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京剧“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创立的“马派”艺术,表演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唱腔流利舒畅,于雄浑中见俏丽,于深沉中显潇洒。
马连良
马连良生于1901年。9岁时,在三叔马昆山的建议下,由父亲马西园带着他去见富连成科班的社长叶春善,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艺生涯。
马连良先从茹莱卿学武生,学演过《探庄》的石秀,《淮安府》的贺仁杰,《小天宫》的造化仙等短打武生的角色。后从叶春善、蔡荣桂、雷喜福等人学老生。马连良学习仅一年即登台演出,并有幸被推荐为“伶界大王”谭鑫培主演的演《朱砂痣》里配演小孩的角色。后来他成为富连成的主演之一,在舞台上渐露头角。
不同时期,马连良在借东风饰演诸葛亮的服饰1
马连良与筱翠花(于连泉)同在富连成学戏期间,二人同台演过《九更天》《游龙戏凤》《梅玉配》和《乌龙院》等剧目,深受当时观众的赞誉,而《乌龙院》一剧,后来成为了他们二人的经典之作。
马连良在富社期间曾得过一次重病,治疗了不短的一段时间。而关于马连良治疗过程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马连良之孙马龙所叙述的,马父马西园闻讯即赶到富社将马连良接回家中治疗,痊愈后又送回到富连成。
另一种说法则是叶家后人叶龙章、叶盛长的回忆,叶春善当时坚持不让马连良离开,以双方订立的“关书”为由,说马连良是富社的人,生死应由科班负责而最终治愈的。
马连良在借东风中饰演诸葛亮的服饰2
马连良在借东风中饰演诸葛亮的服饰3
高百岁曾在富连成搭班唱戏。一次他《斩黄袍》,马连良演其中的配角苗顺(有趣的是,十余年后,在尚小云的推荐下,高百岁在上海拜马连良为师,成了马派弟子)。按照传统演法,苗顺在戏中的一个下场前只是简单的唱两句【摇板】:“早知为官不长久,不如深山把道修”,但马连良却别出心裁,不仅增加了唱词,还将这段唱腔由【摇板】改为【流水板】,下场前还加上了耍水袖的动作,把一个原本不起眼的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马连良在借东风中饰演诸葛亮的服饰4
这段【流水板】唱腔“有垛有纵,板式玲珑,非常俏皮,博得了观众的彩声”(摘自翁偶虹《面面俱到的马连良》)。马连良的业师蔡荣贵在后台听了,不仅不以为杵,反而连连首肯,奖励有加。以后还向社长叶春善建议,多安排马连良演些唱、念兼重的角色。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反映出,过去的前辈艺人的观念并不僵化保守,因循守旧,他们并没有因为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学生的马连良没有按照老师教的路子演戏而心生不悦,反而以多派演戏的方法来肯定和鼓励他的创新。
同一个身段在不同剧目中的运用1
同一个身段在不同剧目中的运用2
反而是今天的某些京剧人自造篱笆,画地为牢,不允许弟子、学生对其所教的戏进行任何改动,斥责这种行为是“失传”。还有的编剧尽管其剧作中有不符合京剧格律的地方,对于演员的建议充耳不闻,还跋扈地声称:我的剧本一个字都不能改。
前辈艺人的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值得称赞,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能够激发年轻演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梅兰芳 马连良 汾河湾
相比之下,今天某些京剧人的保守态度则显得不够明智,他们的做法看似是强调传统和规矩,但却限制了演员的创新和发挥,不利于艺术的进步和发展,还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元素失传或无法得到更好的传承。
马连良 盗宗卷
1917年,马连良出科后不久便随其三叔、二哥远赴福建演出。一年后,他返回北京(一说因嗓音倒仓之故),重入富连成搭班演戏学艺。
1921年年底,马连良离开富连成社进入社会搭班唱戏。翌年2月份,首次赴上海演出达五十天之久,一红而红,由此走上了创立马派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