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书法笔记——《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茶眼评陕西 2024-05-08 01:33:43

中国书法里“笔法”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谜,“笔法”就像传说中的武林秘籍一样神秘。在古今的书论中,还有笔法的传承图,就像江湖武林当中的入室弟子历代单传一样。

而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给他上的书法课《笔阵图》中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上面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书法最重要的是笔法。

颜真卿在33-38岁之间,书法进入了瓶颈期。去拜张旭为师,经过死磨硬泡,得到了张旭的笔法真传,并将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为了观看学习方便,我把原文和译文整理一下,放在下面。

全文翻译:

我(颜真卿)辞去醴泉县尉的官职,专程来到洛阳拜访金吾长史张旭,向长史请教笔法。长史恰巧在裴儆家小住。有人向他请示笔法,他总是哈哈大笑,并没有传授笔法,只是给他们写几张书法作品,就都高兴的离开了。

  我问裴儆: “您向长史请教笔法,有什么收获呢?”裴儆说: “只是给我写了一些绢轴,我也曾向他请教笔法,可是他只是说:不懈的努力学习,自己就会悟到笔法的。”

  一日,我有机会向长史请示笔法:“我遵循长史的一些教诲学习很长时间了,每天都在勤学苦练,如果长史能传授我笔法要诀,我将一直好好学习下去,以使自己书艺大进,这将是我莫大的荣幸。”长史很长时间不说话,眼睛看着别的地方,接着拂袖而起,我紧跟在他的后面,来到竹林院小堂。

  长史坐在正堂,让我坐在客位,说:“笔法深奥,不可轻传。非志士高人,怎么能和他谈论笔法的要妙呢?若要在书法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就要把重点放在真书(楷书)、草书方面,现在我把写好真、草的诀窍传授给你,你要仔细体会它的妙处。”

长史说:“很好,差不多了。书法的妙处就在这些笔法之中。现在人们都学习二王,钟繇玄妙的书法流传下来的还不少,我更喜欢他的书法。羲之的书论过人,所以后人多趋附于他。献之认为古代的字肥,我认为如今的字瘦,其实古今既然不同,人们对字的肥瘦理解怎么会相同呢?钟繇、张芝的书艺巧、趣、精细,如同神助,仅以肥瘦论之怎么能说明白呢?羲之学习钟繇,字的意趣和样子都很好,但到了自己书写时布置得就不是很巧妙,写出来的字激情也不够。好像是楚国的人学习夏国话一样,最终还是有自己的影子,过去的事情就不多说了,那么献之赶不上羲之就好像羲之赶不上钟繇一样。学习献之的,好像是画老虎,而学习钟繇的却好像是画龙。如果自己能够好好的考虑一下这个道理,并加以勤学苦练,定然能得书法之真谛。”

我说:“有幸得长史传授笔法,我还想问一问,书艺怎样才能像古人那么好?”

长史说:“关键还在于执笔,要使运笔圆转娴熟,勿使拘谨约束;其次在懂笔法,就是我刚说的十二个笔法,书必有度,勿出法度之外;第三在于布篇,要不过激、无不及,恰到好处;第四在于纸笔,纸笔都要好才能不失字形;第五在于灵活变通,张弛有度,而又不越规矩。这五点都有了,书法就会像古人那么好。”

我说:“那么执笔的诀窍能告诉我吗?”

长史说:“我的笔法,是我舅舅陆彦远传授的。他说:‘我以前学习书法,虽然十分用功,无奈写不了精妙之字。后听说褚遂良认为用笔要像锥画沙、印印泥。开始我不明白,后来在河边上,见沙地平净,激起我的书写欲望。就用利锥在沙地书写,结果写出来的字苍劲险绝,干净漂亮,才知道什么是锥画沙——就是把笔锋藏在笔画中间,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沉着有力,笔锋有透过纸背的感觉。真、草用笔,都如画沙印泥,则书法之道就算明白了。’因此,舅舅的书艺最终和古人那么好。仔细想想这其中的道理,一定要做到专攻、精练、多学、多用,一笔一画都不要乱写。这样你的书艺就会有大成。”

【原文】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

【译文】我在醴泉罢官后,特意前往京城洛阳,寻访金吾长史张旭先生,请求学习笔法。长史先生那时候在裴儆宅院处休息,有很多民众向张旭先生学习讨教笔法,有的得到了一些感悟,都说太神妙了。

【原文】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仆自再游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

