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来看一组数据:
从怀孕到生产平均需要九个月9*30=270天,这中间女性可能要经历孕吐、保胎、尿失禁、孕晚期入睡困难。
虽然除特殊体质外,孕期仍可读书、学习、上班,但其强度直线攀升。
接下来,我们假设哺乳期为一年(一般母乳妈妈都会超过这个数值)每天平均哺乳6次,每次20分钟,365*6*20=43800分钟。
再加上,因照顾孩子产生的其他琐事,一岁之前母亲平均睡眠仅4小时每天。
一岁到三岁之间,孩子的清醒时间差不多12小时左右,如果全职,几乎全程由妈妈陪伴,如果是职场妈妈,陪伴及陪睡这两项任务依旧会导致母亲很难拥有深度睡眠。
接下来,幼儿园的接送、小学时期的作业辅导、配合学校完成各项调查及任务、围绕一个小孩产生的各种购买、家务等事件...
光是时间的大量流失,就差不多已经扼杀了一个女性的精气神。
偏偏我们还没有健全的配套服务和充足的就业岗位,换句话说妈妈还要承受因生育带来的机会流失、再就业歧视和精神焦虑。
难道以上就是全部了吗?
不。
在她的家里,可能还有一个对此视而不见,迟疑着不想长大不想担起父亲身份的男人和一个看不得儿媳“享福”,和她抢夺情绪价值和关注的婆婆。
已婚、已育,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一个女孩生命中经历的最大困境。
不要在男人身上花太多力气
所以,作为一名二胎妈妈,我十分理解女性对于丈夫的那种控诉和怨气。
可又不得不告诉大家一句实话:攻击是得不到爱的。
甚至于不建议姐妹们去浪费时间经营婚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在男人身上。
我们普通女人遇到的男人怎么说呢?也是个普通男人。
总能量就那么多,再努力他也很难拿得出溢价来。
咱指望人家更上进,说不定他们正羡慕某同事老婆家里有背景呢。
咱想让人家理解咱,说不定他们正不满媳妇天天喋喋不休不懂他的压力呢。
咱希望人家调节婆媳矛盾,说不定他们正享受自己的利益害怕把妈得罪了呢。
还有那些个要男人少应酬、少喝酒、少抽烟、把东西放回原位的改造工程,纯纯都是浪费感情。
因为,这中间还涉及到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啊。
他不听,女人生气了,然后吵架、失眠,找闺蜜倾诉、想其他法子,一来二去,感情也消耗没了,心情更是变糟糕了。
不值得,简直太不值得了。
如果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计算这件事,其实就一句话,投产比极低。
反观那些日子过得还算幸福的女生,都没有花很多力气在男人身上。
整天不是忙自己的事,就是忙赚钱的事。
请站在更高的纬度看“育儿”
说完了男人,我们再来聊聊孩子。
直播间几乎每天都有提问,老人帮忙带孩子,和我越来越不亲了怎么办?孩子上一年级,不爱学习,怎么办?
亲爱的姐妹们,打开格局,站在更高的纬度上看一看这些育儿烦恼。
首先,从人性层面上来讲,孩子在婴儿期,谁带得更多他更喜欢谁,青少年时期,谁管他更少他更喜欢谁,成年中年以后,谁给他钱多他更喜欢谁。
当然,并不是绝对哈,我是说大多数,但不难发现人在每个阶段的诉求和需要是不一样的。
不要把一时看得太重,而是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同时照顾好自己。
其次,学习这个事,不喜欢的人也是大多数,真正实现热爱和自律的那部份智商匹配、目标感强、意志力更坚定。
我不否认,后天培养的确可以在个体的基础上做一些提升,但焦虑无半点用。
第三,未来充满着随机性和多变性,从长期来看,孩子只要克服了懒惰,生活是不成问题的,随时换赛道也是可以的。
至于支持,更有力的可能还是原始资金的积累和思维见识上的教育。
而这两个,都要求父母要很强。
实不相瞒,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单靠学历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了,未来的世界拼的是创造力、想象力、毅力、组合力和接地气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回到了古人所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们大人嘛,管好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可以了。
婚姻里,只吃高级的苦
综上,我抛出我的观点,婚姻里,只吃高级的苦。
什么管男人、管孩子、和婆婆斗、为琐事情绪内耗,都不如踏踏实实地搞自己。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很早就一针见血地阐明地指出:
“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现代女性,理应把时间把精力最大程度地放在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上。
家里乱一点就乱一点,只要精神氛围和谐;孩子养得糙一点糙一点,刚好锻炼他的独立性;别反复地思考一件事对不对,发生就接受;一句话两句话不计较,心大更能载福。
从这一刻开始,坐下来认真地想一想,自己喜欢什么,有什么想做的事,有哪些优势。
哪怕没有,丢掉包袱,去摆个摊,去学习表格的制作,去减个肥,去研究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看的照片,去了解发生事故后怎么报修理赔...
一次次实践落地,一个个微小进步,都是在一路打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人生的坚韧和独当一面的样子。
人这一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
别迟疑,别犹豫,也别急于求成,想着找什么捷径。
找到属于自己的场景和意义
年仅六十岁的苏敏阿姨从婚姻中挣脱,独自驾车旅行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出走的决心》。
这个“决心”,用得极好。
每一个困在婚姻中的女人,其实都需要一个决心,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决心。
不一定非要出走或离婚,但必须要督促着自己完成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
完成自己不把自己当成第二性审视的转变,完成对男人的祛魅,完成不断争取个人成长的权利,完成对自我的完善。
最终,在这个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场景和意义。
因为,人活着,其实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筹码和智慧,最终参与利益分配的过程。
亲密关系,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环、一部分。
“我”才是这场盛宴里真正意义的缔造者!
所以,把时间还给自己,把关注还给自己。
只有你,能救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