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李瑞英:工作28年无失误,突接儿子坠楼消息后,忍痛坚守岗位

文元看娱娱乐趣事 2024-11-30 04:38:01

谁说新闻人就得冷血无情?谁说专业人就该无情无义?

1998年的那个下午,央视新闻联播演播室里,李瑞英正在为晚上的直播做最后的准备。此时离开播还有15分钟,她像往常一样仔细研读稿件,确保每一个字都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全国观众。

突然,一通电话打破了演播室的宁静。

"您好,是李瑞英老师吗?您儿子。从楼上摔下来了。"电话那头,保姆的声音带着哭腔。

这一刻,演播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李瑞英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倒流,她的手在颤抖,握着话筒的指节发白。作为一个母亲,她恨不得立刻飞奔到孩子身边;可是作为新闻联播主播,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边是生死攸关的儿子,一边是千万观众的期待。15分钟,短得让人窒息,长得令人崩溃。

"千万别移动他,等救护车来。"强压着心中的惊恐,李瑞英用尽全力保持着声音的平稳,向保姆交代着。挂掉电话的那一刻,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让它们落下。

你见过一个母亲是如何在得知孩子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专业素养吗?那天晚上的新闻联播,李瑞英依然以沉稳大方的形象出现在荧屏前。

没有人能从她完美的播报中察觉到任何异样,仿佛这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日。

直到最后一句话播完,直到红灯熄灭,她才终于卸下所有的坚强,瘫坐在演播室的椅子上,泪如雨下。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光鲜亮丽的央视主播,只是一个担心儿子的普通母亲。

这件事后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她太过冷血,怎么能为了工作置儿子的安危于不顾;也有人赞叹她的职业精神,称赞她是新闻人的标杆。

对于这些议论,李瑞英始终保持沉默。她知道,除非真的经历过,没人能体会那15分钟里她经历的煎熬。所幸的是,最后孩子平安无事,这或许就是上天对她职业操守的最好回报。

"那种经历像刻在骨子里一样,永远都忘不掉。"多年后谈起这件事,她的眼里依然闪烁着泪光,"可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可能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因为这就是一个新闻人的责任。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在李瑞英身上,职业精神和人性光辉并不冲突。恰恰相反,正是这样刻骨铭心的时刻,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新闻人。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专业,不是没有感情,而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能够恪尽职守。

这15分钟,是李瑞英28年主播生涯中最难熬的时刻,却也是最能体现她职业精神的华彩乐章。

谁能想到,央视"零失误女王"的播音梦想,居然是从一个超市收银员开始的?

在河南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李瑞英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爸爸希望她能继承军人的使命,可小李瑞英的心思却全然不在那儿。

每次跟着父母去超市买菜,她就站在收银台前,盯着收银员那双灵巧的手,被那份娴熟的工作节奏深深吸引。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能站在一个岗位上,把每一件事情做得那么完美,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多年后回忆起童年趣事,李瑞英笑着说。

这份对完美的追求,或许就是从那时候埋下的种子。

然而,真正让她对播音事业着迷的,是她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在同学们还在为普通话发音苦恼时,李瑞英已经能把每个字都读得字正腔圆。

这个爱读书的女孩,总能在朗读课文时吸引全班同学的目光。

高中时期的文学熏陶,让她对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她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朗读时更是自带感染力。同学们都说:"听李瑞英读课文,像在听播音员播新闻。

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一天,同学拉着她去参加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招生考试。考场外人山人海,李瑞英却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安静地坐在那里。

这个爱朗读的女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她走上前去,恭敬地问道:"老师,我能为您读一段报纸吗?"

谁能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正是播音系赫赫有名的张颂教授。听完李瑞英的朗读,老教授连连点头:"你考上北广几乎没问题。

"这句话,成了李瑞英追梦路上最有力的支持。

果然,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刻苦练习的功底,李瑞英如愿考入这所传媒界的最高学府。从此,一个小女孩对完美的追求,开始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其实播音这个职业,就是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句话,是李瑞英对自己职业生涯最好的注解。从超市收银台前的小女孩,到央视新闻联播的金牌主播,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确实会眷顾有准备的人,而这份准备,往往从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个细节开始。

瞧,这就是李瑞英,一个从小就知道"认真是一种了不起的品格"的女孩,一步一个脚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把所有平凡的事都过成了不平凡的故事。

都说事业和爱情难以兼得,可李瑞英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对的人,连野心都是爱情的风景。

在李瑞英的青春故事里,有个叫张宇燕的男孩总是默默陪伴在她身边。从小一个院子里长大,一起上学,一起成长,这份感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友谊。

"那时候我们都特别单纯,就是觉得在一起很开心。"李瑞英回忆起那段时光时,眼里总是带着温暖的笑意。

1979年,命运给这对青梅竹马开了个小玩笑。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张宇燕被北大经济系录取,而李瑞英则考入中专。