【译文】我以前在长安做官,对张旭先生一直以师礼相待,两年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授。遇到讨教笔法的人,先生都是大笑一通,然后拿草书对付,有时三张纸,有时五张纸,人们都是在情绪高涨时散去,最后都没有得到先生的言论。我再次游洛阳的时候,又见到先生——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对先生还是眷恋不止。

【原文】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尝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译文】我于是就问裴儆:“”您学习张先生有何收获?”裴儆说:“只得到了几十个绢本、条幅和尺素。我也曾请他讲解笔法,他只是说书法要多加用功临写,自己慢慢感悟就是了”。

【原文】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一日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

【译文】我在裴儆家里逗留,于是得以和他一起跟随张先生学习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我走到张先生面前去拜见他,说:“承蒙兄长鼓励之后,我对书法的研习一天天更加深入了,早晚的课业更加勤苦了,可以说是沉溺于笔墨之间。如果能够听到您对笔法奥秘的讲解,我把它作为我一生的学习目标,以期书法达到能、妙之间,那么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怎么是区区一个感恩戴德就能表达的呢?”

【原文】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译文】张先生好长时间不说话,斜着眼傲视着左右人等,生气地站起身。我于是跟着他,来到竹林院的小堂之上。张先生随即傲慢地坐在大床之上,让我坐小床,说:“笔法玄妙幽微,难以随随便便就传灯讲解。如果不是有远大志向和高尚节操的人,怎么可以向他谈论其中的要义与玄妙呢?要想真正掌握书法,可以先研究楷书和草书。今天把它传授给你,就可以静待神逸神超了。“

【原文】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非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曰:“然”。

【译文】张先生接着说道:“那个平叫做横,你知道它吗?”我想了一下回答道:“我曾经听长史先生讲解示范过,每写一个平画,都要让它达到无论纵横都有自然形象(俯仰有仪——崔瑗;纵横有所象——蔡邕)的境界,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长史笑着说:“是的。”“竖叫做纵,你知道它吗?”我回答道:“莫不是说,竖画从来要猛然发力,纵笔直下,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弯曲?”长史说:“是的。”

【原文】 “均谓间,子知乎?”,曰:“常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曰:“密谓际,子知之乎?”,“岂不为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非末已成画,复使锋健之谓乎?”,曰:“然”。

【译文】“均叫做间,你知道吗?”我回答说:“承蒙您经常用间不容光(间隙处容不得细小的光线,也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的要求教导我们均匀排布笔画,说的是这个吗?“又问:“密叫做际,你知道它吗?”我回答说:“莫不是说,下笔要力在笔画的里边。打纸而入,让那线条棱侧起伏,都有蜿蜒而成的沉密神采,而不让它单调平拖,一副疏松无力的样子?“问:“锋叫做末,你知道吗?”我回答说:“莫不是说,末笔形成之后,力收之,还要让那笔锋刚健如初,而不是散乱无序?“长史说:”是的。“

【原文】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非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曰:“转轻谓展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

【译文】“力又叫做骨和体,你知道这个吗?”“莫不是说,用笔要振迅有力,那点画自然就都有筋有骨,字的体势自然就雄强媚好——是这个意思吗?“问:“转轻叫做展折,你知道吗?“我回答道:”莫不是说,钩笔和转角的地方,要折锋,要轻轻地抬笔、搭锋,也叫做调锋、暗转,圆劲无痕,是这样吗?“长史先生说:“是的。”

【原文】 “次谓牵掣,子知乎?”,曰:“岂非谓为牵为掣,次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 “补谓不足,子知乎?”,“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曰:“然”。

【译文】“次叫做牵掣,你知道吗?”我回答说:“莫非是说,牵丝映带,要快速,也要控制,要边顿挫,边回锋,使笔画不浮怯,不滞缓,让它险峻而成,是这样吗?”长史先生说:“对”。“补叫做不足,你知道吗?”“莫非是说,经营结构或者安排点画有不当的地方,就用别的点画在一旁补救和接应一下,是这样吗?”我回答说:“对”。

【原文】“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当使意气有余乎?”,曰:“然”。“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曰:“然”。

【译文】“损叫做有余,你知道吗?”我说:“莫非是您所说的——意趣要长,笔画要短?即便点画损缺,也应当让意趣无穷,气魄有余?”长史先生说:“对”。“巧叫做布置,你知道吗?”我说:“莫非是说——想要作书的时候,要预先构想字形结构,让那字平稳,或者意象之外又生体态,让那字别有一种奇异的形势吗?“先生说:”对。“

