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还击40周年,参战女兵重返403高地,昔日战场物是人非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0-31 02:01:11

对越还击40周年,参战女兵重返403高地,昔日战场物是人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79年的那场自卫反击战,对于许多参战老兵来说,恍若昨日。2019年2月,一群特殊的老兵重返当年的战场——403高地。他们中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女兵群体,年龄最小的甚至还不到15岁。40年前,她们在这里经历了人生最艰苦的一个月,见证了历史的重要时刻。是什么样的使命让这群花季少女毅然投身战场?403高地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最年轻的女兵群体

197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接到一份特殊的通知,要求组建一支女兵通信队。这支队伍的成员大多数来自重庆、四川地区,平均年龄不到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零8个月。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支女兵通信队的组建极为罕见。解放军女兵的招收向来都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一般不低于18岁。但在这次行动中,军方破格录用了一批年龄偏小的女性入伍,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在403高地担任通信员的刘芳(化名)。

"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时候,袖子要卷好几道。"刘芳后来回忆说。由于年龄小,个子矮,标准的军装穿在她们身上都显得特别宽大。但这群"娃娃兵"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责任感。

1978年12月15日,这支特殊的女兵队伍从重庆出发,南下云南。一路上,她们要学习使用通信设备、练习号码操作、熟悉各类军事用语。更重要的是,她们还要掌握紧急情况下的线路抢修技能。

在13军司令部的安排下,这支女兵通信队被分成几个小组。其中一组被派往403高地27号坑道,负责军事指挥所的通信保障工作。坑道里的通信台成了她们的"战位",每天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指挥系统的通信畅通。

1979年2月,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候,这些女兵们创造了一个奇迹:连续72小时不间断工作,成功处理了超过3000个军事通信请求,没有一次失误。这个纪录,在当时的战区通信保障史上都是少见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2月17日凌晨总攻开始前的关键时刻,年仅14岁的刘芳独自一人值守通信台,成功完成了多个重要军令的传递工作。这些命令直接关系到前线部队的战斗部署。

在403高地服役期间,这支女兵通信队还创造了另一个独特的记录:她们是解放军建军史上最年轻的一批火线入团战士。2月18日,在一次简短的宣誓仪式上,包括刘芳在内的5名女兵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当时的团徽,是用铅笔画在她们的军装上的。

这些"娃娃兵"虽然年纪小,但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整个自卫反击战期间,403高地的通信从未中断过,这与她们的默默付出密不可分。而这段历史,也成为了解放军女兵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篇章。

二、403高地的战前准备

1978年岁末,403高地上的军事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座位于中越边境的制高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选为13军前线指挥所的所在地。

27号坑道的改建工作首当其冲。这条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防空洞,原本只是一条简单的地下通道。工兵部队用了整整15天时间,将其扩建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地下指挥所。施工队每天都要从山下运送大量的钢材、木料和水泥,沿着崎岖的山路往返几十趟。

"坑道里的地面全部要用水泥硬化。"参与施工的老兵张德山回忆说,"我们用卡车把水泥运到山脚下,然后用担架一袋一袋地往上抬。最难的是运送发电机,那台10千瓦的大家伙,足足用了一个排的兵力,耗时三天才运上山。"

通信设备的安装同样是一项巨大的挑战。27号坑道内要设置3个通信总台,每个总台配备4部野战电话机和2台电报机。女兵们每天要检修线路、测试设备、记录通联数据。为了避免信号干扰,她们还要反复调试设备的工作频率。

坑道外的防御工事也在同步进行。工兵部队在坑道入口两侧修建了6个火力点,每个火力点都配备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同时,在周边设置了多个观察哨,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

1979年1月初,一场罕见的寒流袭击了边境地区。施工队不得不在坑道外搭建临时帐篷,用来存放各类器材。女兵们的住处也从山下的营房搬到了坑道附近的帐篷里。帐篷里没有取暖设备,只能用几层军毯抵御寒冷。

"帐篷顶上要铺两层油布。"女兵班长李玉琴说,"每天早上起来,帐篷外面都结了一层薄冰。我们要把通信电缆埋在地下60厘米的深度,否则线路很容易被冻断。"

在这期间,女兵们还要参加各种军事训练。除了日常的体能训练,她们还要学习战场救护、防空隐蔽等技能。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转移通信设备,这是重点训练内容之一。

随着战前准备的深入,403高地上的设施日趋完善。到1月底,27号坑道内已经建成了指挥室、会议室、通信室、医务室等功能区域。坑道内还设有简易的食堂和休息区,可以供近百人同时使用。

这些准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那些在寒风中值守的女兵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队伍。

三、战争爆发前的关键48小时

1979年2月14日,邓小平从美国访问归来。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403高地的指挥所,整个军事基地随即进入最后的战前准备状态。

2月15日凌晨,军事情报员送来一份紧急报告。根据边境哨所的观察,越军在老街省一带突然增加了军事调动的频率。装甲车辆和重型武器的运输车队在夜间频繁活动,当地的军用机场也明显增加了战机起降的架次。

"那天上午,指挥所里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女兵班长张英回忆说,"作战室的灯光整夜没有熄灭,参谋人员来回奔走,手里都拿着最新送来的情报文件。"

下午两点,一份来自河口前线的电报引起了指挥部的高度重视。越军在中越边境沿线加强了巡逻力度,部分地区的边防哨所人员数量翻了一倍。更值得注意的是,越军开始在红河沿岸布设大量的地雷和铁丝网。

当天晚上,13军司令部在27号坑道内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期间,通信班的值班人员被要求加倍警惕,确保每一个电话信号都能及时接收。女兵们被分成三组轮流值守,每组4小时,中间不能有任何间断。

