兵到市郊与我军对打,结果很快被我军歼灭。

总攻仅一日,我军聂凤智将军率领第27军,很快与敌军在苏州河形成对峙。

按照这情况看来,很快就能解放上海。

可谁也没有料到,我军很快遭到抵抗。

当时我军从三路发起进攻,成功占领苏州河以南城区,但在苏州河以北,却遭遇敌军猛烈的火力阻击。

一条苏州河,隔绝了两军。

敌人利用坦克和装甲车,严密封锁河面与道路,使我军每一次进攻,都暴露在凶猛炮火下。

受限于战场的特殊性,我军又不能动用炮火支援,根本很难渡河强攻。

河岸边的人群密集,更是让我军在用火力时顾虑重重,唯恐误伤无辜。

敌人占据地利,利用地形优势,凭借重武器火力,对我军实施火力压制,导致我军伤亡持续攀升。

战况愈发僵持焦灼,这可如何是好?

对方火力压制下,我军战士一个个倒下,许多干部难以抑制内心情绪,甚至有人将重武器运至前线,准备进行反击。

我军战士纷纷请战,誓言精准打击敌人火力点,绝对不会误伤老百姓。

哪怕用炸药摧毁敌军的大楼,削弱其火力优势,这样也能缓燃眉之急。

可是炮弹不长眼,谁能保证不会误伤百姓呢?

敌军占据的是杨树浦发电厂,这电厂事关上海百姓用电,绝对不能轻易炸毁。

聂凤智缓缓摇头,拒绝使用炮火炸药的请求。

他知道一旦下达命令,对岸河流将瞬间被火海吞噬,楼房电厂化为灰烬,无辜百姓将承受巨大痛苦牺牲。

每一声炮响,都意味着我军将士生命的消逝,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失败。

就在这紧要关头,陈毅迅速赶到现场,看到进攻受阻战局艰难,一时也是心急如焚,当即问起敌军情况。

聂凤智当即汇报,对岸敌军是国民党军队,有着青年军之称的230师,如今还有约八千人。

敌军指挥官原是汤恩伯,可是他已经逃跑了。

这才开展一天,指挥官就跑了,这是咋回事?

原来蒋介石来上海,表面上是来督战的,壮大敌军盛伟士气,实则是为了大肆敛财。

他带着两个儿子,收拢大量金银财宝,然后从上海出发,头也不回逃了。

蒋介石临走之前,给汤恩伯留下密令,告诉他如果打不过,那就撤到舟山保存实力。

谁知道汤恩伯早就有怯意,当蒋介石前脚离开上海,他后脚就溜之大吉。

陈毅有些疑惑,既然指挥官已逃,那现在的指挥官是谁?

此人打得这般凶猛,既是负隅顽抗,看来是不愿意投降。

聂凤智道:“现在敌军的长官,是他们的副师长许照,他带着八千人反抗不愿投降。”

陈毅原本脸色凝重,瞬间化作震惊,激动大喊道:“你再说一遍,他的名字叫什么?”

聂凤智有些疑惑,为何陈毅脸色变幻,但仍老实重复了一遍。

陈毅眼中闪过光芒,激动拍手道:“有办法了,上海很快就能解放!”

众将士满脸讶异,忽而听到陈毅更激动道:“快去请蒋子英!”

聂凤智更疑惑了,他听说过蒋子英的名字,可这人曾是国民党陆军大学教授,他跟我党有何关系呢?

他一个教书的,来到这战场有何用?

尽管心中疑惑,聂凤智不敢迟疑,立刻询问国民党起义部队,得知地址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去请蒋子英。

过了不久后,蒋子英应邀请而来了。

哪怕有将士保护,他仍堪称孤身一人,孤身渡过苏州河,来到了发电厂门口,独自面对八千敌军。

我军将士看得胆战心惊,做好抢救掩护准备,只要一发现不对劲,立刻就准备救人。

可谁能想到,敌军士兵非常谨慎,可许照立刻命令士兵放行,并亲自出面,恭敬地接待了蒋子英。

时间真漫长,过了许久后,蒋子英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跟在他身后的赫然是许照。

许照一声令下,八千名士兵放下武器,彻底向我军投诚,打开解放上海的和平大门。

这咋做到的?蒋子英凭什么说服许照?

我军将士满脸疑惑,纷纷看向陈毅,想要问一个答案。

陈毅满心欢喜,这才揭晓两人的关系。

原来蒋子英是爱国人士,自幼怀揣报国之心,曾参与上海的“五卅运动”。

他不仅亲自投身战斗,还利用自己的《大厦周刊》,作为舆论宣传阵地,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北伐战争烽火燃起,蒋子英放下笔杆,拿起枪杆加入了国民党,与革命战友并肩作战。

他虽是国民党党员,但也与我党建立深厚联系,对我党革命理念深表认同。

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蒋子英看不惯他的恶行,利用自己的职位,暗中释放许多被蒋介石囚禁的我党人士。

他后来选择赴海外深造,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才回国效力,在陆军大学担任教职。

正是在学校任教时,蒋子英与许照相识,并建立深厚师生关系,许照待他极好,甚至把他当父亲朋友看待。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掀起内战,蒋子英再次失望,加入民革上海临时分会,继续为祖国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直到此时此刻,受到陈毅邀请相助,他果断前来出手,说服许照回头是岸。

一段师生情谊,瓦解了上海战火,推开了上海和平大门。

众将士听罢纷纷夸赞陈毅厉害,也赞赏蒋子英为国为民。

随着一声号令,我军将士以井然有序的姿态,进入上海市区开展接管工作。

上海解放后,陈毅成为上海市市长,为上海的和平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直到如今仍受到老百姓的赞誉与尊敬。

那些为祖国解放事业,贡献力量的所有先辈,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砥砺前行。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