【原文】 “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夫书道之妙,焕乎其有旨焉。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八法之妙,遂尔雷同。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今古,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倘著巧思,思过半矣,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译文】“称,叫做大小,你知道吗?”我说:“莫非是说——大字,紧缩一下,让它变小;小字,舒展一下,让它变大。让大字和小字都茂盛沉密吗?“张先生说:”是的,你的话都已经很接近了。书道有它的宗旨和妙处,可以说光彩明亮。尘世上学习书法的人都以二王、钟繇为宗,倒是也有一些超逸的书迹,但他们竟然连斜着眼睛看一看八法之妙都不做,于是只能是面貌雷同。献之崇尚古肥,张旭崇尚今瘦。古今已然时代不同,肥瘦更是各有异趣,就像自己审阅观览的感受和其他人的看法会有不同一样。张芝、钟繇的字,妙趣横生,精熟严谨,差不多等同于神机,肥瘦之态,古今之意,哪里就是那么容易上手的!真迹虽然稀少,但是可以揣摩推断。王羲之学习钟繇书法的时候,体势巧妙,字形细密;到了自己创作的时候,就变得意态疏阔,运笔和缓。就像南楚方言地区的人学习诸夏口音,不可能完全失去南楚的特点。我的这些过于激切的言论,没有过多的推敲,不见得准确。再有,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如钟繇,学习王献之的就像画虎,学习钟繇的就像画龙。如果仔细研究,就能领悟大半,如果用功精勤,就能够成为妙笔。”

【原文】曰:“幸蒙长史授用笔法,敢问攻书之妙,何以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笔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

【译文】“有幸聆听长史先生传授用笔的技法,斗胆问一下:临习书法的最高境界,如何能够接近古人?“先生说道:“妙在执笔,让它圆转,不能拘急挛缩;其次在于知道笔法,这被称为口传心授的诀窍,意思是不要让线条没有节制,也就是所说的得法;其次还在于位置安排,写字不能缓钝无骨,不能激越出格,要巧妙布置,合乎规范;其次还在于纸笔精佳;其次还在于临时从宜,任情恣性,纵笔、收笔、牵引、减省,都有规矩。这五点都做好了,也就可以和古人齐平了。“

【原文】曰:“敢问执笔之道,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于殊妙。后闻褚河南云:‘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后于江岛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锋,尝欲使其透过纸背。真草字用笔,悉如画沙、印泥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久之,自然齐古人矣。但思此理,务以专精工用,凡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译文】我说:“斗胆问一句,执笔的奥秘,可以让我知道一下吗?”长史说:“笔法传授,我从我老舅陆彦远得到。老舅说,以前学习书法,虽然功夫很深,却没办法那字迹就是达不到高妙。后来听褚遂良讲,用笔应当必须知道,要像用尖利的锥子画在潮湿的沙地上,要像把坚硬的铜印印在柔软的封泥上。开始还不理解,后来在江岛看见沙平地静,让人欣然想要写字。于是偶然用尖利的剑锋写出那劲险的字形,真是鲜明美好。才开始领悟用笔如锥画沙,让它藏锋,那字画才沉著。当使用笔锋的时候,要尝试使它透过纸背。楷书、草书的用笔,都像画沙、印泥,那么它的奥妙就达到了。像这样锤炼字迹,天长日久,自然就和古人齐平了。只要牢记着这一点:用专精和刻苦来追求线条的质量,只要是点画,就不能妄加改动——你可要把这些都记在你的绅带上啊!”。

【原文】予遂铭谢,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墨之术。于兹七载,真草自知可成矣。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为十二意。天宝五年丙戌九月颜真卿述。

【译文】我于是道谢,又拜了长史一次,才小心谨慎地告退。从此得到了攻习书法的技法。从此以后,历时七年,楷书、草书自己认为可以达到一番成就了。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是书法的十二个笔意。天宝五年丙戌九月颜真卿述。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意

(长史)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

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

以上为第一“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平叫横,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曾听说您指出,每写一平画,都要做到横竖协调,是不是这个意思?”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意 理解