2月16日清晨,一支由工程兵组成的特别小组抵达403高地。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工程器材,开始在坑道周围布设新的防御工事。同时,几辆伪装成运输车的移动电台也到达了指定位置,负责对越军的无线电通讯进行监听。

中午时分,从红河沿岸传来更多的情报。越南方面已经开始疏散边境地区的平民,多个军事设施进入战备状态。在老街省的几个重要路口,越军部署了新的反坦克武器和高射炮。

下午三点,一架侦察机带回了最新的航拍照片。照片显示,越军在边境线上的多个据点都增加了兵力,部分要塞还布置了新的重型火力。这些变化表明,对方很可能已经察觉到了中方的军事部署。

傍晚六点,指挥所下达了最后的战前命令。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最后一次全面检查,各个作战单位确认了各自的任务和位置。在27号坑道的值班室里,年轻的女兵们紧张地守在通信台前,等待着那个可能改变历史的时刻。

晚上九点,红河沿岸的中国军队开始了最后的集结。数万名官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向预定位置移动。与此同时,403高地的探照灯也全部熄灭,整个指挥所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寂静之中。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即将展开。而27号坑道里的这群年轻女兵,也将在历史的重要时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四、坑道里的生与死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打破了403高地的宁静。27号坑道外,中国军队的152加农炮开始了第一轮齐射。炮弹划破夜空,在对岸的越军阵地上炸开一朵朵火花。

"每一发炮弹出膛,坑道的墙壁都在颤抖。"通信班长王学军回忆说,"我们的通信设备就架设在离炮兵阵地不到200米的地方,每次开炮,耳机里都能听到巨大的轰鸣声。"

坑道内的形势也在急剧变化。作战室里,军官们围在沙盘前紧张地讨论着。通信台前的女兵们24小时不间断地接收着前线发来的电报。每一条消息都可能关系到战斗的走向,容不得半点差错。

在一次密集的炮击中,坑道的顶部出现了几道裂缝。工兵立即开始加固工事,用木头支撑起摇摇欲坠的顶板。但通信班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她们在不断震动的环境中继续坚守岗位。

2月18日中午,一发越军的迫击炮弹落在了坑道入口附近。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碎了通信室的玻璃窗。15岁的女兵小周正在值班,她立即趴在通信台上,用身体保护着重要的设备。

"那是最危险的时刻。"参谋长陈国华说,"敌人的炮火越来越准确,显然他们已经发现了我们的指挥所位置。但27号坑道的通信一刻也没有中断。"

坑道里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由于战事紧张,补给线经常被切断。战士们只能靠压缩饼干和咸菜维持。饮用水更是紧缺,每人每天只能分到半升水。但最艰难的是sleep的问题,密集的炮击声让人难以入睡。

2月20日,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在403高地附近展开。越军的特种部队试图摧毁中方的通信设施。警卫连在坑道外与敌人展开近距离战斗。通信班的女兵们一边继续值守,一边准备着应急撤离方案。

"我们把最重要的密码本和电台藏在了一个秘密的防空洞里。"女兵小李说,"如果坑道被炸,至少要确保这些关键设备不落入敌手。"

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期间,27号坑道遭到多次炮击,但都被工事化解了。通信班创下了72小时不间断工作的记录,成功处理了超过3000个通信请求。

2月底,战事渐渐平息。但27号坑道依然保持着高度戒备。女兵们轮流值守,每天记录着前线传来的最新战报。直到3月中旬,她们才接到了撤离的命令。

这个在地下30米处的坑道,见证了一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战争,也见证了一群年轻女兵的成长。而那些在炮火中依然保持镇定的身影,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特殊的一道风景。

五、40年后的感悟

2019年2月14日,一辆越野车缓缓驶入河口县境内。车上坐着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们是当年403高地通信班的女兵张英和李秀珍。40年过去了,她们终于重返这片承载着特殊记忆的土地。

"这条路完全变样了。"张英指着山路说,"1979年时这里只有一条用推土机临时开出来的土路,现在却是柏油马路。"

寻找27号坑道并不容易。40年的沧海桑田,曾经的军用地图已经与现实地形有了很大出入。两位老兵带着当年的军用地图,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找到坑道的位置。

坑道的入口已经被植被覆盖,但老兵们还是一眼认出了那些熟悉的地形标志。张英指着一块突出的岩石说:"这就是我们当年设置观察哨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直接看到红河对岸。"

坑道内部的变化更大。当年宽敞的通道已经坍塌了一半,昔日忙碌的通信室只剩下一片残垣。李秀珍在废墟中捡起一块生锈的铁片,那是40年前通信设备支架的一部分。

在坑道外不远处,她们找到了当年女兵宿舍的位置。茂密的灌木丛中,依稀能看到几块水泥地基的痕迹。"帐篷就搭在这里,"李秀珍说,"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通信线路是否完好。"

两位老兵沿着山路向上,来到了昔日炮兵阵地的位置。152加农炮早已撤走,但炮位的水泥底座仍清晰可见。张英蹲下身,用手抚摸着已经斑驳的水泥,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下山的路上,她们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猎户。老人说,这些年来经常有老兵来这里寻访。每到阴雨天,还能听到山里传来隐约的炮声,仿佛是当年战争的回响。

傍晚时分,两位老兵来到了河口烈士陵园。整齐的墓碑前,摆放着新鲜的花束。她们在战友的墓前驻足良久,诉说着这些年的经历。

"小周、小李、小张......"张英指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都是我们通信班的战友,那年都还不到20岁。"

在返程的路上,她们遇到了几位也来寻访的老战友。大家相约在河口的一家小店里,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老照片。模糊的黑白照片上,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女兵,她们的身后就是403高地的27号坑道。

0 阅读:0