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a55a38d9a4dbaf4d92d5ef37b273107d.jpg)
左宗棠征讨阿古柏、收复新疆是晚清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事件。以下从背景、过程、战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
1. 阿古柏入侵新疆
中亚浩罕国的扩张: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如妥明、热西丁等势力割据),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Mohammad Yaqub Beg)趁机于1865年率军入侵南疆,逐步占领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至1870年,阿古柏建立“哲德沙尔汗国”(意为“七城汗国”),控制天山以南及乌鲁木齐等地。
列强干预:英国为遏制俄国南下,向阿古柏提供武器并承认其政权;俄国则以“维持秩序”为名,于1871年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 清廷的困境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和捻军起义(1853–1868)消耗了清廷国力,西北防务空虚。
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集中资源建设海军;左宗棠则力主塞防,强调新疆是“西北屏障”,失之则蒙古、陕甘危殆。
二、左宗棠的战略与准备
1. 政治动员与筹饷
- 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身份统筹西北军务,说服慈禧太后支持西征。
- 通过胡雪岩向外国银行借款、清廷拨款及地方协饷,筹集军费约6000万两白银。
2. 军事改革与后勤保障
整顿军队:裁汰冗兵,精选6万湘军、楚军及本地精锐,配备德制后膛枪、火炮等先进武器。
后勤创新:采用“缓进急战”策略,战前囤积粮草。在兰州设制造局生产武器,组织民夫和骆驼队运输物资,沿途屯田种粮(如“左公柳”即为护路所植)。
三、西征过程(1876–1878)
1. 第一阶段:收复北疆(1876年)
古牧地之战:刘锦棠率主力攻克乌鲁木齐门户古牧地,歼敌6000余人,乘势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北疆平定。
2. 第二阶段:挺进南疆(1877年)
达坂城—吐鲁番战役:清军分三路进攻,刘锦棠奇袭达坂城,俘敌3000人;张曜、徐占彪部攻占吐鲁番。阿古柏主力崩溃,其本人在库尔勒暴亡(一说服毒或内讧被杀)。
南疆光复:清军趁势南下,连克库车、阿克苏、喀什等地。1878年1月,收复和田,阿古柏政权覆灭。
3. 第三阶段:收回伊犁(1881年)
- 俄国拒绝归还伊犁,清廷派崇厚谈判失利。左宗棠以武力为后盾,抬棺进驻哈密,震慑俄方。
- 1881年,曾纪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虽割让部分领土并赔款,但成功收回伊犁及特克斯河谷。
四、历史意义
1. 维护国家统一
- 新疆重回中国版图,避免其沦为英俄殖民地。1884年,清廷设新疆行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强化中央管辖。
2. 战略与经济价值
- 保全西北边疆,保障丝绸之路安全,促进边疆开发与民族融合。
- 左宗棠的军事思想(如后勤革新、因地制宜战术)为后世借鉴。
3. 国际影响
- 挫败英俄渗透野心,展现清廷维护主权的决心,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
五、评价与争议,
左宗棠的贡献:被誉“晚清第一硬汉”,梁启超称其“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其“抬棺出征”的悲壮精神成为民族气节象征。
争议点:部分学者批评战争耗费巨大,加剧财政危机;但对维护领土完整的必要性已成共识。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近代中国边疆史上罕见的胜利,为现代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其“尺寸不可让人”的信念,至今仍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