欲作横画,自然要使其平,但平是相对的,欲横则思纵,书纵则思横,所谓“不平而平”。绝对的平,势必呆板生硬,便无妙可言。柳宗元《八法颂》中有“勒(横)常患平”之戒,勒者控住笔势不令越规也。在《九势》中特定出“横鳞”之规,《笔阵图》中则有”如千里阵云”的比方。鱼鳞和阵云的形象,都是平中出奇之状。孙过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真卿所言“纵横有象”指为书要整体安排,并非每横必平。为横多为右上斜,亦或有水平、或有右下斜,皆因需安排,以令字平稳,自然生动,妙趣横生。我们现在安排时,横画一般分仰横、俯横,都稍微往右上方倾斜。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度”字四个横,第一个较平,后三个上仰,总体感觉很生动。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护”字十个横,或仰或俯,但形状皆右上斜,感觉是平的。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一字明显右上斜,但下有老字托着,既产生了气势,缓解了视觉疲劳,又觉得很稳定。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下一老五少”右一字较平。左五字三横皆右下行,略有变化,因下有少字左下斜,故同样平稳。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2意

长史乃笑曰: “然。直谓纵,子知之乎?”

曰:“岂非直者纵,不令邪曲之谓乎?“

以上为第二“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笑着说:“是的。直叫纵,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岂不是直的要纵向,不使它邪曲吗?”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2意 理解

正如前面所说,笔画贵相互照应,竖笔要把整个字形稳住,以令其正。不论其余笔画如何倚侧,皆以纵向笔画令其稳定。竖亦为对于字形而言,非谓笔直。竖或曲或直、或斜或正,亦由字形需要安排,或静或动,结果令字形稳定。“永字八法”中称“纵画”为“弩”,是知曲亦妙。纵又有放纵之意,与前面所说“勒”意相对,一个约束一个放任,此论竖。

此二意论及横竖,而勒纵更有可取之处,其余笔画亦有相似的特点,要做到举一反三,则大有裨益。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行”字,

从不直中找直,

相向竖随意展开,

如搭建亭阁,

稳健踏实。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惟”字,

右二竖相向,

左二竖相背,

两侧竖同向。

令字稳中生趣。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不贵”,

“不”之竖右斜,

“贵”之竖左倾。

字势摇摆矫变。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北-南”,

南字竖夸张的倾斜,

北字二竖相背斜,

竖的各种变化使全篇生动有趣。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3意

(长史)曰: “然。均谓间,子知之乎?”

(真卿)曰: “常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 ”

此第三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是的。均匀是指笔画间的空隙,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寻常所说,笔画间的空隙连一丝光都容不下,是不是这个意思?”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3意 理解

点画间所留空隙,连一丝多余之光都容不下,是恰到好处的意思。笔画间要排列均匀,远近疏密各有不同,让人感觉舒服,以至于完美。古人也说“疏可跑马,密不容针”,就是指疏密各得其宜,一味的密,就会“憋气”、一味的疏就会“散架”。这一“意”与前二意一样,都是辩证的。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非”字,

末二横的安排十分巧妙,

非精通均之道,难臻斯妙。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仪”字,

安排有欹有侧,

虽一点一画皆不可动。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谢”字,

各笔皆恰到好处,

不可挪动一点,

是谓间不容光。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南宫”二字缠绵萦绕,

笔画间距疏密错落。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4意

曰:“密谓际,子知之乎?”

“岂不为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

此第四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严密是指笔画之间的交接,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岂不是安排笔画要委婉,使笔画间紧凑的意思吗?”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4意 理解

这里说的是笔画间的安排,紧凑不是指单纯的近,而是指笔画间的密切关系,即要紧凑还要透气。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俾”字,

左竖与右竖之间的空较大,

但笔意内抱,

十分紧凑。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家”字,

“宀”与下边的空较大,

而首笔点从横钩穿过,

使得全字十分紧凑。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非”字,

委婉结体,

下边拉开、上笔后又内收,

使全字安排严谨。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绛”字,

右一竖躬身,

横也写得靠右,

而感觉紧紧罩着字心,

使字不疏散。

靠笔意搭建而使字形紧凑。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5意

曰:“锋为末,子知之乎? “

曰:“岂非末已成画,复使锋健之谓乎?”

此第五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笔画最后露出笔锋,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是不是笔画已经形成了,重新使笔锋挺起来呢?”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5意 理解

原话是对毛笔说的;但对于硬笔同样适用。

米芾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指的笔锋。米芾的意思与今日我们说的一致。“缩”与“收”,也即使笔锋重新坚挺,也才使得笔画更为含蓄饱满而又富有韵味。

另外,我们也可以想到,笔锋在行进中是被包裹着的,只有到了收笔时才能看到。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光”字,

丿乚皆出锋;

横与撇过度处笔锋一直裹着,

画中乃藏锋。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散”字,

亅与乀笔末出锋;

横与竖末皆回笔收锋。

画中皆深藏笔锋。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核”字,

长史草书少有露锋者,

“核”字出锋而不露锋芒。

今人多以长撇长捺出锋为书,

实为张扬。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说”字,

左挑出锋,最后钩出锋。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6意

曰:“然。力谓骨体,子知之乎?”