从此,两个人开始了异地恋的考验。

但张宇燕从不因为自己考上名校就看轻李瑞英的选择。相反,在那四年的异地岁月里,每一封信,每一通电话,都是彼此追逐梦想的动力。

真正考验这段感情的时刻是在1983年。大学毕业后,李瑞英被分配到江苏省电视台。

关键时刻,张宇燕的表现让人感动。他不仅主动表示愿意去南京工作,还带着母亲登门拜访李瑞英家。

"你尽管放心去南京,以后孩子有了,我来帮你们带。"张妈妈的这句话,让李瑞英瞬间红了眼眶。原来,真正的爱情,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温暖相融。

在南京的日子里,李瑞英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每逢假期,张宇燕都会来看她。两人一起散步、聊天,分享各自的成长。

"你要靠自己的本事,调回北京,说不定将来还能进中央台呢。"张宇燕总是这样鼓励她。这话听起来像玩笑,却在几年后真的成为现实。

1986年,机会终于来了。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李瑞英得到了央视领导的赏识。更巧的是,这一年张宇燕也博士毕业了。

两个人终于修成正果,携手迈入央视的大门。

这段堪称完美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爱情,不是互相限制,而是彼此成就。张宇燕作为著名学者,从不介意妻子的光环,反而默默地为她遮风挡雨,照顾家庭。

看,这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 —— 不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而是平淡中的相知相守,是对彼此梦想的成全,是生活里最温暖的力量。

1996年,对新闻联播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录播改成直播,意味着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一条新闻、一个字、一个停顿,都必须精准到位。

对李瑞英而言,这个挑战来得格外激动人心。

"直播是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它不允许任何差错。"每次想起这个转折,李瑞英都会严肃地说。从此,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零失误播报。

为了这个目标,她付出的努力远超常人想象。每次直播前,李瑞英都会提前两个小时到达演播室。看她坐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地默读稿件,反复琢磨每个字的发音和语气,同事们都说:"瑞英姐这是在跟自己较劲呢。

可不就是较劲吗?她要求自己,每个标点符号都要精准到位,每个停顿都要恰到好处。即使是再熟悉的新闻稿,她也从不放松警惕。

"主播不是念稿机器,而是新闻的传递者。"这是李瑞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坚持,每条新闻都要先理解透彻,才能让观众听得明白。

在这条追求完美的路上,她最大的支持者是丈夫张宇燕。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他完全理解妻子对专业的执着。

当李瑞英为了工作加班时,张宇燕总是默默地承担起家务。

"我老公从不觉得我比他有名气是件困扰的事。"李瑞英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感激,"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关键是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就这样,李瑞英用28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记录:零失误播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坚持的结果。

从最初的基层记者,到后来成为新闻联播的当家主播,她用专业和坚持诠释着什么是"国脸"的担当。那个端庄大气的形象,那个标准清晰的播音,早已深深印在了亿万观众的心中。

有人问她:为什么要给自己定这么高的标准?

她的回答朴实无华:"因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观众的尊重。每一条新闻背后,都是千万人的期待。"

零失误,不仅是一个播音记录,更是李瑞英对新闻事业的一份承诺。28年来,她用自己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专业精神,什么是对职业的极致追求。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对职业的敬畏,是对观众的负责,更是对自己承诺的坚守。

2014年,当李瑞英宣布退居二线的消息传出时,无数观众感到不舍。28年的时光,她的声音早已成为千万个家庭的晚间记忆。

但李瑞英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新的追求。"

真正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从万众瞩目的"国脸"到幕后的播音"园丁",李瑞英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了自己的播音培训班。从前站在新闻联播的演播室里,现在站在讲台前,她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播音不只是声音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这是李瑞英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教授发音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

那些年在新闻联播积累的经验,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传承意义。

同时,李瑞英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从担任慈善大使到山区支教,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新闻人的社会担当。

"我总觉得,获得过这么多关注和荣誉,更应该回报社会。"这话说得平淡,却道出了她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有趣的是,即便是做公益,她也保持着主播时期的严谨作风。每一次活动,都会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当地情况,就像当年准备新闻稿一样认真。

看到年轻人对播音事业的热爱,她总是欣慰地说:"现在的孩子们多幸福啊,有这么好的平台和机会。"这话里带着一位老播音人的欣慰,也有对行业未来的期待。

从演播室到讲台,从"国脸"到"园丁",李瑞英用行动告诉我们:转身,不是告别,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绽放光芒。

或许,这就是李瑞英的人生哲学:无论是28年的零失误播报,还是退休后的默默耕耘,都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都是对责任的坚定坚守。

现在的她,依然保持着优雅从容的气质,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大概就是最好的"退而不休"。

看,这就是李瑞英,一个把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得精彩纷呈的女性。从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主播的职业生涯,更是一个知性女性在人生舞台上的精彩演绎。

0 阅读:1

文元看娱娱乐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