曰:“岂非谓䟐 lì 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此第六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是的。字的力量是因其骨产生的,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是不是说每写一个笔画都要有筋骨,字就会雄强、漂亮吗?”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6意 理解

绵者为筋,硬者为骨。中锋生筋骨,侧锋生血肉。

筋骨生力,血肉生媚;血肉相融,筋骨相连,则雄媚自有。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我”字,

横有“筋”,斜钩有“骨”。

横画“筋”曲而生韧劲;

斜钩“骨”力饱满,如强弩拉满,强力生焉;

而血肉丰满,雄媚出焉。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之”字,

撇处见筋,韵味有余;

捺笔见骨,力量蓄满。

有柔有刚,雄媚皆生。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北”字,

方折生骨力,饱墨生柔媚。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丘”字,

圆笔如弩,骨力自生;

横如牵掣,筋力而生;

用笔饱满,柔媚自生。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7意

(长史)曰:“转轻谓屈折,子知之乎?”

(真卿)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 ”

此第七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弯笔、折笔处,要转笔轻过,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是不是钩折、转角的时候,要轻过缓行,或说拐角的时候要藏锋提行?”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7意 理解

这一意说运笔中,拐折处的处理办法,“轻、缓、藏”三字是要旨。但归根结底是藏锋使然。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尚”字,

横折钩,

折处为圆角暗过,

状如满弓;

里边“口”的横折,

折处为方角暗过,

方劲坚挺。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子”字,

横折的前后两处皆藏锋,

暗笔转过;

弯钩钩处回锋轻转暗过。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阙”字,

多处折笔,

或方或圆,

轻转暗过。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丹”字,

折处圆笔轻转暗过。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8意

曰:“然。决谓牵制,子知之乎?”

曰:“岂非谓牵制为撇,决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

此第八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是的。决是指牵制,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岂不是说牵制就像撇画,写时就如大水决堤?”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8意 理解

决,就是水冲出堤坝。如撇画一样,沉稳行笔至大半,复蓄势调向而行,如江河之决口,干净利落,或有牵连,但生动有力。有约束方得去势,这就是对比产生的美。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天”字,

撇画先右下行,

复又挫锋左下行,

牵制处因滞而蓄力,

接着,如水决堤而出。

捺笔出锋处亦先回锋蓄力,

再向右出锋,

亦为决法。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何”字,

短撇亦先蓄势,

用笔重入,

再以决法行。

竖钩,钩处亦先回笔,

牵制蓄力,再以决法行。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王子”二字,

字间上下萦带,

牵制后复行如决。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少”字,

撇行至半,

决意挫锋,

使不怯滞,

坚定如决。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9意

曰:“然。补谓不足,子知乎?”

“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

此第九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是的。补是指不足,你知道吗?”

颜真卿答:“是不是书写时笔画结体或轻重偶尔有写不好的地方,就以别的笔画来补救呢?”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9意 理解

偶有笔画写得不理想,就用别的点画补救,后来之笔必以前面之笔为参考,以使字形完好。因而每字之末画常为关键之笔,救全字之不足处。补救或以位置补,或以粗细补,更有以印章补者,不一而足。特别说明的是,后笔补前笔,不一定是前面的写坏了,还可能是就全篇来说写得不够完美。下面的例子,只是为大家诠释“补”,其实并非真正的就失意了。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联”字,

因右之”幺”小,

下空较大,

则最后一点便最大、最实,

令字扎实。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外服”二字,

“外”字右乀笔较重,

故“服”字左边起笔之丿亦较重,

以令布局错落,

免失板滞。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衡山”二字,

“衡”右上较空,

则以点补救。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中间的“中”字。

因周围萦带之笔过多,

缠绕曲回,

缺少透气变通之笔,

故以“中”之竖画加长补救。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0意

曰:“然。损谓有余,子知之乎?”

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尝使意气有余之谓乎?”

此第十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是的。损是指笔画不足,但韵味有余,你知道吗?”

(颜真卿)答:“是不是您所说的:韵味有余而笔画不足,使得余味深长呢?”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0意 理解

损者,不足;此处笔画不足,笔意有余。根据需要,笔画亦有时写得较短,戛然而止,虽笔短而意长,别有生趣。这个办法也常用于布篇的补救。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有”字,

横、撇、左竖都较短,

但味道十足。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元”字,

乚前边的笔画皆为损,

而笔意十足。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生”二字,

最后一笔较短,

回锋含蓄收笔,

回味无穷。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大”字。

撇长不足,

而意味深长。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1意

曰:“然,巧谓布置,子知之乎?”

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

此第十一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是的。巧是指安排字形,你知道吗?”

颜真卿回答:“是不是书写之前,先构思字形的布置,做到胸有成竹,有时候也会意外产生新的形体,使字势变化呢?”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1意 理解

书写时要布置巧妙,不致重复雷同。我们见《兰亭序》里有20多个“之”字,结体各不相同,又字字生动,就是这个“巧”字所讲;另外,《兰亭序》里的“不”也很多,也是字字异形,生动有趣;其它不一一列举,《兰亭序》这么有名,可见一斑。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非”字,

此字末二笔故意靠近,

使与左边不雷同单调,

令字生趣。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科”字,

此字右斗之二点变为一点,

并于右旁出锋,

与一般写法有异,

令字生趣。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炼”字,

后二点为左高右低,

与平常不同,

别出新意。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子”字。

因右边“谢”、左边“淑”字

用笔放开,

为大开大合之笔,

故“子”字内敛,

收不露锋。

另外,

“子”字末与“晋”的上横连接,使其另外生趣。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2意

(长史)曰:“然,称谓大小,子知之乎?”

(真卿)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

此第十二意,翻译如下:

(张长史)说:“是的。‘匀称’是指字的大小要协调相称,你知道吗?”

(颜真卿)答:“是不是笔画多的字安排要紧凑,就感觉它小了;笔画少的字安排要舒展,就感觉它大了;另外也要使它们的笔画粗细相应变化吗(大字细而密;小字粗而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第12意 理解

字的大小,不是简单的尺寸一致;而是以人的审美为根基的。这与字的笔画多少、笔画粗细、四边的虚实都有关系。一般的说,笔画少的字要舒展且用重笔、笔画多的字要紧凑且用细笔;四面实的字要略小,如口、国;四面虚的字要稍大,如大、千。

例如: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谕光”二字,

“谕”笔画多,

安排紧密,

使字感觉并不大;

“光”字笔画少,

安排舒展,

使字感觉并不小。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之教”二字,

“之”字笔画少,

安排舒展,

使字感觉并不小;

“教”笔画多,

安排紧密,

使字感觉并不大。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寻上”二字,

“寻”笔画多,

安排紧密,

使字感觉并不大;

“上”字笔画少,

安排舒展,

使字感觉并不小。

下面的情况,大字自大,小字自小,也是“意外生体,令有异势”的例子。

↑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

“国公颜真”四字,

大字自大,

小字自小。

字的安排虽然大小不一,

但十分协调。

整体看上去,

大小安排错落开,

产生起伏的效果。

↑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

“上烟”二字,

大字自大,

小字自小。

大小安排错落开,

产生起伏的效果。

↑ 选自颜真卿《李玄靖碑》

“国公颜”三字,

这三字尺寸基本一样,

四周都是放满格,

这也是颜书晚年写碑的一个风格。

如此大字促之反而小,如“颜”;

小字展之,

并用雄强的笔触,

反而觉得大,

如“公”。

与上面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第十二意的意思。

第十二意中前八意讲的主要是笔画,是微观上说的;

九到十二意讲的是字的结体与安排,是宏观上说的。

前面我们讲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一至十二意。现在回顾一下:

第一意讲“横”,写横要考虑与竖的协调一致;

第二意讲“竖”,是纵向的笔画,是把字写稳定的关键;

第三意讲“均”,指笔画间的安排要均匀;

第四意讲“密”,指笔画之间的相互照顾要恰到好处;

第五意讲“锋”,指收笔时回锋使笔锋重新挺健;

第六意讲“力”,指笔画要有筋骨。

第七意讲“转”,指笔画曲折处藏锋轻过;

第八意讲“决”,指撇画要像决堤之水一样流畅;

第九意讲“补”,指书写的笔画有不尽人意处,就用别的笔画补救;

第十意讲“损”,指书写的笔画味道有余,而笔画有损;

第十一意讲“巧”,书写时要布置巧妙,不致重复雷同;

第十二意讲“称”,指通篇之字大小协调,互相照顾,感觉相称。

本文作者郭迅迅,来源公众艺术向导。

0 阅读:9

茶眼评陕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